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放出了我要考試的訊息後, 收到一些股友的關心以及加油打氣的訊息. 謝謝你們.
也有一些股友在問, 念這些東西, 到底對投資有甚麼用? 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看這些東西? 我想在此一併說明一下好了. 也歡迎大家分享看法.
我想考試的主要原因有幾個:
1. 這是逼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去念書, 充實金融財務知識的方法. 也算是幫自己設一個目標.
2. 我選擇的投資方式, 是需要我去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 如果您的投資方式不需要, 那其實是沒有必要去知道這些東西的.
3. 自己本來也就覺得有些觀念需要弄懂(尤其是會計這部分). 其實做個股分析, 會計財務也挺重要. 財務ratio的來源也是從會計中的項目導出來的, 如果不先了解會計, 那做財務ratio, 對我來說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如果數字的趨勢有變, 我想了解最根本的原因, 那就必須去拆解數字(again, 這跟會計又有關). 加上之後想做估值, 也是需要從財報裡的項目去推算. 如果不先去了解基本會計, 那估值是很難做出來的.
而專業的個股分析新聞裏, 隨處可見財務數字. 如果不懂財會, 根本看不懂作者在講什麼. 像下面這篇新聞, 就有用Oracle的財務數字去講公司的狀況. 甚麼是operating cash flow, 甚麼是installment payment, 甚麼是buybacks? 這些對Oracle會造成甚麼財務上的影響或是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的營運? 這也是我想去深入了解財會的原因之一.
The problem is that Oracle typically generates less than $15 billion in operating cash flow over a 12-month period. That figure took a hit in the most recent quarter due to an installment payment on the one-time transition tax stemming from last year’s tax reform. So its current pace of buybacks clearly can’t go on forever. And it is already denting the company’s sizable wallet. Oracle has spent about $20 billion in buybacks over the last six months; its total cash balance has slid 27% in that time. That has put the software giant into a net debt pos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decade.
https://www.wsj.com/articles/oracle-money-cant-buy-you-love-11545169800
Anyways. 自學財會真的不容易. 這半個多月密集地念財會下來, 其實念的有點暈, 又跌跌撞撞, 但慢慢有點撥雲見日的感覺, 很多觀念也越來越清楚了. 像是以前都會覺得revenue就是revenue, 卻沒細想裡面是由甚麼構成(其實revenue包含了收到的現金, 還有在未來才會拿到的錢). 然後也很高興終於知道三大報表是怎麼連起來的.
覺得念財會像是剝洋蔥一樣, 要一層層去找答案, 也是訓練邏輯的好方法. 而且有些觀念書中未必有寫(或是寫在某處我可能沒看到), 還要自己去推敲, 或是另外找資料來輔助. 想要接受挑戰的讀者, 不妨試試😆
P.S. 照片中的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只是考試的一部分而已.
operating cash flow ratio 在 財報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增數據:折舊、攤銷、資本支出、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研發費用】
營運如常,但獲利卻可以提升,有這麼好的事?
過去幾年我們投資許多這樣類型的標的,關鍵就在於折舊大幅下降。
機器雖然折舊到期了,但還能夠繼續使用,就能夠使帳面上的獲利看起來上升。
我們這週新增了許多財務數據,其中就包含了折舊這個科目,大家快去看看吧。
【現金流量表】新增:折舊、攤銷、資本資出
https://statementdog.com/analysis/…/2330/cash-flow-statement
【營業費用率拆解】新增: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研發費用數值
https://statementdog.com/ana…/…/2330/operating-expense-ratio
operating cash flow ratio 在 貓的成長美股異想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從放出了我要考試的訊息後, 收到一些股友的關心以及加油打氣的訊息. 謝謝你們.
也有一些股友在問, 念這些東西, 到底對投資有甚麼用? 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看這些東西? 我想在此一併說明一下好了. 也歡迎大家分享看法.
我想考試的主要原因有幾個:
1. 這是逼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去念書, 充實金融財務知識的方法. 也算是幫自己設一個目標.
2. 我選擇的投資方式, 是需要我去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 如果您的投資方式不需要, 那其實是沒有必要去知道這些東西的.
3. 自己本來也就覺得有些觀念需要弄懂(尤其是會計這部分). 其實做個股分析, 會計財務也挺重要. 財務ratio的來源也是從會計中的項目導出來的, 如果不先了解會計, 那做財務ratio, 對我來說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且如果數字的趨勢有變, 我想了解最根本的原因, 那就必須去拆解數字(again, 這跟會計又有關). 加上之後想做估值, 也是需要從財報裡的項目去推算. 如果不先去了解基本會計, 那估值是很難做出來的.
而專業的個股分析新聞裏, 隨處可見財務數字. 如果不懂財會, 根本看不懂作者在講什麼. 像下面這篇新聞, 就有用Oracle的財務數字去講公司的狀況. 甚麼是operating cash flow, 甚麼是installment payment, 甚麼是buybacks? 這些對Oracle會造成甚麼財務上的影響或是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的營運? 這也是我想去深入了解財會的原因之一.
The problem is that Oracle typically generates less than $15 billion in operating cash flow over a 12-month period. That figure took a hit in the most recent quarter due to an installment payment on the one-time transition tax stemming from last year’s tax reform. So its current pace of buybacks clearly can’t go on forever. And it is already denting the company’s sizable wallet. Oracle has spent about $20 billion in buybacks over the last six months; its total cash balance has slid 27% in that time. That has put the software giant into a net debt pos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decade.
https://www.wsj.com/…/oracle-money-cant-buy-you-love-115451…
Anyways. 自學財會真的不容易. 這半個多月密集地念財會下來, 其實念的有點暈, 又跌跌撞撞, 但慢慢有點撥雲見日的感覺, 很多觀念也越來越清楚了. 像是以前都會覺得revenue就是revenue, 卻沒細想裡面是由甚麼構成(其實revenue包含了收到的現金, 還有在未來才會拿到的錢). 然後也很高興終於知道三大報表是怎麼連起來的.
覺得念財會像是剝洋蔥一樣, 要一層層去找答案, 也是訓練邏輯的好方法. 而且有些觀念書中未必有寫(或是寫在某處我可能沒看到), 還要自己去推敲, 或是另外找資料來輔助. 想要接受挑戰的讀者, 不妨試試😆
P.S. 照片中的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nalysis只是考試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