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的「一支穿雲箭APP」:選舉期圈粉動員的政治社群行銷
是這樣的。最初看到有版友po了一張截圖,於是引發了我的好奇心試玩,也發現早有許多科技高手發表了專業評測開箱文。故產品面在此不贅述。我試著以「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來看這款產品。
事先聲明:我不是韓粉,也不是韓黑。我的交友來自世界四面八方,也有各種顏色,也有世界和平。或許你會問,既然不是來表態的幹嘛還要攪這種渾水?因為我想從「政治社群行銷」的角度理解這個趨勢。
體驗流暢 「留言教學」的啟示
無論你喜不喜歡App裡頭的內容,多少得承認這款app的使用體驗很流暢也很直覺:要求使用者做轉換的行為(action功能)一目暸然,而且「韓家軍名冊」還為支持者圈好了25個同溫層粉絲頁。鏡面上指示字不多,視覺設計清晰明白。它的功能不輸臉書封閉社團,甚至可以做更多事。
最吸引我目光的功能是「黑韓退散」。它抓出了許多被視為黑韓的臉書粉絲頁,並且集結了貼文。我個人的猜測是:這可能是運用臉書貼文爬蟲,使用社群貼文關鍵字,篩選各路負面貼文,匯集而成,呼籲粉絲協助反文宣。特別的是「澄清內容功能」:每一篇被過濾出的負面貼文都被配上一篇澄清貼文。使用者只要按下複製鍵,再按下「澄清去」,就可以前往標的貼文,然後貼上已經複製好的澄清貼文,按下送出就完成了。三步驟完成一個行為(action),這流暢度跟教科書上說的非常接近。
這種「三步驟方式」有利於兩類使用者:一類是重度使用者,另一類是給熟齡族群。對重度使用者來說,就可以不斷刷屏並且重複相同機械式動作「點開、複製、貼上」,有利大量製造澄清貼文。至於對熟齡族群來說,三步驟動作邏輯執行簡易,記憶度高。
「檢舉功能」同樣也是三步教學完成,簡明扼要,非常清楚。
四大效果
我還有一個想法是:這個app其實還有一個厲害的功用,是把「韓粉」ID真實化。
我知道數位世界裡有各種灌水灌票的黑招數,在此不討論。我的假設前提是使用者都是真人真互動。在臉書世界繁體中文的使用者天花板大約不到3000萬。這個量體很小,一旦灌到歪掉,其實很容易抓包。
「穿雲劍app」註冊時要求綁定個人臉書帳號。如果使用者完成綁定,又假設這些願意被綁定的人,都是願意參與的粉絲,也有高度投票意願,基本上就可以得知非常精準的支持者畫像(profiling and demographics),而且還可以帶來四個效果:
1. 綁定社群帳號,可以看見真正的支持者樣貌。這可以用於比對投票前民調。
2. 証明圈內粉絲與社群是真人真互動,App管理者還可以拿出使用者後台數據,以證明互動不是來自殭屍水軍。
3. 巧妙避開Facebook與Google的政治廣告監管
4. 凝聚同溫層。實體線下活動集結時,登高一呼,號召迅速,動員有效率
我無法查證台灣第一個總統選戰的APP是哪一個。但可以確定「一支穿雲箭」不是第一個總統選舉的候選人App。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年9月,當時挑戰馬英九連任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她的競選總部發表了競選App「小英ING」以及競選官網,讓支持者方便獲得蔡英文競選的各種訊息,包括重大訊息推播、競選政策與政綱、新聞內容、最新TVC與網路影片與小額捐款。其中「小額捐款」是當時一大亮點:使用者可劃撥與電話捐款,按下「電話捐款」一鍵播打免播號。但顯然在當時的設計重點是「三網合一」,而使用者行為的重點也並不在於「社群行銷」。
用APP選總統,玩社群,刺激互動,這些事其實在2016年,川普與對手希拉蕊柯林頓就分別做過了。當時美國的「AdWeek」(廣告周刊)與許多政治評論專家都在多方角度有著墨。在此不贅述。
https://www.adweek.com/digital/trumps-campaign-just-quietly-launched-mobile-app-called-america-first-173044/
目前App Store已經無法下載當年希拉蕊的競選App。但川普的還在,而且封面寫的還是2016年,所以我也試玩了一下。以川普的APP為例,一定要綁定的個資包括臉書帳號,用於創建app帳號;電郵與電話是在登入時使用。這個APP同樣包括了「Action」(行動)「Newsfeed」(新聞),以及「Info& Event」(活動與資訊)三大項。裡頭還有一個厲害的小項目「Leaderboard &Social」,它把「為川普做了些什麼事情」變成一個社群遊戲競賽,完成特定任務可得到積分換取虛擬獎章。這很有助於同溫層粉絲彼此曬戰利品互動。
2020政治社群行銷新出路:網紅
對美國政壇來說,總統競選App早已不是新鮮事。不過,經歷2016年總統選舉與劍橋事件後,顯然政治輿論操手們深刻體會到,必須在數位工具上另找新出路。
「政治社群行銷」是2020年的熱門話題。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政治人物的支持者團體正在從品牌行銷的技巧上取經,運用在政治理念的傳播,尤其是網紅。美國的政治人物們正在尋求YouTuber,微網紅、小號中號大號甚至超級網紅的支持,因為這些網紅具有互動渲染力進而擴張影響力。報導指出,有部分政治理念團體認為,運用網紅的說服力,比起電視廣告或傳單有效得多。
例如角逐總統候選資格的加州民主黨參議員哈莉絲,就邀請YouTuber為她擴大聲量,增加互動,像是參加她的競選活動或是送出T恤等小物。有些政治人物則是雇用小編創作迷因文宣拉抬社群互動,也是一大特點。至於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為了延續執政,則是邀請多位西裔社群媒體網紅,幫忙想想辦法,發揮影響力。
運用網紅圈粉,凝聚同溫層,貌似是時下西方政治圈社群行銷之必要工具。不過,報導也指出,真正若比起龐大的競選廣告規模來說,網紅的佔比還真是微不足道。
t- mobile 總部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未來美國面對中國企業的相關資訊人員,我看全面性的防範勢在必行,很多時候不是硬體設備到底安不安全,而是雇用有風險的員工或合作對象,怎麼防都防不住,不怕神一樣的競爭對手,只怕內神通外鬼,不是所有中國人都這樣,但是比例太高,高到寧可全面封殺,也不要賭運氣。」
Apple公司一名硬體工程師竊取公司自駕車機密,遭美國當局控告。這是2018年7月以來,第2起類似事件,2019年1月11日,同儕看到陳紀中(Jizhong Chen,譯音)在保密的工作區內用廣角鏡頭拍攝照片。根據加州聖荷西聯邦法院的刑事訴狀,他受雇於事發的半年前,到職時曾簽下嚴格保密協議。
檢方表示,陳紀中坦承拍攝並備份自駕計畫的手冊和原理圖等約莫2000個檔案到自己的硬碟中,但並未告訴Apple他應徵了一家總部在中國的自駕車公司。
Apple表示,陳紀中拍攝的資料如果公開,會帶來「巨大傷害」。政府取得的照片裡,有一張日期標誌2018年12月19日,拍攝Apple自駕車構造圖,另一張2018年6月的照片,則拍攝自駕車線束組裝圖。
陳紀中告訴Apple調查員,因為主管要他進入績效改善計畫,他才拍照,想用於申請公司內部其他工作;Apple得知陳紀中應徵了中國對手公司之後,將他停職,陳紀中後來告訴Apple,他想回中國探視生病的父親。上週他準備搭上直航班機前,遭美國當局逮捕,1月25日,他以50萬美元現金和財產作為擔保後獲釋。
Apple在2015年左右開始自駕車計畫,目標是開發能與特斯拉競爭的全自駕電動車。
2018年7月,Apple前員工張曉郎(Xiaolang Zhang)被控竊取Apple自駕車機密文件,試圖投奔中國新創公司「小鵬汽車」。當時他對Apple調查員的說詞如出一轍,也是表示打算回中國看家人。
另外,美國檢方對中國華為集團及其美國子公司華為設備美國公司(Huawei Device USA Inc.)提出10項指控,指其涉嫌盜竊T-Mobile的商業機密、企圖盜竊商業機密、七項電匯詐騙,以及一項妨礙司法公正。
根據美國檢方1月28日公布的起訴書,還原華為竊取T-Mobile公司Tappy手機測試機器人技術的事件經過,堪比好萊塢大片,兩次偷帶非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肆意拍照竊取美企機密技術、甚至將機器人手臂裝入包中私帶出門,華為竊取T-Mobile機器人的內幕被一一揭開。
華為從2010年6月成為美國電訊商T-Mobile的手機供應商,這是華為進入美國市場的第一步,T-Mobile合作的電話供應商都提供測試、進入實驗室的機會,但同時,它也跟所有的供應商約法三章,不可拍攝Tappy機器人照片或影片;僅限於每家供應商的少數員工使用Tappy機器人;僅限於員工在規定時間內測試預定的電話新機。
華為美國子公司代表華為總部與T-Mobile簽署了上述保密合約,除非執行與T-Mobile的合同,華為不會使用T-Mobile的機密資訊,但T-Mobile不知道的是,幾乎在它跟華為開始合作的同時,華為已開發自己的手機測試機器人(xDeviceRobot)項目,並想從T-Mobile的Tappy機器人身上找到能為其所用的關鍵技術。
隨著華為自行研發的機器人項目陷入瓶頸,總部更不斷地要求美國子公司配合、去偷竊T-Mobile的技術,於是,華為美國公司的技術主任再次建議華為總部派人自己去接觸機器人,華為美國公司兩名持有T-Mobile實驗室門禁卡的工程師,擅自帶人到實驗室,違反了當初與T-Mobile簽訂的保密協定。
在被T-Mobile的員工發現後,他被要求離開實驗室,但誰能想到,第二天一名華為的工程師再次進入該實驗室,對機器人拍照、搜集技術資訊,直到被T-Mobile的員工發現、請他離開實驗室,然後他在美國境內向華為中國總部以及美國子公司發送多封電子郵件,包括照片、實驗器材等。
而T-Mobile發現華為的不當行為後,通知華為暫停其進入實驗室,並要求退回所有發給華為的門卡,但T-Mobile仍同意留一個門卡給指定的華為工程師,規定只能為華為即將發布的新機、到實驗室進行有限的測試,不過,華為總部繼續指示這名工程師進一步獲取T-Mobile機器人的資訊,華為美國工程師用門禁卡進入T-Mobile Tappy實驗室,在他準備離開時,他偷偷地將一個Tappy機器人手臂放入他的筆記本電腦包中,並秘密將其帶出實驗室。
T-Mobile員工當天稍晚發現機器人手臂被盜,聯絡了當天進入的華為工程師。最初,工程師否認自己拿走機器人手臂,後來他聲稱在他的包裹找到了,他說這是一個錯誤,並表示他會歸還手臂。
根據起訴書,華無工程師偷回的機器人手臂進行了各個測量,包括導體棒的末端(最關鍵的核心部分),並仔細、精準拍攝了機器人手臂的各種細節照。隨後,他通過電子郵件將這些照片作為附件發送給華為中國總部的工程師。
2013年7月10日,華為的美國子公司內部轉發華為中國母公司的一項正式獎勵政策,這套政策允許華為獎勵從競爭對手手中竊取機密資訊的華為員工,華為員工被指示在公司內網上傳從其它公司獲得的機密資訊,若是特別敏感的資訊,則需將電子郵件加密後發送到指定的電子信箱,同時,華為成立競爭管理小組,任務是審查員工提交的機密內容,並對提供最有價值情報資訊的員工頒發月度獎。
此外,華為還設置了兩年一度的大獎,提供最有價值資訊的前三名(地區)都能獲得這一獎勵。該政策亦強調,任何員工都不會因按照政策采取行動而受到懲罰。
華為2001年進入美國市場,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捲入竊取美國企業商業秘密的糾紛,引來美國監管單位的注意;而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中共軍方背景更令美國國會及國安部門擔憂其對美國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
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1901310093.aspx
https://zh.wenxuecity.com/news/2019/01/30/8049552.html
t- mobile 總部 在 股金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4/30 財經焦點新聞
👉國內頭條:
1.蔡英文:5+2產業是內需最大拉力。(工商時報)
2.台塑新總部,190億霸氣買單。(工商時報)
3.台版餘額寶登場,現金增益更輕鬆。(工商時報)
4.蔡英文:拚台積設備國產化。(工商時報)
5.敬鵬:受災兩廠影響營收15%。(工商時報)
6.1個錯誤訊息,5勇消殉職。(中國時報)
7.紫光揪台廠,組記憶體聯盟。(經濟日報)
8.金管會抓肥貓,擬修證交法。(經濟日報)
9.蘋果新品量產時程頻遞延,MacBook Air供應鏈苦惱。(電子時報)
10.太陽能市況陷膠著,矽晶圓廠緊迫盯人對戰。(電子時報)
👉大陸頭條:
1.人民幣匯率近期調整行情引關注,專家:穩定基調未變。(人民日報海外版)
2.中國智能手機海外“圈粉”無數,在歐洲成銷量爆款。(人民日報海外版)
3.李小加:香港上市新規今日正式起航,祝你一帆風順。(新浪港股綜合)
4.李小加稱新例有兩顧慮:新經濟難定義生科企風險高。(新浪港股)
5.商務部回應美“特別301報告”:缺乏客觀標準和公正性。( 商務部網站)
👉國際頭條:
1.全球投資者湧入中國股票,搶先為MSCI正式接納A股佈局。﹙路透社﹚
2.五一節不平靜,川普當天決定是否拉長貿易戰線。﹙路透社﹚
3.T-Mobile、Sprint達成260億美元併購協議。﹙路透社﹚
4.金正恩和文在寅同意向和平協定和無核化邁進。(華爾街日報)
5.日本央行放棄實現2%通脹率的時間目標。(華爾街日報)
6.美股基金遭大規模撤資。(華爾街日報)
【股金寶APP】讓您隨時掌握投資先機⇛⇛⇛
立即下載體驗:http://ppt.cc/w9YL1
t- mobile 總部 在 T-Mobile公司-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總部 設在華盛頓Bellevu的T-Mobile USA是美國市場上第三大運營商,也是繼Verizon Wireless之後的超過160萬用戶的的第二大成長最快的公司,平均每季度增長1百萬用戶。 ... <看更多>
t- mobile 總部 在 T-Mobile US, Inc. - MoneyDJ理財網 的相關結果
T -Mobile US, Inc.(股票代碼:TMUS.US)是Deutsche Telekom AG 旗下子公司,由T-Mobile USA與MetroPCS兩家公司合併成立,總部位於華盛頓州貝爾維尤。 ... <看更多>
t- mobile 總部 在 T-Mobile美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T -Mobile美國(英語:T-Mobile US, Inc.,一般簡稱為T-Mobile)是一家美國無線網絡運營商,總部位於華盛頓州貝爾維尤。其最大股東分別為占43%的德國電信和占24%的軟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