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部去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電影等了很久,《#偶一為之》的原文名稱令人過目不忘,「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直翻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出自電影進行墮胎手術前一幕,諮商人員的例行調查,例如性伴侶拒絕避孕、阻撓妳避孕、恐嚇威脅妳、傷害妳的身體,甚至強迫妳發生性行為的程度或頻率,是從不、很少、有時、或總是呢?
⠀⠀⠀⠀⠀
因此,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側寫著女性成長過程的「從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時落淚,總是沉默」,發覺自己懷孕的內向少女,不敢向父母坦承事實,被唯一得知內情且年齡相仿的表姐拉去紐約,毅然決然準備進行墮胎手術,那帶著稚氣與青澀的面龐,卻流露著微微矛盾的世故、迷惘與不安,就這麼穿梭在燈紅酒綠、龍蛇雜處的喧囂都會街頭。
⠀⠀⠀⠀⠀
這是一部如假包換屬於女性的角色電影,沒有過多情節設計,不討好,不批判,不張揚,不刻意,究竟是怎麼走上未婚懷孕這條路?導演沒有打算多作解釋,因為多數如此處境下的女孩只會維持一貫的沉默以對,有口難言。當得知自己懷孕一事時,她的第一個動作是給自己穿一個鼻環,縱使不知所措,仍設法宣告著將奪回屬於自己的身體自主權,曾經被迫做出違背自己意願的行為,卻只能獨自承擔種種苦痛與無助,處處提防男性、時時保持警戒,必要的時候成為支撐彼此的力量。她們涉世未深,卻早已懂得成人世界的運作模式。
⠀⠀⠀⠀⠀
如此殘酷的成年禮刻劃,教人想起鄭有傑導演的《陽陽》,強烈光影對比,大量手持搖晃畫面,巧妙運用局部特寫、肢體語言傳遞出情緒暗示,畫面反覆失焦、聚焦,透過魔幻詩意手法呈現中法混血女孩迷失自我的徬徨心境。觀眾關心的不再是情節如何發展,我們心知肚明結局至多只會是她人生的頓點,鏡頭亦步亦趨繞在陽陽身邊,仰望著她一次次墜落後不服輸的側臉,目送著她一次次挫敗後不甘心的淚水。
⠀⠀⠀⠀⠀
無論《陽陽》,抑或《偶一為之》,呈現了普遍存在於青春期少女之間的現況,難以明言的無聲處境、疏離冷漠的親子關係、父權社會下理所當然的壓迫。也幸好,她們都不是單打獨鬥,前者有長輩眼裡不正業的鳴人哥,成為真正在乎、關心、理解、引導陽陽同時為藝人與運動員心態的陪伴;後者,則是 Autumn 與 Skylar 這對表姊妹攜手闖蕩紐約的三天兩夜,身上僅有的錢全數拿去支付手術費用,繁華都市危機四伏,褪去批判與控訴後,她們仍得咬緊牙關自力更生,就如《燃燒烈愛》所言,沒有一個國家是為女性著想的。
⠀⠀⠀⠀⠀
在這些平凡人物身上,彷彿看見獨屬於女性的聰明,柔韌而堅毅的生命力,那只是各自人生的頓點,不禁深深相信,未來的她們必定會帶著傷疤綻放出更美麗動人的姿態。
⠀⠀⠀⠀⠀
⠀⠀⠀⠀⠀
▍2020 柏林評審團大獎《偶一為之》可於 CATCHPLAY+ 上觀賞:
https://bit.ly/3A4Z1En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在 陸秀慧 Desiree's Plan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絕不、很少、有時、總是 (Eliza Hittman, 2020)
Country : USA
Score : 7/10
一部無比沉重的電影, 看時不斷想起20年前 Cristian Mungiu執導政治議題強烈的羅馬尼亞電影《四月三週又兩天》,向來被視為墮胎議題電影的里程碑,本片亦不露痕跡地檢討了美國混亂無章法的墮胎政策,政治性較為薄弱,但導演完整表達的是對於懷孕少女的諒解與無力感,以及女性在社會中被迫面對的各種侵犯,例如台下的男孩對Autumn大喊「蕩婦」,或是Skylar在工作時,不斷遭遇上司, 客人, 隔壁乘客的搭訕。從各種面相, 抽絲剝繭地檢視這世界是如何對待女孩,女性朋友間有難互助, 無條件相挺的情誼。從紐約打了一仗回家, 身心俱疲的Autumn與Skylar,再也不會是三天前她們離家的小女孩,或許仍舊克服不了害怕與恐懼,但在女孩與女人之間,深知其未來始終會有彼此陪伴,過了這關, 就是一輩子的肝膽相照, 笑看人生! 片悶, 慎入!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 短評與正版觀看方式(三):紀錄短片 Documentary Short Subject】
推薦排序如下:
★★★★
《#柯蕾特》Colette(暫譯)
Anthony Giacchino|24m|法國/德國
・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最佳年輕導演
・聖路易國際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二戰納粹屠猶的影像故事不在少數,但是卻鮮少有作品透過倖存的受害者家屬角度出發。90歲的柯蕾特奶奶,被一名年輕歷史學家啟發,答應一同前往探勘其胞兄當年被殺害的集中營遺址。故事固然是令人動人不已,但本片的坦然誠懇(奶奶承認他當年與胞兄並非非常親暱)、兩個世代的傳承與對話,以及歷史學致力於保存真相對照奶奶窮極一生希望遺忘過去,這兩者之間的拉扯,讓這部紀錄片昇華。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youtu.be/J7uBf1gD6JY
連結2
www.theguardian.com/world/ng-interactive/2020/nov/18/colette-a-former-french-resistance-member-confronts-a-family-tragedy-75-years-later
連結3(3/10前適用)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552a7b8f37f072efd04bc
——
★★★½
《#協奏與對談》A Concerto Is a Conversation(暫譯)
Kris Bowers, Ben Proudfoot|13m|美國
・日舞影展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金球獎導演Ava DuVernay 監製
一名七十年前在美國佛州種族隔離下的黑人勞工,與他走上奧斯卡殿堂的知名作曲家孫子的祖孫隔代對話。爺爺當年遠走他鄉,來到洛杉磯成了一名洗衣店員工。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為《幸福綠皮書》和《柏傑頓莊園》譜寫配樂。一個非典型的美國夢故事,從熨板的踏板到鋼琴的踏板,幾十年交疊在一塊,背後的艱辛難以一言蔽之,充滿詩意與傷懷。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457051968
連結2
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461606/a-concerto-is-a-conversation.html
——
★★★
《#不割蓆》“Do Not Split”
Anders Hammer|35m|挪威/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特別提及
・日舞影展入選
以一名挪威導演的視角,觀看 2019-2020 香港街頭的抗議與鎮壓,並試圖拼湊出一幅抗爭者群像。儘管片子缺乏較完盡的前因後果,眾多相似的衝突畫面也稍嫌紊亂(手持攝影也讓人感官疲乏),但這片是第一線紀錄歷史的象徵,也再次提醒世人民主的代價為何。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vimeo.com/504381953
連結2
https://fieldofvision.org/do-not-split
——
★★★
《#歇斯底里的女人》Hysterical Girl(暫譯)
Kate Novack|13m|美國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SXSW影展 入選
・紐約時報Op-Docs專題系列
很有趣的切點:以知名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當年的一名病人「歇斯底里的女人」朵拉,假想她被男性「噤聲」、「診斷」與「標籤化」之下,可能為自己提供抗辯的自清之言。對應今日 #metoo 脈絡下許多勇於發聲的女性,卻被男性或主流社會斷定為歇斯底里。十分令人玩味的並置和多重媒體素材的運用。
免費觀賞全片:
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7026836/hysterical-girl.html
——
★★★
《#人工流產諮詢專線您好,我是麗莎》Abortion Helpline, This Is Lisa(暫譯)
Barbara Attie, Mike Attie, Janet Goldwater|13m|美國
・AFI 紀錄片影展 評審團大獎
・佛羅里達影展 評審團特別獎
平實紀錄著一群女性接線員的工作日常,她們全部化名為「麗莎」,提供有限補助金和其他無形的幫助給需要人工流產的婦人。沒什麼起承轉合的例行公事,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生悲劇,以溫暖的口吻,道出美國當前最重要的人權議題之一。建議搭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觀賞,講述一名未成年孕婦因為法規的限制,被迫鋌而走險到鄰州尋求醫療協助的故事。
免費觀賞全片:
vimeo.com/499694935
——
★★★
《#魔術方塊神級玩家》The Speed Cubers
Sue Kim|39m|美國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這大概是短名單中最「易入口」的作品,講述著一名南韓自閉症患者,如何受到澳洲魔術方塊強者偶像的鼓舞,進而突破自己不管是在魔術方塊技巧或人格發展上的能力。這部作品除了看兩名紀錄保持者之間的緊張競爭,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去探討比賽背後的情誼,以及主角背後父母的無條件支持,反而是更為感人的。父母始終才是最偉大的幕後英雄。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092143
——
★★★
《#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What Would Sophia Loren Do?
Ross Kauffman|32m|美國
一個美國基督徒常掛在嘴上的俚語「如果我是耶穌會怎麼做」(What would Jesus do?),在此轉化為「如果我是蘇菲亞.羅蘭(會怎麼做」,直接將這名義大利影史的女神比做耶穌,某種層面倒也合理。這部片透過一名死忠老粉絲的人生閱歷和家庭故事,帶出蘇菲亞.羅蘭對其深遠的影響,確實是一個可愛的致敬之作。然而,看完後我會覺得這有點監製自肥的成分(監製的母親,就是這名粉絲)。剛好搭配 Netflix 本獎季在推的《來日同行》(由羅蘭主演、羅蘭的兒子執導的義大利片)。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404845
——
★★½
《#獻給拉塔莎的詠嘆調》A Love Song for Latasha
Sophia Nahli Allison|19m|美國
・AFI紀錄片影展 紀錄短片特別提及
・國際紀錄片協會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日舞影展、翠貝卡影展 入選
一名15歲黑人少女被雜貨店老闆從腦後開槍擊殺,間接促發了92年洛杉磯暴動,這名少女—拉塔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本部片採用一種充滿詩意謳歌的調性,試圖建構出拉塔莎在其友人和家人眼中的樣貌,為她個人的短暫歷史定調。充滿感傷之情,但對於一般國際觀眾可能較有距離。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04985
——
★★½
《#客服中心的藍色憂鬱》Call Center Blues(暫譯)
Geeta Gandbhir|25m|美國
・維吉尼亞影展 最佳紀錄短片
・SXSW影展、棕櫚泉國際短片影展 入選
美墨邊界有一群被非法驅離、遣返的美國夢破滅者,儘管離他們熟悉國度咫尺之遙,卻僅能透過客服中心服務美國消費者,繼續流離在邊境。美國當前最受矚目的移民和移工議題,透過此片訪問的底層勞工而有了一張張對應的臉孔。然而整體剪輯上有些鬆散,難以刺中核心問題。
免費觀賞全片:
連結1
https://vimeo.com/505335690
連結2(只到3/10)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play/60348d8acf97f5009bf9bab4
——
尚未觀看(目前無線上管道觀賞):
《#飢餓病房》Hunger Ward(暫譯)
Skye Fitzgerald|40m|美國
・美國社會影響力媒體獎 最佳導演、剪輯
・影評人之選獎 最佳紀錄短片入圍
—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一):動畫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89367821221231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在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Wikipedia 的相關結果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is a 2020 drama film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Eliza Hittman. It stars Sidney Flanigan (in her acting debut), Talia Ryder, ... ... <看更多>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在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Rotten Tomatoes 的相關結果
Powerfully acted and directed,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reaffirms writer-director Eliza Hittman as a ... Awards Leaderboard: Top Movies of 2020. ... <看更多>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在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2020) - IMDb 的相關結果
An intimate portrayal of two teenage girls in rural Pennsylvania. Faced with an unintended pregnancy. Play traile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