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演員、編劇達莉亞.妮可洛蒂(英語:Daria Nicolodi)辭世,享壽70歲。她是達里奧.阿基多(Dario Argento)的愛侶兼繆思,曾參與他執導的恐怖片如《深夜止步 Deep Red》(1975)等作。其編劇代表作則是同樣由阿基多執導的《坐立不安 Suspiria》(1977)。
.
達莉亞.妮可洛蒂出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的名門,父親是律師,母親則是古語言學家,外祖父則是知名作曲家阿爾弗雷多.卡塞拉(Alfredo Casella)。她在六〇年代末期搬到羅馬,以表演為志的她,所獲得的第一個表演機會是法蘭西斯科.羅西(Francesco Rosi)所執導的《Many Wars Ago》(1970)。
.
1974年,她剛結束一段婚姻,結識了達里奧.阿基多,兩人隨後展開戀情(但從未結婚),也並開啟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她首先在被後世譽為經典恐怖片的《深夜止步》中飾演八卦記者,角色吃重。後來她也以編劇身分與阿基多一同編寫了《坐立不安》,該作在2018年被再次翻拍成《窒息 Suspiria》(2018)。
.
《坐立不安》的故事原型來自妮可洛蒂的祖母,她在童年時期曾聽祖母講述過一段就讀表演學校的經歷。據其祖母描述,那間學校不僅教表演,也傳授黑魔法。達里奧.阿基多聽到這個故事之後,與之一同發展故事劇本,將故事背景改為一間舞蹈學校,描述一名遠赴德國求學的美國女孩深陷女巫巢穴的恐怖故事。該片後來大受歡迎,成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恐怖電影之一。
.
期間他們生下一女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她後來也成為義大利知名女演員,並成為 #MeToo 風波當中最早出面指控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女性之一。不過她卻又在2018年被指控曾經性侵當時未成年的男星吉米.貝內特(Jimmy Bennett)而面臨譴責。
.
在八〇年代,她達莉亞.妮可洛蒂持續演出阿基多的作品如《魔屋妖火 Inferno》(1980)、《橫刀索命 Tenebre》(1982)、《驚變 Phenomena》(1985)和《恐怖歌劇 Opera》(1987)等作。不過這對夫婦在1985年宣告分居。
.
九〇年代之後,妮可洛蒂漸漸淡出,曾在女兒艾莎.阿基多執導的《血色歌姬 Scarlet Diva》(2000)演出。在幾乎引退的情況下,又在舊情人達里奧.阿基多的《木乃伊博物館 Mother of Tears》(2007)中客串出演一名受害者。兩年後她宣告退休。
.
2020年11月26日,達莉亞.妮可洛蒂於羅馬辭世。
.
.
(圖為《深夜止步》中的達莉亞.妮可洛蒂。)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完整影評: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1212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44b6e8fd897800010f8e86 達柯塔強森和蒂妲史雲頓兩位女星的表現,應該是...
「suspiria (1977)」的推薦目錄: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反腦工作室 Studio BrainBarf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suspiria (1977) 在 HowtinFlix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suspiria (1977) 在 袁智聰 Yuen Chi-Chu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5月號《Yoho!潮流誌》的BGM電影與配樂專題別册,有我寫的一篇《Soundtracks of My Life:電影音樂與多愁善感的人生》。
由於我的字數超額,刊出的版本是被編輯edit過。現放上足本:
六年前,我忽然心血來潮在音樂串流服務平台Spotify上開了一個名為《Soundtracks of My Life》的歌單,把一直叫我縈繞心頭、伴隨著我成長的電影配樂曲目紀錄下來,編輯成一個playlist以作分享。
王家衛在電影《2046》裡帶出:「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而在選輯這個電影配樂歌單的過程中,我也發覺我對電影音樂的記憶也都是潮濕的。畢竟我所喜歡的電影音樂,都差不多全是屬於多愁善感的樂曲。把這些樂曲編製成歌單,交織出來是那麼賦予生活感的moody配樂。正因為我是相當多愁善感的人。
想起那個用卡式帶輯歌的80年代,我也曾自製電影音樂mixtape合輯。在那個年少輕狂(而時間又多的是)的時代,我就是戴上耳機帶著這些自家輯錄的電影音樂卡式帶作隨身聽,獨個兒漫無目的地游走香港街頭,或乘坐渡海小輪與電車,甚至坐船到離島去,年輕的我就是可以這樣閒情逸致地度過大半天,而目的就是通過從隨身聽傳來的配樂作品來為平凡的生活營造「電影感」氛圍,冷眼看世界;一下子自己也彷彿成為電影的主角,行步路也充滿cinematic的感覺,說來這是一件相年少浪漫的事情。
從用卡式帶選輯電影音樂合輯,到用音樂串流平台弄了個《Soundtracks of My Life》歌單,忽然讓我重拾一份20多年前的情懷。而我又真的會帶著這個串流歌單用手機隨身聽,漫步城市街頭,或坐上渡海小輪與電車,來感受一下箇中的生活電影感,感覺相當良好。原來40來歲的我仍有這份浪漫。而分別在於串流歌單已沒有卡式帶的時間限制,而可以一播便數小時而來。
我們那一代的文藝青年,要是喜歡音樂而又喜歡電影的,那怎會對電影配樂沒有興趣呢?大家對聽電影原聲專輯亦情有獨鍾,在自家的唱片收藏當中,電影原聲專輯亦得以佔據一席位;從電影院看過一齣叫人深刻不已的電影,然後都會跑到唱片店看看有沒有出版電影原聲專輯(那是沒有互聯網資訊的年代),重點是電影所帶來都是高質的音樂,同時亦是大家試圖通過聆聽其電影配樂,來回味電影的點滴情味。
所以當時我們一眾文青樂迷走在一起談論與交流音樂心得,電影配樂/電影原聲專輯是常涉及的話題心得。那些年要是你說沒有聽過日本音樂教授坂本龍一為大島渚的1983年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帶來的電影原聲專輯,那定會被視為不入流;法國音樂家Gabriel Yared為Jean-Jacques Beineix的1986年電影《Betty Blue》帶來的原聲配樂專輯已不知陪伴了我們幾多個仲夏夜晚上;Wim Wenders的1987年電影《Wings of Desire》原聲專輯不獨是聽Jürgen Knieper的配樂,還有Nick Cave & the Bad Seeds、Crime & the City Solution、Minimal Compact的歌曲;Derek Jarman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Of England》原聲專輯裡叫我最印象深刻的並非Simon Fisher Turner的配樂,而是闇黑女聲Diamanda Galás的兩首曲目;坂本龍一與David Byrne(Talking Heads主腦)以及中國作曲家蘇聰聯袂為Bernardo Bertolucci的1987年電影《The Last Emperor》出版的電影原聲專輯更叫我聽得滾瓜爛熟;Giuseppe Tornatore的1988年電影《Cinema Paradiso》單聽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的原聲配樂專輯已經觸動心靈不已。
當然,我就是連David Lynch的1977年首齣長片《Eraserhead》那些闇黑、詭異、冷冽、驚悚得令人不安的氛圍之配樂與環境聲響也聽得津津有味,誰叫我亦喜歡實驗音樂;然後因為找到由I.R.S. Records發行的電影原聲專輯而樂上半天,終於可以在家重播由Peter Ivers作曲、Lynch作詞的幽靈女聲鬼魅ballad曲目〈In Heaven〉。
電影與音樂的關係,這樣叫我們津津樂道的,正是電影導演與配樂作曲家的緊密合作——從前,大家都會說某某音樂家是某某導演的御用配樂創作人。所謂的「御用」,還不過是影迷樂迷們一廂情願的說法,其實只是泛指音樂家與導演在某個時期的合作無間;即使不是一生一世,但彼此間已產生出音樂與影像猶如細水長流的微妙關係。
比如波蘭音樂家Krzysztof Komeda與波蘭導演Roman Polanski,德國樂團Popol Vuh與德國導演Werner Herzog,美國音樂家Angelo Badalamenti與美國導演David Lynch,英國作曲家Michael Nyman與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英國音樂人Simon Fisher Turner與英國導演Derek Jarman,波蘭音樂家Zbigniew Preisner與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ślowski。說到近年,那可數到英倫天團Radiohead結他兼鍵琴手Jonny Greenwood跟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的合作關係。
電影與音樂之間的微妙關係,也可以推說到電影本身對其音樂的推波助瀾作用。於是,我們因為Roman Polanski電影而認識Krzysztof Komeda,因為David Lynch電影而認識Angelo Badalamenti,因為《Betty Blue》而認識Gabriel Yared,因為Derek Jarman電影而認識Simon Fisher Turner。更因為Peter Greenaway電影而知道Michael Nyman不獨是一位簡約主義作曲家那麼簡單(音樂理論家出身的他是由他創立”minimal music”音樂學派),而後來更因為Krzysztof Kieślowskii電影而叫我對Zbigniew Preisner在《Dekalog》、《Europa Europa》及《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的配樂趨之若鶩,讓我一口氣找到回這幾張電影配樂專輯。
在多年來,我們見證到好幾位來自另類音樂界的名字,都得以成為配樂界的巨匠。如澳大利亞工業實驗樂團SPK的主腦Graeme Revell,抑或前英國另類搖滾樂團Pop Will Eat Itself主腦Clint Mansell,還有來自實驗音樂廠牌Touch(然後轉投獨立名廠4AD)的冰島雷克雅未克avant-garde音樂家Jóhann Jóhannsson(1969 – 2018),大家皆看著他們躋身為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音樂家,進軍好萊塢大展拳腳。
想起我在年輕時追聽60年代末/70年代的progressive前衛音樂,也發覺有不少經典名字都有涉及電影音樂範疇。電子音樂先鋒Wendy Carlos(本名Walter Carlos)為Stanley Kubrick的1970年電影《A Clockwork Orange》打造配樂已是一個典故;德國krautrock界名字除了上述跟Werner Herzog合作無間的Popol Vuh外,krautrock宗師樂團Can在1970年出版的《Soundtracks》專輯結集了他們為《Deadlock》、《Cream – Schwabing Report》、《Mädchen... nur mit Gewalt》、《Deep End》、《Ein großer graublauer Vogel》等德國電影所灌錄的音樂,電音老祖樂團Tangerine Dream自為William Friedkin的1977年電影《Sorcerer》創作配樂開始他們也甚活躍著電影音樂界;希臘progressive電子音樂家Vangelis早已是人們眼中的電影配樂大師,但我最喜歡他的配樂專輯不是著名的《Chariots of Fire》、 《Antarctica》或《Blade Runner》,而是早年他為Frédéric Rossif的電視紀錄片《L'Apocalypse des animaux》所帶來的配樂;義大利導演Dario Argento的1977年靈異恐怖片電影《Suspiria》由意大利progressive rock樂隊Goblin操刀配樂(Luca Guadagnino重拍的新版則由Radiohead靈魂人物Thom Yorke包辦音樂)。當然更少不了要說到英國迷幻前衛搖滾天團Pink Floyd,其1969年專輯《More》及1972年專輯《Obscured by Clouds》是分別來自樂隊為瑞士導演Barbet Schroeder的兩齣迷幻電影《More》和《La Vallée》所包辦的配樂與歌曲,而他們為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1970年迷幻電影《Zabriskie Point》創作的音樂亦同樣叫樂迷津津樂道。
對電影音樂更深層次的體驗,就是看電影的現場配樂演出。有幸在1994年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看過美國簡約主義作曲家Philip Glass及其樂團為Godfrey Reggio電影《Koyaanisqatsi》及《Powaqqatsi》(「Qatsi三部曲」之二)的放映作現場音樂演奏,相當之懾人心魄、蕩氣迴腸的影音體驗,精采得沒話說。到2001年我又看過Glass為1931年經典黑白電影《吸血殭屍》重新譜上音樂作現場配樂演出,由Kronus Quartet演奏。
suspiria (1977) 在 反腦工作室 Studio BrainBarf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節錄自pressplay上的專欄】
《窒息Suspiria》
這部電影想講的不僅是一個關於掌控、解放與咒殺的故事。劇情行進中不斷穿插漢莎航空181號班機劫機事件的新聞廣播。這起事件是由極左派團體「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所執行,目的是為了要求政府釋放被囚的「紅軍派」領袖。紅軍派是1970年代在西德崛起的極左派激進組織,深受列寧以及毛澤東思想影響,在活躍期間曾為了推動社會改革而犯下綁票、刺殺和爆炸攻擊等罪行。
紅軍派的興起,反映了德國戰後嬰兒潮成年後,對於父母輩不願反省納粹惡行,所產生的理念分歧。70年代的當下,德國許多官員與政治人物,不是曾經在戰爭期間助長過納粹,就是根本是前納粹黨成員。而姑息這些當權者的長輩們,很自然就被看做共犯。
而這一切不滿,某種程度就具現化為這些意圖驅動改革的暴力行動。甚至導致1977年從四月司法部長遇刺開始,直到年底劫機事件結束後,紅軍派領袖集體自殺,這一連串危機被稱為「德意志之秋」。
單純只看故事表層,冷戰、劫機事件和德國的動盪與舞蹈學院的故事線似乎沒有直接關連。但是將《窒息》所要探討的主題梳理之後,會發現整部作品的每一個層面都彼此呼應和交織。
suspiria (1977)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完整影評:
【幕迷影評】文章傳送門:
https://www.movier.tw/post.php?SID=151212
【方格子】文章傳送門:
https://vocus.cc/@XXY2018/5c44b6e8fd897800010f8e86
達柯塔強森和蒂妲史雲頓兩位女星的表現,應該是足以撐起《窒息》這部電影的兩大亮點。感受角色製造出的強大能量,還有令人不寒而慄的氣場、壓迫感十足的窒息氣氛。
《窒息》的表現手法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詭譎感:重度恐怖電影受眾可能會對當中血洗畫面的場景印象深刻、對當中的身體恐怖橋段不寒而慄、對片中的特殊化妝感到坐立難安;對一般觀眾而言可能無法馬上說出觀影後當下的感受。但就電影本身的內涵而言,《窒息》可說是後座力強烈,讓人在觀影後不斷思考,留存餘韻的一部作品。
.
你也看過《窒息》了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喔!
《窒息》 Suspiria
片 長 | 152分鐘
分 級 | 限制級
上映日期 | 2019.01.11
導 演 | 盧卡格達戈尼諾
演 員 | 達柯塔強生、蒂妲絲雲頓、米亞高絲、克蘿伊摩蕾茲
產 地 | 義大利
發 行 | 傳影互動
語 言 | 英文
------------------------------
別忘了隨時關注XXY的影評和活動動態喔!
▶️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XXYanimalofvision/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 XXY @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 加點吉拿棒:
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ExtraChurros/
YouTube頻道:https://goo.gl/Muo4bo
以行動贊助我們持續創作:
▶️Pressplay訂閱專案:https://goo.gl/nsRrEB
#XXY #影評 #電影 #娛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5aRldvfGGY/hqdefault.jpg)
suspiria (1977) 在 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窒息,一樣令人坐立不安的血腥驚悚,
更多、更勝於原作的意涵內容,
為大家獻上嘆息之母,三位暗黑老母之一,
來看看電影裡面到底是在演什麼吧!
我的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vievoyage
W看電影_異裂_重雷心得
https://youtu.be/SIvNcnk0YCg
W電影隨便聊_蜘蛛人:離家日_預告分析第1彈
https://youtu.be/88i8QfPwaI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xqrhR-VJHE/hqdefault.jpg)
suspiria (1977) 在 HowtinFlix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70年代的意大利恐怖片, 但最近突然hit返, 好多人談論 sosad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wtindog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wtindo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howtindo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rTOPQIffF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