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分享】逾 80 年來首確認光子高速碰撞 可產生物質與反物質/小肥波
//上月尾刊於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研究指,美國 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成功用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 (RHIC) 直接觀察到 Breit-Wheeler 過程,即光子可通過強力撞擊結合,變成物質與反物質。
Breit-Wheeler 過程在 1934 年由物理學家 Gregory Breit 和 John A. Wheeler 首次提出,理論指兩個光子可通過強力撞擊結合,有可能變成物質與反物質,形成電子和正電子。這種把光變成物質的過程是愛因斯坦狹論相對論中質能方程式 E=mc² 的直接反映,表明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相轉化。長期以來,學界都期望通過超強功率的激光碰撞來觀測過程,然而兩個光子發生碰撞的概率非常低,其所需的最低激光功率仍然比目前功率最高的激光系統要高幾個數量級。
有参與研究的 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物理部教授許長補指,當年 Breit 和 Wheeler 提出理論時,激光還未被發明,他們提出替代方案,通過加速重離子到相對論能區並碰撞來實現光生物質, RHIC 正是為此而設。
RHIC 啟動後會加速離子,電子會從元素的原子核剝離。由於電子帶負電荷而原子核內的質子帶正電荷,將電子剝離會使原子核帶正電荷。元素越重,擁有的質子越多,生成的離子正電荷就越強。
團隊使用了包含 79 個質子和強大電荷的金離子做測試。當金離子被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時,會產生一個圓形磁場,強度可以與對撞機中的垂直電場一樣強大,兩者相交的地方,出現相等磁場可產生電磁粒子或光子。許解釋,當離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金原子核周圍會有一堆光子,像雲一樣隨其移動。
在 RHIC 中,金離子會被加速到光速的 99.995% ,即使兩個離子彼此錯過時,產生的光子雲仍可互動碰撞;雖然無法檢測到碰撞本身,但產生的正負電子對可以顯示碰撞曾經出現。然而,僅僅檢測正負電子對並不足夠。因為電磁互動作用產生的光子是虛擬光子,會短暫地出現和消失,並且沒有與「真實」對應物相同的質量。
為了完全確認 Breit-Wheeler 過程出現,團隊分析了 6,000 多對正負電子的角度,比較每一電子對的質量和角分布是否與理論所上的光子碰撞一致。另一参與研究的物理學家 Daniel Brandenburg 補充,團隊也測量了系統的所有能量、質量分佈和量子數,確定如 Breit 和 Wheeler 最初預測一樣,光子碰撞可直接產生物質與反物質。
來源:
Science Alert, Physicists Detect Strongest Evidence Yet of Matter Generated by Collisions of Light, 10 August 2021
報告:
Adam, J. Adamczyk, L., Adams, J.R. & et al. (2021). Measurement of e+e− Momentum and Angular Distributions from Linearly Polarized Photon Collisions. Phys. Rev. Lett. 127, 052302 – Published 27 July 2021. doi: 10.1103/PhysRevLett.127.052302
文/Alan Chiu//
「phys rev le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phys rev lett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phys rev lett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hys rev lett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hys rev lett 在 Interview with Pierre Meystre, Edito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的評價
- 關於phys rev lett 在 Phys.Rev.Lett. - Local Business | Facebook 的評價
phys rev lett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大凝態科學研究團隊發現破紀錄的一維熱傳導物質】
台大凝態中心張之威老師團隊在熱傳導研究上已經累積許多心得,論文發表於Phys. Rev. Lett. 118, 135901 (2017),並獲得Nature Physics,13, 416 (2017)專文報導。證明了異常熱傳導現象真的可以在準一維的真實材料(具有缺陷、同位素雜質、與表面污染等等)上觀察到,排除了某些理論的錯誤預測,也因此用實驗證明了一維的熱傳導問題是一個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
物理所碩士生李宣衡與吳奇勳克服種種困難,並得到碩士生樓宗興與中研院物理所李偉立老師的在製程上的大力幫忙。生長出長達數釐米的奈米碳管,並放置在自製的微米尺度量測裝置上,測量熱傳導係數與長度的關係,實驗結果證實奈米碳管的熱傳導係數真的隨長度發散,而且在室溫下的發散長度至少一釐米!而且奈米碳管的熱傳導係數由2000 W/m-K(微米長)增加到至少8640 W/m-K(釐米長),是目前已知最佳的熱傳導物質(鑽石)的三倍多。
phys rev lett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類比黑洞」可能解答四十年未解決的重要物理悖論】
臺法兩位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穎的實驗構想,建議在實驗桌上打造出黑洞,來檢驗黑洞霍京蒸發是否真的會導致信息遺失。這個黑洞信息遺失悖論已經困擾了物理學界四十幾年,因為它撼動了物理學的根基。
自從霍京(Stephen Hawking)教授在1974年結合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場論,發現黑洞蒸發效應(圖一左)以來,物理學界對於黑洞蒸發是否會導致信息遺失,持續進行了正反兩面的爭論,幾乎所有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都加入了這埸「黑洞戰爭」。信息遺失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觸及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在任何一個物理的過程中,它的機率必須守恆。而黑洞霍京蒸發卻似乎破壞了這條基本戒律。它暗示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這廿世紀的兩大物理革命以及所有近代物理的基礎,或許不能相容。
雖然這個議題如此重要,可是四十年來它的研究僅止於理論的爭辯而極少實驗進展。這主要是因為黑洞信息遺失問題的關鍵點是在黑洞蒸發的晚期、當它快要燒完的時候,而宇宙中絕大多數的黑洞都比太陽的質量還大。根據理論,這種黑洞要完全蒸發,需要10的67次方年之久,而宇宙從大霹靂到現在,才不過138億(1.38×10的10次方)年。相對於黑洞的壽命,它們都還在嬰兒期。所以即使能觀測到(例如2016年 LIGO 發現釋放重力波的黑洞),也無法對信息遺失問題罝一詞。
今年1月23日,國際重量級物理學術期刊《物理論壇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了臺大物理系及天文物理所教授兼「梁次震宇宙學與粒子天文物理學中心」主任陳丕燊與法國綜合理工大學(Ecole Polytechnique)教授兼「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IZEST)主任Gerard Mourou 共同撰寫的論文。兩位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一個新穎的實驗構想,利用日新月異的超強雷射及奈米技術打造「類比黑洞」,來模擬黑洞蒸發的晚期。
跟據愛因思坦的「等價原理」,加速的反射鏡和黑洞在某些物理機制上很相似。譬如說,兩者都有「事件視平線」(event horizon)。當真空量子波動撞上黑洞或鏡面時,兩者都會射出霍京粒子、並且把真空波動裡霍京粒子的對偶模式(partner mode)困在視平線上,直到黑洞完全蒸發或加速鏡面突然停止、因此視平線突然消失時,這些真空對偶模式才能終於被大量釋放出來。這個實驗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信息如何透過真空波動中霍京粒子和他們的對偶模式之間的「量子糾纏」而保存下來。
當超強雷射穿越電漿時,在相互作用下,會使得電漿中的自由電子被推到雷射的後方,堆積成一面極高密度的電漿反射鏡,並且尾隨雷射同步前進。作者們指出,運用奈米技術,可以製造出密度逐漸加大的薄膜靶。超強雷射打進薄膜後,會瞬間把薄膜融成電漿並產生反射鏡。而當雷射及電漿反射鏡逐漸進入薄膜中密度較大的「深水區」時,它們將會逐漸加速。當雷射結束薄膜穿越時,電漿反射鏡也隨之而突然停止,這正像黑洞蒸發到最後完全消失一樣。因此原則上這個系統可以模擬黑洞蒸發的末期,提供關於信息遺失悖論極珍貴的實證基礎。
難得的是,這篇論文:”Accelerating Plasma Mirrors to Investigate Black Hole Information Loss Paradox” (《以加速電漿反射鏡研究黑洞信息遺失悖論》Phys. Rev. Lett. 118, 045001 (2017); http://journals.aps.org/prl/issues/118/4 ) 還被PRL編輯群特別選出,做為”Editors’ Suggestion”(類似「店長推薦」),而且美國物理學會的機關網路雜誌Physics (http://physics.aps.org) 也於同一天(1月23日)特別撰文推薦介紹。只有極少數的PRL文章能獲得這個殊榮。
陳丕燊教授等不及文章的正式發表,已經組織了一個國際團隊,要把這個實驗儘快做出來。它的成員除了臺大梁次震中心,還有法國綜合理工大學的「國際超強雷射科技中心」(IZEST)、日本國立量子科技中心(QST)之「關西光子研究所」(KPRI)、及上海交通大學。
phys rev lett 在 Phys.Rev.Lett. - Local Business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Phys.Rev.Lett. 3 lik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established in 1958, is a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journal that is published 52 times per year by the... ... <看更多>
phys rev lett 在 Interview with Pierre Meystre, Edito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