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MARK O'DE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o recently I hit 100,000 Subscribers & I couldn’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r support ? Instead of doing an unboxing video for my Silver Play Button f...
「privacy by design」的推薦目錄: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MARK O'DE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一二三渡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rivacy by design 在 PHIL CHE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privacy by design 在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OC(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則小故事,告訴你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從 #報稅系統 到 #簡訊實聯制,你知道這一切其實都是有關聯的嗎?
行政院政務委員 #唐鳳 應邀參加 #美國國務院 舉辦的 #台灣在開放政府與反貪之創新 視訊研討會,分享了台灣在開放政府的創新作為。
唐政委分享了一則小故事:2017年,一名工程師抱怨 #報稅系統 相當難用,被邀請一起協助改善,最後推出滿意度高達96%的新系統。而報稅系統中手機認證的應用程式介面(API) 也成為2020年 #口罩實名制 快速上線的基礎;而相同的機制,更在今年疫情攀升之際,讓台灣能在短短2天內就推出 #簡訊實聯制。
民眾在生活體驗上不可能沒有抱怨之處,在台灣,我們把抱怨換成提案,透過透明與協作的方式,改善國民的生活。
台灣就是這樣一個秉持著公開透明的原則,落實民主制度、改善民眾生活的國家。
完整演講看這裡:https://bit.ly/3yszV24
(照片取自唐鳳政委臉書,攝影師:江凱維)
How did one complaint about a tax-filing system, lead to the creation of a cutting-edge SMS check-in system for contact-tracing? #StoryTime
It might sound far-fetched but thanks to a the g0v.tw open government platform, #Taiwan was able to crowdsourc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or ID-verification with mobile phones and share this between ministries in order to address new problems thrown up by the global pandemic.
The platform, designed to promote engagement with civil society, has attracted over 10 million comments and proposals from a population of 23 million. Participation officers stationed in each ministry and an open API meant that any ideas could be shared and were subject to commentary by members of the public and the tech sector.
Technology designed to make tax-filing more convenient through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filing was then easily borrowed at a time of critical need for #PublicHealth, first for the design of a mask-rationing system, and then, when a Level 3 pandemic alert was issued in Taiwan, the same security and privacy systems were harnessed to design an easy-to-use SMS contact tracing system within 48 hours. This goes to show how the values of #democracy and #transparency in governance can make innovation happen.
This was just one of the insights Taiwan's Digital Minister Audrey Tang discussed with members of the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in a recent online meeting. Check out the whole thing here: https://bit.ly/3yszV24
#CivicEngagement #transparency #CrowdsourcedGovernance
privacy by design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萬物聯網有效益也有威脅 建立可信任安全生態刻不容緩
掌控資訊基礎架構風險 5G物聯網未來前景可期
2021-01-26顏志仲
物聯網作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在這個萬物聯網的時代,隱私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物聯網的安全並非是靠單一廠商一蹴可及,必須由各生態鏈的廠商共同建立可信任的安全生態方可成功。
新世代5G高速網路的佈建,再次讓物聯網的應用飛速成長。隨著物聯網設備進一步深入我們生活周遭,物聯網的安全更必須被高度重視。而物聯網的安全,需要整個生態鏈包含系統晶片、機板、OEM以及其上的系統軟體開發商共同努力方能達成。
工業物聯網之安全要求大不同
2020年各大電信業者5G陸續開台,隨著「高速度」、「低延遲」、「多連結」的網路到來,各式應用場景的討論絡繹不絕,熱鬧異常。軟硬體廠商均卯足全力,希望藉由新的網路型態在低迷的景氣中打造全新的商業機會。然而,在這樣各類新型態的應用即將面市之時,更應回頭關注一下物聯網的基礎架構風險。
物聯網資訊基礎架構風險地圖。
與傳統的資訊科技(IT)及運營科技(OT)相較,物聯網的安全則集其大成,強調隱私(Privacy)、安全(Safety)、資安(Security)、可信賴度(Reliability)以及資訊韌性(Resilience)。對傳統IT而言,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是相對陌生的,但別忘了,2010年Stuxnet造成了伊朗核電廠的高度破壞,到了現今汽車、家電、各式感測器連網的IoT時代, 不安全的資訊基礎架構能對日常生活造成什麼樣的破壞?隨著破壞的「所需成本」與「其影響層級」的重新再平衡,隱晦式的資訊安全(Security by Obscurity)早已不該成為唯一的安全機制。
物聯網之資安風險控制框架
那麼在萬物聯網的時代,物聯網的安全相較於傳統IT/OT會有哪些重點?參考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以及相關先進的建議,以下的物聯網資訊基礎架構風險地圖可以作為初步的參考。
端點與嵌入式系統層
物聯網興起之後,安全上最大的不同即落在端點及嵌入式系統這一端。這部分近年討論熱烈即是信任根(Roots of Trust),亦即將安全之信任基礎建置於硬體上,減少韌體遭竄改而導致的安全風險,其常見技術包含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PGA)、信賴平台模組(TPM)以及可信執行環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等。
總的來說,這些技術均透過端點硬體晶片上內建的安全設計,提供其上的系統軟體安全憑證、安全基礎認證、加密資訊儲存等基礎的安全功能。以此為基礎,就可以實作簽章以認證並授權核可的使用者或應用程式進行系統操作、比對Hash值嚴格控管開機程序,減低惡意程式預先載入系統的風險,或是以信任根驗證系統更新是否合法等等,進行各式端點的安全控管。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這樣的安全功能有賴各供應鏈包含系統晶片、機板、OEM以及其上的系統軟體開發商將其導入並實作,才能完備整個信任鏈的健全。
然而,現今許多正在進行的IoT專案有兩個共同難題,一是專案大多建置於多年前的基礎架構(Brownfield),難以將新式安全架構完整導入;另一難題則是受限的端點資源(Resource-constrained Endpoint),專案常因端點載具體積、耗能以及成本等多方考量,無法建置應有的安全功能。這時,只好仰賴資訊基礎架構風險地圖裡其他層的控管機制來緩解端點的安全疑慮。
通訊連接層
談到物聯網通訊,首先得提到其無所不在的網路(Ubiquitous Network)特性,亦即其網路已非傳統IT的多層式架構;再來就是其應用的通訊協定,多使用Fieldbus等通訊協定來連接各種不同的設備,這些歷史悠久的通訊協定因早期封閉式網路有著實體隔離的特性,極少內建安全機制。根據國外的研究,內建通訊加密與安全認證的工業用通訊協定不到十分之一。試想不安全的通訊協定連接上網際網路後可能對關鍵基礎設施(例如電廠、水壩)造成多大的安全風險?
然而,物聯網的趨勢總是得走下去,還是有一些方法來控制這些問題,包含網路實體隔離、透過虛擬機隔離作業系統核心、應用程序隔離等方法來控制風險,在架構允許的情況下,也應建置加密通道(例如MPLS)或是使用IPSec等加密技術來建立安全的傳輸通道。
此外,傳統的Gateway端防護依然是有效的,只是須特別注意的是,傳統的防火牆僅針對IT環境常見的設備建立預設的防護,對於工業用通訊協定的支援相當有限,另外也欠缺第七層應用層的關聯規則,這部分未來將有賴IT廠商、OT大腕及各業界專家們通力合作來完成了。
雲端平台與應用
基於地域性與可擴充性考量,現今越來越多的應用放置於雲端服務業者,這時候可以思考使用雲端安全聯盟的CAIQ(Consensus Assessments Initiative Questionnaire)來評估自身導入雲端服務的安全水準。而在系統開發的過程中,也必須遵行Security by Design的精神,早期將安全需求內建於系統中,其中,Right-size Security是相當重要的,必須考量安全遭破獲的嚴重性與影響層級,建立相對應的系統安全控制,方能說服主管機關與投資者。
而在最後的安全測試上,也必須著重End-to-End的安全測試,也就是從雲端平台一路到端點的安全測試,而非只是針對端點產品的安全測試與認證。需要知道的是萬物聯網的時代,任何一個節點的安全漏洞均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全面性的破壞崩解。台灣身為ICT產業大國,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業已參考國際標準制定網路攝影機等設備之資安檢測標準,政府亦積極發展物聯網資安認證標章,我們樂見各應用領域之安全檢測基準能夠順利地推展開來。
風險治理流程
在整體風險治理架構上,首要之務是進行風險評估,工業網際網路聯盟(IIC)已經建立IoT Security Maturity Model,將安全要求分為風險治理、安全功能與系統強化三大面向協助組織進行深度評估。另外,建立完整的安全組織與流程亦是絕對必要的,須知物聯網可能牽涉的是生命財產的安全議題,因此安全組織不能只是產品與IT人員,還須包含法務、公關、總務、客服等各單位,並進行完整之緊急事件應對演練,以備不時之需。 而在具規模的組織,建立相當的風險智能功能團隊亦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的是,物聯網設備多是專業領域之特殊應用,因此資料需要大量的領域專家進行分析解讀,這時亦可以應用機器學習技術使用監督式學習尋找錯誤資料,並進行風險評分,甚至可進階使用非監督式學習進行資料分類與異常分析,尋找系統優化之契機。
最後,這些風險分析的規則,最好能適度轉換成Machine Policy,建置安全智能於端點,使資料中心與端點通力合作,形成一個正向輪迴,持續強化安全偵測,阻擋威脅於機先。
物聯網安全之未來
物聯網作為近年來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在這個萬物聯網的時代,隱私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物聯網的安全並非是靠單一廠商就能一蹴可及,必須由各生態鏈的廠商共同建立可信任的安全生態方可成功。這個生態鏈中包含硬體製造商必須建立信任根,解決方案商基於硬體安全方案實作安全功能,系統維運商精實管理維運安全,最後加上安全認證的導入方能健全。
現今,已經看到硬體製造商提出多樣的安全晶片,政府亦積極推展物聯網安全標準,目前包含視訊監視器、無線路由器以及智慧運輸等,均有相對應的檢測單位。
放眼未來,樂見更多資源投入,發展更多領域的安全基準,更重要的是希望民眾能提高安全意識,方能促使廠商將相關安全要求導入產品與日常維運中,建立起更為安全、便捷的物聯網新世界。
資料來源: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26443E6FD1EE49CEB4A565A6F3A5A0FF?fbclid=IwAR0r3Vk8jZ784d2FzIyFT0tO03sJlt3wjh4K-eTxX6e70GSoVigky4HPFF4
privacy by design 在 MARK O'DE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o recently I hit 100,000 Subscribers & I couldn’t have done it without your support ?
Instead of doing an unboxing video for my Silver Play Button from YouTube I have decided to do a Q & A to answer as many questions as I can from the people that helped me reach my goals...YOU GUYS!!
Thank you so much for helping me get to this stage!!! Next Goal - 200k!!
---------------------------------------------------------------------------------------------
Here is some more info about my secret weapon that I use daily to put up content on this channel!!! The ASUS ZenBook Flip S OLED (UX371)
ZenBook Flip S OLED (UX371) KSP:-
- 4K OLED Touch Screen with amazing colors & resolution, best immersive visual experience
- Gorgeous design with red copper diamond-cut edges, fashion to carry around
Check out the latest ASUS Zenbook series: https://bit.ly/2021ZenBookUnveiled_I
Intel®️ Evo™️ platform-based laptops deliver the remarkable responsiveness, battery life, connectivity, audio, displays, and thin and light designs.
#ASUS #2021ZenBookUnveiled #OLED #1intelEvo #Intel11thgen
---------------------------------------------------------------------------------------------------
Don't forget to subscribe for more silly videos!
Check out my other social media accounts!
FB ? https://www.facebook.com/markodea8/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markodea8/
TikTok ?? https://www.tiktok.com/@markodea8?lang=en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markodea8
Video edited by my man Eddie!!! Check out his channel her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jNU_OogNuOJebuYTJpTnQ
privacy by design 在 一二三渡辺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oncept car "Cap" is announced by Tokyo Motor Show in October, 2001. This is professional Tomo Dell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cube.
It restyles it to the Z11 type on October 8, 2002. Only the same 1.4L CR14DE type (98ps) as the march : the engine. The taillight became a horizontal with built-in rear bumper from past vertical, was generated of a unique design that imaged a right and left, asymmetric body and the corner, and became a smash hit car following the march. The impressive advertisement is "Cube.My room.". The transmission is "Ecstoronicc CVT-M6" of CVT with the 6MT mode or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four-speed automatic "E-ATx". It changes the speed by the switch of the steering wheel when making it to the manual mode with the CVT car. The back is in asymmetry and it is in the right the gasoline refueling entrance. An unnecessary "e-4WD" system the propeller shaft and to transfer is installed in 4WD car. Additionally, the emblem of the cube in the front changed to the emblem of Nissan.
Special edition SX 70th that commemorated the 70th anniversary in established of Nissan Motor Co. was put on the market in May, 2003. The auto light system, the fog lamp, the UV blocking privacy glass, and ETC have been equipped normally based on SX. Moreover, the body color and the opal lavender titanium metallic set only to the type of the first term at that time of the K12 type march also are set.
The cube cubic of getting on appears as three row seven person in seat model of the
derivation in September, 2003.
Special edition "Tiger machine screw" that gives the SUV taste with the hand of Orteccjapan
is set in December, 2003.
Car "Cubprasconran" of limited time (the production plan number 1,000) until the end of July and special edition "SX Limited" "EX Limited" are put on the market by the collaboration with Britain Conran & partners company in May, 2004. "Cubprasconran" would reach the number of the production plan in two weeks after it put it on the market, and close the order at the end of May.
"Agiactive (Ajactib)" is added in August, 2004.
Minor change in May, 2005. The model equipped with the HR15DE engine installed in Teda and the note in addition to CR14DE was added, and the hole of the front grille was changed from the square to the diamond. The mission becomes only E- ATx as for the car equipped with CR14DE, and CVT is set to the car equipped with HR15DE. The 6MT mode of CVT was dropped changing this time. Moreover, both 1400cc and 1500cc receive decrease level (SU-LEV) of the exhaust emission regulations 75%2005 fiscal year recognition. SHIFT _ word"The SHIFT_ originality originality is shifted. "
"Cubprasconran" is begun along with the minor change version cube and cubic cubic appearance in June, 2006 and the order production reservation begins. It will close it the reservation September 30 though there is no upper bound in the number of the order.
Minor change in December, 2006. The design of the front grille and the headlamp is changed (RS and RX are excluded), and LED type Riyacombiramp is adopted.
Special edition "KAGAYAKI Edition (And, this Plus navi HDD)" sale on June 5, 2007.
Special edition "Music room" sale that set special color (ash violet and Pacific blue) on October 22, 2007. The base grade of "Plus navi HDD" was changed 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edition "15M Art room" sale that adopted door trim of handle that the four seasons is different in each door in addition to genuine leather seat on February 6, 2008.
Vehicle based on the cube "Coming cube" (It is EV-01 and large book monochrome two-tone on the body side) is open to the public to the news organization in August, 2008 as the experiment vehicl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The cruising range when charging it for eight hours in 200V power supply is 160km. It assumes in around 2012 at the mass production tim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vehicle other than the cube.. becoming basic is ..Nissan.. high when appearing.
privacy by design 在 PHIL CHE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Check out our conversation with Christopher Allen the co-author of the SSL certificate about the concept of of digital identity and self-sovereign identity in general. Due to the recent privacy breaches it's needless to say that our society requires a solution with privacy by design.
Phil Chen @philchen913
HTC EXODUS Phone
https://www.htcexodus.com
IG: @htc.exodus
FB/Telegram/TW/Reddit : @htcexodus
Rebuilding trust, one phone at a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