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來團購紅牛衣服囉!這是澳洲紅牛,不是F1紅牛,有興趣的記得可以來這裡購買,https://sicar-redbull.cashier.ecpay.com.tw/ 所有的售價都是澳洲紅牛原廠售價,再加上關稅,營業稅,發票稅,國際運費跟服務費,總共約加上42%的費用,時間到下週三晚上以前都可以下單,預估八月第一週或是第二週會到貨!一般代購賣家都是乘以250% 在賣的,可以上網比較一下!
有任何問題可以發問喔!
以下是購買注意事項!請大家看清楚喔!
1. 所有團購商品均向澳洲Red Bull紅牛原廠購買,付款後恕無法更改訂單或申請退費,請謹慎訂購。
2. 商品空運來台需2~3周的作業時間,無法等候者,建議自行購買,請勿下單!
3. 若團購商品遇到原廠無庫存情況,將會取消團購該商品,並全額退還購買者。請特別注意!
4. 商品運送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海關扣查,收到商品的時間就會再延長。當商品運抵公司時,會統一發送E-mail通知各位,敬請粉絲們耐心等候。
5. 此次團購商品會提供國內發票證明、恕不提供國外收據及購買憑證等相關證明,由於在包裹中夾帶收據等交易明細極易被海關扣查,僅留下商品本身標籤等以示新品,請特別注意!!!
6. 團購商品如遇瑕疵換貨 : 請發信到客服信箱service@sicar.com.tw申請。Andy老爹僅負責代購,商品品質及瑕疵等問題雖然不在團購服務範圍内,但可代為申請退換貨,國際運費請自行負擔。
7. 團購商品之費用已佛心價,恕不議價,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red bull 客服 在 Andy老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dBull 紅牛衣服團購來了!我把商品放在購物車上,你們可以刷卡,也可以轉帳,各位可以自己選擇,衣服的費用就是國外的賣價+關稅12%+營業稅5%+發票稅5%+刷卡1.8%+國際快遞運費預估6~8%+小弟的服務費10% = 最終售價。總金額買超過6000台幣,就免台灣運費NT:120 。
我比較過蝦皮或是拍賣上的賣家,他們基本上都是國外的售價乘以兩倍多在賣的,各位可以去查查,50歐元的衣服,台灣賣3980,我基本上把所有成本攤開給大家看,我只有加上我的服務費10%,以防有匯差或是其他成本的增加,你覺得可以接受就購買,覺得加太多就不買也沒關係,因為我自己很喜歡,就看看大家要不要一起買囉!
原則上我們團購五天,收單日期到下週三7/17號晚上12點整為止就停止收單,整理一下數量後,應該會在7/19號白天跟紅牛原廠下單,我抓14~18天左右的時間到台灣,預計在8/2號左右會收到貨,有可能更早,有可能更晚,請大家包涵一下,我會隨時跟大家報告,一旦收到貨就會通知大家,2天內我們應該會把它全部寄出去給各位!
購買網址如下:https://sicar-redbull.cashier.ecpay.com.tw/ ,或是點圖也可以購買!
以下是購買注意事項!請大家看清楚喔!
1. 所有團購商品均向澳洲Red Bull紅牛原廠購買,付款後恕無法更改訂單或申請退費,請謹慎訂購。
2. 商品空運來台需2~3周的作業時間,無法等候者,建議自行購買,請勿下單!
3. 若團購商品遇到原廠無庫存情況,將會取消團購該商品,並全額退還購買者。請特別注意!
4. 商品運送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海關扣查,收到商品的時間就會再延長。當商品運抵公司時,會統一發送E-mail通知各位,敬請粉絲們耐心等候。
5. 此次團購商品會提供國內發票證明、恕不提供國外收據及購買憑證等相關證明,由於在包裹中夾帶收據等交易明細極易被海關扣查,僅留下商品本身標籤等以示新品,請特別注意!!!
6. 團購商品如遇瑕疵換貨 : 請發信到客服信箱service@sicar.com.tw申請。Andy老爹僅負責代購,商品品質及瑕疵等問題雖然不在團購服務範圍内,但可代為申請退換貨,國際運費請自行負擔。
7. 團購商品之費用已佛心價,恕不議價,若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red bull 客服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的品牌是專注在一次性的購買者 (purchase brand) 還是長期的使用者 (usage brand)?
一份由 SAP, Siegel+Gale 和 Shift Thinking 共同發表的研究指出,傳統 purchase brands 和新數位品牌 usage brands,在本質上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傳統品牌主要投資在購買前的銷售 (搜尋和購買),而新數位品牌則投資在銷售後的經營與維護 (客服、教育和社群分享)。
對比品牌如:
Hilton/Marriott vs. Airbnb
Gillette vs. Dollar Shave
Coca-Cola vs. Red Bull
研究指出,usage brands 會讓使用者有更強的自主動機去推薦給其他使用者。而轉換成購買偏好時,平均願意付 +7% 較高的價格,且較不願意替換其他品牌。
雖然 usage brands 有更強的品牌忠誠度,然而要從 purchase brands 轉換成 usage brands 不是改變行銷策略這麼簡單,而是要從根本的策略、組織、投資和評估下手。多數的組織中,行銷的順序是在產品研發之後,然而 usage 的心法則是需要將兩者緊密的綁在一起。詳文 >> https://goo.gl/g7e5uK
開工前夕,不妨仔細想想自己的品牌定位,是否有投資足夠的資源在長期使用者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