▍沒有憤怒就沒有寬恕
我接下來要說的話可能會讓你很吃驚:沒有憤怒就沒有寬恕。
生悶氣害到的是自己。
長久以來我很不擅長表達憤怒。我不會承認自己不高興,因為憤怒的情緒令我害怕情緒失控,我怕一旦火山爆發就沒完沒了,怒火會將我徹底吞噬。但正如我在前面說的,憂鬱的相反是表達,說出來不會生病,悶在心裡才會。同樣的,如果不准自己感受憤怒、表達憤怒,就很難放下憤怒。最後,我請我的治療師坐在我身上,雙手使勁把我按住,讓我推著她發出一聲原始的怒吼。若是沒有積極、有意識、刻意地釋放憤怒的情緒,這股氣會一直憋在心裡,這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發脾氣也對你沒好處。大發雷霆的時候,可能一時覺得很痛快,但其他人就要變成受氣包。你其實沒釋放任何東西,只是在延續一個傷人的循環而已。
對付憤怒最好的辦法,就是學著疏導和化解憤怒。聽起來容易,但如果你被教育要當個「乖孩子」,如果你學到憤怒是一種很可怕或不被接受的情緒,或如果你曾受別人的憤怒所傷,就很難讓自己去感受你的憤怒,遑論表達出來了。
正因為你是人,所以有權感到憤怒,那是一種人性化的情緒。
無法釋放憤怒時,我們要不是在否認自己受到傷害了,要不是否認我們也是人。(完美主義者就是這樣默默吃苦受罪的!)無論何者,我們都在否認現實、自我麻痺、假裝沒事。但這麼做不會讓你自由。
大吼大叫捶枕頭、一個人去海邊或山上迎風大叫、拿一根粗大的棍子狂敲地板。我們既然會一個人邊開車邊哼歌,那何不一個人大吼大叫呢?把每一扇車窗都搖起來,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發出聲音,讓音量越來越強,漸漸變成全世界最長、最響亮的怒吼。當患者表情僵硬地來找我,一副有所掩飾或偽裝的模樣,我就會說:「今天我特別想要叫一叫。我們一起大叫好嗎?」然後我們就一起大叫。如果你不好意思一個人鬼吼鬼叫,那就找一位朋友或治療師陪你一起叫,因為叫一叫真的很痛快!而且,聽到自己用充滿感覺、不假雕飾的聲音,把內心最難表達的真實情緒流露出來,真的是一種很深刻,甚至很振奮的體驗。聽聽卸下偽裝的自己說:「我受到傷害了,但我不是受害者。我就是我。」
憤怒是次要的情緒,它形成一層防禦,主要的情緒被包在憤怒這副盔甲裡。我們要把憤怒燒穿,才能直搗藏在盔甲底下的東西:恐懼或悲傷。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開始最艱鉅的任務:原諒自己。
.
本文摘自
《#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
作者:伊蒂特.伊娃.伊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釋放自己的怒氣,跟對人發脾氣,是兩種不一樣的事情。能健康地釋放怒氣,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助益,進一步有利於經營關係。
好可惜,這篇分享是這本書的最後一篇了。礙於篇幅,這篇之後談寬恕,那也很精采,只能請各位朋友自己去翻了。
但類似的議題,今晚(8/25)其他書的贈書直播還會談,一樣抽書三本。
祝願您,能釋放怒氣,寬恕自己!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的推薦目錄: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其他關係都會結束,你才是自己唯一的終身伴侶
.
遭到遺棄是人類的頭號恐懼,於是我們很早就學會如何博取「三A」:關注(Attention)、情感(Affection)和認同(Approval)。為了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我們想方設法做別人認可的事、成為別人認可的人。這不成問題,問題是我們老在求取別人的認同,以為必須這樣做才會有人愛。
把整個人生交託到別人手中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其他關係都會結束,你才是自己唯一的終身伴侶。所以,你要如何成為那個無條件、真心誠意、最愛自己的照顧者呢?
.
「愛」是一個用時間拼出來的單字。
人活著有時需要順著別人的意思。有時候,以他人的需求為優先、改變我們的計畫是正確的做法。何況我們當然想盡力支持自己心愛的人、滿足他們的要求與渴望、彼此協調、互相依賴。但如果我們長期處於犧牲狀態,讓自己成為烈士或害自己滿腹怨尤,那就不叫慷慨了。
「愛」的意思是練習愛自己,對別人慷慨也對自己慷慨,同理別人也同理自己。
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要上班、上學;如果你有小孩、有戀愛對象、有朋友;如果你要當志工、要運動,或要參加讀書會、互助團體、教會組織;如果你要照顧年邁的父母或某個有醫療需求、特殊需求的人—你要怎麼安排時間,才不會疏忽自己?你什麼時候休息和充電?
.
所謂自由是負責做真實的自己,認清在過去為了滿足需求,所採取的應對機制或行為模式。你重拾不得不放棄的部分、拿回不被允許的東西,活出完整的自我,打破放棄自己的習慣。
切記:你擁有一件別人都沒有的東西,那就是你自己。你一輩子都擁有自己。
找到真實的你,不斷填滿更多的「你」。不需要為了被愛刻意做些什麼,只要當自己就夠了。願你每一天都更像「你」。
.
本文摘自
《#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
作者:伊蒂特.伊娃.伊格
.
討論議題:
■ 想像現在的你。看著現在的你回到過去的那一刻,伸手牽起過去的自己,帶自己走出那個受傷的境地,離開過去。告訴自己:「有我在。我會照顧你。」
■ 感覺就只是感覺,它不是你的自我認同。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由繫於全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放下對完美的需求。
.
說到底,罪惡感和羞恥感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內心。
我有很多患者在離婚或分手過程中尋求心理治療。他們為逝去的感情痛心,也為隨之破滅的希望、夢想和期待痛心。但他們談的通常不是那份悲痛,而是遭到拒絕的感受。「他/她拒絕了我。」
但「拒絕」只是我們編造出來的一個用詞。在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時,我們會用「拒絕」一詞來表達內心的感受。誰說人人都該愛我們呢?有哪一位神明說我們就該得到想要的一切,天時地利人和全照自己的意思來?又有誰保證過我們能要什麼有什麼?
沒人拒絕你,除了你自己。所以,請選擇你要為種種人事物賦予什麼意義。
當我在演講結束後贏得滿堂掌聲,有一百位聽眾都過來含淚抱著我說:「妳改變了我的人生。」卻有一位聽眾握著我的手說:「妳講得很好,可是⋯⋯」我可以瞬間陷入不安,惶恐地想著:「天啊,我做錯什麼了?」也可以泰然處之,認清問題不在我身上,而在於提出批評的人身上—因為他們懷著先入為主的期望來聽演講,或因為給人批評指教帶給他們優越感。
又或者我可以問自己:「對方的評語有沒有可取之處?聽取對方的意見對我的成長和創造力有沒有幫助?」無論採納與否,都可以跟對方說:「謝謝你的意見。」然後繼續走我的路。
若要享有免於羞愧的自由,就不能讓他人的言語定義我們。
還有,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說些什麼的選擇操之在己。找一天傾聽你的自我對話,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關注的焦點上—這就是你會強化的訊息。它們會影響你的感受,而感受決定了作為。但不需要照這些標準和訊息而活,你真實的自我已經很美了,你生來就有愛、喜悅與熱情。可以重寫自己的內在劇本、重拾純真。你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
本文摘自
《#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
The Gift: 12 Lessons to Save Your Life
.
作者:伊蒂特.伊娃.伊格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24)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像我們內在原本圓滿俱足,這種帶著點宗教性的語言或概念,就需要體驗過,才不會覺得空泛。可是,我也能理解,很多人儘管短暫體驗過,卻沒辦法讓這種狀態變成一種生活的指引,平時受到相當多的社會文化制約,困在大腦製造的幻象裡,活得相當不自由。
我喜歡這類的書,作者很坦白自己的困境,也展示如何努力克服,又整理出可以給大眾依循的方法,讓我們據以自我成長。我很感謝作者、感謝出版社,讓我藉這本書獲益良多,感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人一起參與對話。
祝願您,能自己定義自己,又不被自己局限,能保持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