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同步直播】國際接軌:歐盟最新醫療器材法規實務
#本年度唯一國際大師 線上直播-醫材法規系列課程,同時邀請五位國際講師群進行 #歐盟最新醫療器材法規 相關專業分享!
課程重要訊息( 含報名連結)
👉https://college.itri.org.tw/edm/D1/009/07/edm.html
🏆全系列課程三大主題:
👍【單元一】歐盟醫材監管最新概況與法規策略規劃實務 (The EU regulatory landscape and Regulatory Affairs Planning & Case Study)
👍【單元二】歐盟電氣電子與軟體醫材法規 (EU Regulation of Electrical, Electronic, and Software Medical Devices)
👍【單元三】新版歐盟醫療器材法規下之臨床評估與調查 (Clinical Evaluation and Investigations under the EU-MDR)
🏆獨家課程特色:
*國際師資授課:歐洲知名法規機構 TOPRA 一流專業課程
*線上直播授課:線上學習免出國,即可掌握最新國際趨勢
*最佳學習體驗:最新建置設備給予最佳線上數位學習體驗
🔆課程時間: 11/11(四) 、 11/19(五)、 11/26 (五) 下午15:00-18:00(共8.5小時)
🔆課程進行方式:線上同步直播
🔆10/11前享 #早鳥價優惠,現折85折以上優惠,兩人團報還可再享優惠!
立即報名👉https://college.itri.org.tw/course/all-events/C5977B81-0740-44A2-B4B4-B3299575ED7E.html
課程搶先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hTndEwgJYc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森零,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要回去那被燒的母校 但是那裡好像被弄成了奇怪的祭壇 所以...有很多眼睛怪物!!!!!! ▶每天都會有新影片! 歡迎大家訂閱我!!☛https://goo.gl/k5ySNC ▶最新精華播放清單☛https://goo.gl/H9z7cd #恐怖遊戲 #學校 遊戲鏈接: https://g...
regulation 略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artech
前言
以反追蹤為名的廣告大仗
98%, 80%, 1% 。
這是數位廣告營收在臉書、谷歌、蘋果三家公司的全年營收占比。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數位隱私權戰爭中,蘋果公司看似站在消費者的這邊,臉書站了個代表『中小企業』的位置,而號稱不作惡的谷歌立場卻有點搖擺,一會兒跟在蘋果後面阻斷追蹤工具(Chrome停用Cookie, Android系統的AAID追蹤也即將可選擇退出), 一會兒延後發生時間。
喔,還有三個配角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5% & GDPR
前者是Amazon & Microsoft 的廣告占總收入比(其實是Amazon 5.57% 與Microsoft 6.60% ,而且Amazon 還在急起直追中。但我們饒了自己的小腦袋,先記得數量級就好)
後者GDPR 則是歐盟的隱私權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精神就是你收集消費者什麼東西都需要經過消費者同意,而且要讓消費者有隨時反悔餘地。
一切都是為了更多錢啊:鞏固現有利益、球員當裁判、入侵他人領地。
用技術、商業聯盟、輿論、法院,用盡一切方法擴充領土,打擊對手。
圍繞著數位廣告的Adtech 發展脫離不了這場反追蹤大戲;Martech 在大池旁邊不免老是收到波折影響。
本週的重要新聞仍是大巨頭間的反追蹤作戰。
/科普時間:Cookie、IDFA與AAID
跨網頁時的追蹤會使用第三方Cookie。蘋果陣營的Safari早先已阻斷其使用。Google 陣營的Chrome原定在2022年停止接受第三方 Cookie,但2021年七月初聲明將會延後到2023年才實施。
跨App的追蹤,在蘋果陣營是IDFA(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iOS14後使用者可以選擇不被追蹤。在Android陣營是AAID (Android Advertising Identifer)/
#AppleiOS14後廣告費用流入android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Apple iOS14 可以選擇退出追蹤後,只剩下不到33% 的Apple 用戶選擇接受追蹤。五月下旬以來,持續有報導顯示Android 裝置的廣告收入上漲幅度高過Apple 裝置。
評:看起來令人費解,可追蹤的蘋果用戶變少了,蘋果用戶廣告單價不是應該上漲嗎?為什麼結果相反?我的推論是,國外廣告主大量採用的是指定使用者樣貌購買方式,當一邊(安卓)仍可以指定使用者樣貌(我要買住在灣區喜歡衝浪的人)另一邊則否(總之就是一個不知道性別年齡使用偏好的Apple用戶)的狀況下,前者的廣告單價變高,後者則會讓既有的廣告投放者無從買起。
這狀況還會持續一陣子,直到廣告界找出新投放方式,或是善用Apple的SKADNetwork(由蘋果推出,可以在iOS追蹤轉換率的方法。詳情等我這週了解下再說明)
廣告商不愛蘋果用戶的高消費力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暫時還沒找到方法愛。
#Apple阻止中國廣告協會支持的CAID相關App上架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蘋果阻止搭載中國廣告協會推出的CAID (CAA Advertising ID; CAA 是中國廣告協會China Advertising Association )的app 更新到應用商店。被阻止的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公司沒有回應,或者拒絕評論此事。
早前金融時報亦曾報導,P&G 或將支持CAID 在蘋果用戶的追蹤,藉以投放廣告。
評:中國是蘋果的存量市場,廣告是蘋果的潛在增量市場。若蘋果此舉遭遇最糟結果(在中國被下架;但我認為是不至於啦),會不會影響它對iOS阻止追蹤的決定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由臉書贊助的研究顯示Apple應用商店的排行前四名程式均由Apple開發,Android亦同
Comscore 發表從去年底開始針對4000個手機用戶的追蹤調查,顯示App store 上面排名前四的App 均為原生開發。Apple 手機上的前四都是Apple 開發,Android 的也是。Apple 佔了排行前二十名的七成,Google 的也有六成。此報導暗示兩家業者在app store 上面進行不公平戰爭,對其他競爭業者不利。
Apple 反擊指出,同一家機構在今年四月的報導顯示狀況並非如此(註:其顯示Android 手機前四名app 的開發商,除了Google 之外還有臉書。完全是種二哥別笑大哥的反擊方式)
評:上週提到臉書面臨的反壟斷大戰,用反壟斷大招阻止對手也是種手法;至少你得浪費時間打官司或者回覆記者。
#Google表示將在Android12(2021年下半)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廣告ID
根據金融時報以及谷歌Play Store 管理中心資訊,谷歌也將在今年下半年後讓消費者選擇不被追蹤其廣告ID(AAID)
『谷歌補充說,在大修之後,試圖訪問那些選擇退出的人的廣告 ID 的開發人員“將收到一串零而不是標識符”』
評:“000000000 ”,不知道你覺得怎樣,我是覺得挺幽默的縫補措施。一來Android 用戶的更新幅度一直沒有蘋果那麼全面(現在去查,有多高比例的Android 使用者已經使用最新版OS,一定遠低於蘋果使用者。不但因為Android 裝置的向下支援做得比較保守,手機商不會主動推送也是另一個原因),就算Android 12採取跟iOS 14 一樣策略影響幅度也比較小。二來因為顯示為000000000 對廣告平台來說,仍不是空值(但代表什麼意思我就得查查了,至少可以解讀為『這是買得起新手機,換得起最新版OS使用者』,跟前面提到的iOS狀況不太一樣)
#Cyberbiz與Foodpanda合作提供企業級用戶半小時送達服務
台灣開店平台三巨頭之一的Cyberbiz 上週開始大舉推廣其與Foodpanda 合作的新服務,使用Cyberbiz 的商家可以搭載熊貓送貨服務,讓店家半徑五公里內的消費者選擇立即到貨,還可以進行低溫配送。
評:相較於國外的反追蹤大仗,我認為台灣未來兩年會發生的是物流大仗。除了上週提到的iKala與本週的Cyberbiz 加入戰局外,另一個新聞是韓國電商龍頭Coupang 也在上週來台,首波上市的就是生鮮雜貨外送。
*****
別擔心,我只是慢,沒有不寫。
就像王永福老師週末寫的:『不求連續,但求持續。』我好不容易在這場商業大戰中看出一點方向與端倪,可以的話,會盡量寫下去(但也得拜託大家幫我留言按讚分享等等,有人看才會有寫的動力啊)
一樣立下志願在這邊,可以連續寫十期後,再來推出訂閱服務。
好了,我繼續去把內文寫完了。光前言就寫了一千字... 內文不能再超過一千字啊。
果然又超過2500字...
regulation 略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regulation 略 在 森零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要回去那被燒的母校
但是那裡好像被弄成了奇怪的祭壇
所以...有很多眼睛怪物!!!!!!
▶每天都會有新影片! 歡迎大家訂閱我!!☛https://goo.gl/k5ySNC
▶最新精華播放清單☛https://goo.gl/H9z7cd
#恐怖遊戲 #學校
遊戲鏈接: https://gamejolt.com/games/hostileregulation/250328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orest0
Twitter☛https://twitter.com/Forest_Zer0
喜歡這部影片的話可以按個喜歡,並且幫我分享
想要看更多的話可以訂閱哦
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在底下留言
我會努力下去的!
regulation 略 在 進化の軌跡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KOF,餓狼伝説,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などのSNKの歴代格闘ゲームを歴史の古い順にまとめた動画です(最新作の"SNKヒロインズ Tag Team Frenzy(PS4,Switch)"まで)
[1080p / 60fps]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SNK Fighting Games
(ハードの略称 AC:アーケード, NG:ネオジオ, MD:メガドライブ, SFC:スーパーファミコン, SS:サターン, PS:初代PlayStation, DC:ドリームキャスト)
その他の動画(再生リスト):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FnUJXyYwSXAO9oM3LEZaC7iAJF0evLg
※アーケード、据え置き型ゲーム機向けのタイトルのみの紹介となります。また一部のマイナーバージョンやオムニバス形式のタイトル等は除外してます。
(↓作品一覧↓)
ストリートスマート (Street Smart)
餓狼伝説 (Fatal Fury)
龍虎の拳 (Art of Fighting)
餓狼伝説2 (Fatal Fury 2)
SAMURAI SPIRITS (Samurai Shodown)
餓狼伝説スペシャル (Fatal Fury Special)
龍虎の拳2 (Art of Fighting 2)
KOF94
真SAMURAI SPIRITS (Samurai Shodown II)
餓狼伝説3 (Fatal Fury 3)
KOF95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 斬紅郎無双剣 (Samurai Shodown III)
風雲黙示録 (SAVAGE REIGN)
リアルバウト餓狼伝説 (Real Bout Fatal Fury)
ART OF FIGHTING 龍虎の拳 外伝 (Art of Fighting 3)
KOF96
風雲スーパータッグバトル (Kizuna Encounter)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 天草降臨 (Samurai Shodown IV)
リアルバウト餓狼伝説スペシャル (Real Bout Fatal Fury Special)
KOF97
幕末浪漫 月華の剣士 (THE LAST BLADE)
SAMURAI SPIRITS -侍魂- (SAMURAI SHODOWN 64)
リアルバウト餓狼伝説2 (Real Bout Fatal Fury 2)
KOF98
SAMURAI SPIRITS 2 -アスラ斬魔伝- (SAMURAI SHODOWN 64 WARRIORS RAGE)
幕末浪漫第二幕 月華の剣士 (The Last Blade 2)
餓狼伝説 WILD AMBITION (Fatal Fury Wild Ambition)
KOF99
武力 -BURIKI ONE-
餓狼 MARK OF THE WOLVES (Garou: Mark of the Wolves)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新章 -剣客異聞録 甦りし蒼紅の刃- (SAMURAI SHODOWN WARRIORS RAGE)
KOF2000
KOF2001
KOF2002
SNK VS CAPCOM SVC CHAOS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零 (Samurai Shodown V)
KOF2003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零SPECIAL (Samurai Shodown V Special)
KOF MAXIMUM IMPACT
THE KING OF FIGHTERS NEOWAVE
KOF 94 RE-BOUT
ネオジオバトルコロシアム (Neo Geo Battle Coliseum)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 天下一剣客伝 (Samurai Shodown VI)
KOF XI
KOF MAXIMUM IMPACT 2
KOF MAXIMUM IMPACT REGULATION "A"
KOF 98 ULTIMATE MATCH
サムライスピリッツ閃 (Samurai Shodown: Sen)
KOF 2002 UNLIMITED MATCH
KOF XII
KOF XIII
KOF XIV
SNKヒロインズ Tag Team Frenzy (SNK Heroines)
regulation 略 在 OmegaGamesWik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DARK SOULS 3(ダークソウル3)の8週目全ボス戦・ノーダメージ 動画集です。
8週目の全ボス戦ノーダメージ動画集です。
8週目以上の敵の攻撃力と体力はカンストなので、難易度はMAXになります。それでも奇跡のエンチャや指輪のブーストによって無名の王などの強敵ボスでも簡単に倒せます(ブースト状態によって攻撃力は倍以上になります)。
ちなみにあんまりにもあっさり倒したので、8週目ではないと言う方もいると思いますが、各ボス撃破時のソウル入手量と、動画最後で見せた、王たちのソウルが合計8個を持ってるのことで、確実に8週目のことを証明できます。
主で使った武器とその効果:
・太陽の直剣+5 - 太陽の誓い(攻撃力+~11%)
・モーリオンブレード+5x2(HPが30%以下になると攻撃力上昇、赤い涙石の指輪と効果重複可能、さらに両手持ちに効果重複可能)
・熟練のトゲ直剣+10(出血効果)
・熟練のダークソード+10(直剣の中で高火力)
・熟練のエストック(スタミナ消費少ない上に攻撃力高い)
・呪術の火+10
・結晶の聖鈴+5、ヨルシカの聖鈴+10
主で使った防具、指輪とその効果:
・宵闇の頭冠(魔力攻撃の威力上昇)
・赤い涙石の指輪(HPが20%以下の場合、攻撃力+20%)
・法王の右眼(攻撃が連続するほど、攻撃力が高まる)
・フリンの指輪(装備重量が少ないほど、攻撃力を高める)
・雷の奇手の指輪(雷攻撃力を高めるが、物理カット率が下がってしまう(+15%))
主で使った奇跡、呪術:
・固い誓い
・深みの加護
・暗月の光の剣
・雷の剣
・カーサスの烽火
・混沌の火の玉
レベル/SL - 320~331
・11/50/40/14/99/99/50/50/7
エンチャ&指輪によるの攻撃力上昇値は動画最後のところを参照。 24:31
ALL BOSS FIGHT NO DAMAGE AT NEW GAME+7:
Please Like and Share if possible cause I put lots of time and effort for no damage and find different ways to defeat the bosses~!
BOSS:
1) 灰の審判者、グンダ/Iudex Gundyr 0:22
2) 冷たい谷のボルド/Vordt of the Boreal Valley 1:08
3) 呪腹の大樹/Curse-Rotted Greatwood 2:03
4) 結晶の古老/Crystal Sage 3:24
5) 深淵の監視者/Abyss Watchers 4:00
6) 深みの主教たち/Deacons of the Deep 5:34
7) 覇王ウォルニール/High Lord Wolnir 6:41
8) デーモンの老王/Old Demon King 7:34
9) 法王サリヴァーン/Pontiff Sulyvahn 8:24
10) 巨人ヨーム/Yhorm the Giant 9:28
11) 神喰らいのエルドリッチ/Aldrich, Devourer of Gods 10:44
12) 冷たい谷の踊り子/Dancer of the Boreal Valley 11:42
13) 妖王オスロエス/Oceiros, the Consumed King 12:49
14) 英雄グンダ/Champion Gundyr 13:58
15) 竜狩りの鎧/Dragonslayer Armour 15:09
16) 兄王子ローリアン、王子ロスリック/Lothric, Younger Prince 16:28
17) 古の飛竜/Ancient Wyvern 18:23
18) 無名の王/Nameless King 20:03
19) 王たちの化身/Soul of Cinder 21:51
各ボス戦の装備やステータスは各ボス動画の説明欄を参考してください。
8週目/NEW GAME+7
・App Ver. 1.04 / Regulation Ver 1.05
DARK SOULS 3 NO DEATH 動画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fd59i0eA3VStLqoWg0U3f92EJZN-Pyv
DARK SOULS 3 - 2週目 動画 PLAYLIST: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4fd59i0eA3XQNcE4iM_HtuTPQbvaRmtu
======================
- ゲームタイトル: ダークソウル3 / Dark Souls 3 (PS4 日本版)
- 発売日: 2016年3月24日 (日本)
- タイプ : Action+RPG
- ESRB : Cero D
- 発売元: FROM SOFTWARE, INC.
- 開発: FROM SOFTWARE, INC. / NAMCO BANDAI GAMES INC.
=======================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