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持續反彈反彈,聯準會(FED)縮減購債 (Taper)動作合於預期;中國恒大危機緩解。
美國各大指數中,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站上150日線後往20、50日均線反彈,標普五百、那斯達克等指數站回50日均線,費城半導體指數最為強勢站回20日均線,目前看起來,籌碼換手,行情穩住。
強勢股 : Salesforce.com漲7.21%,是一家線上客戶關係管理軟體公司,提供顧客關係管理和商業應用服務,將其2022財年收入預期上調至262.5億-263.5億美元的區間,銷售收入增長強勁,利潤超過分析師預期;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萬豪國際;MAR.US) 漲3.82%,是一家國際酒店管理公司,負責飯店、分時渡假酒店的經營、特許經營及授權經營;宣布已與薩克森集團簽署協議,在哥斯達黎加開發第一家萬豪酒店 Fairfield by Marriott和第二家萬豪 Residence Inn酒店。
台灣加權指數昨天(周四)收在17078點,成交值2538億,漲152點,價量背離的反彈,由於美股表現佳,觀察是否能站回並站穩位於17167點附近的半年線,台灣中央銀行昨日舉行第三季理監事聯席會議,如預期將重貼現率維持在史上最低的1.125%不變,為央行連續第六季維持利率不變,比較特殊的是,推出三度打防措施,目前暫先維持低水位持股。
強勢股 : 千元股以力旺、旭隼表現較佳;百元以上高價股以南電、台光電、可寧衛、聯茂等較突出,中低價股則有大同、奇鋐、台揚等輪動。
道瓊指數上漲 506.5 點,或 1.48%,收 34,764.82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155.4 點,或 1.04%,收 15,052.24 點。
標普 500 指數上漲 53.34 點,或 1.21%,收 4,448.98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 45.43 點,或 1.33%,收 3,457.45 點。
標普 11 大板塊僅房地產和公用事業下滑,能源、金融和工業板塊領漲。
戴爾 (DELL-US) 上漲 3.43%;蘋果 (AAPL-US) 漲 0.67%;臉書 (FB-US) 漲 0.80%;Alphabet (GOOGL-US) 漲 0.66%;亞馬遜 (AMZN-US) 漲 1.06%;微軟 (MSFT-US) 漲 0.33%。
Salesforce (CRM-US) 大漲 7.21%;美國運通 (AXP-US) 上漲 3.5%;摩根大通 (JPM-US) 上漲 3.38%;開拓重工 (CAT-US) 上漲 2.75%;可口可樂 (KO-US) 跌 0.17%。
費半成分股氣勢如虹。英特爾 (INTC-US) 漲 0.99%;AMD (AMD-US) 上漲 1.70%;應用材料 (AMAT-US) 上漲 2.18%;美光 (MU-US) 漲 0.095%;高通 (QCOM-US) 漲 0.68%;NVIDIA (NVDA-US) 上漲 2.47%。
台股 ADR 全部收漲。台積電 ADR (TSM-US) 漲 0.28%;日月光 ADR (ASX-US) 漲 0.23%;聯電 ADR (UMC-US) 上漲 1.11%;中華電信 ADR (CHT-US) 漲 0.83%。
(本文係個人看法與紀錄,非為投資建議,讀者請自行獨立思考,作出投資決定,盈虧自負,與本人無關)
#歡迎按讚並分享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工廠託運FedEx大增;美國勞動市場轉悲觀;愚蠢美國政客拒絕撤銷貿易壁壘】
三個新聞擺在一起看:
一、Dow Jones新聞:
"China manufacturing is ramping up and many customers are calling on FedEx aircraft to bring in fresh inventory. The cancellation of European passenger flights to the US has cut out a lot of cargo capacity, helping FedEx planes to fill up. Also, the US Ground business is growing as large retailers are fielding an increase of online orders. But Susquehanna thinks this could be short lived"
這算是此波COVID-19前景擔憂下的好消息,整體狀況我認為依然符合我過去幾篇文章的觀點:
「...股市崩盤不見得是因為實體經濟生產力或總體契約制度有問題。金融市場崩盤也不見得會對後者造成傷害。」(道瓊指數單日暴跌9.99%有感-3/13)
「...a. 本次股市大跌我認為是「貨幣幻覺」的修正,而非實體經濟的制度安排或生產力遭受破壞。
是的,我依然認為COVID-19壓抑了經濟活動,但尚未造成實質性破壞。此病毒本身造成的死亡與傳染狀況,其實都還不如H1N1。許多撐不下去的邊際型企業,多半在疫情爆發之前的體質就已經不佳。這種風落損失的確會淘汰不少這類企業,可是以整體全球經濟活力角度觀之,恆久收入預期改變還不大。
某些不入流的財經專家以為美國面臨經濟危機、即將陷入長期經濟衰退等等看法,我均當做是「看走眼賠太多錢所以被嚇傻的言論」。
b. 然而,媒體販賣恐懼的過度炒作與政府的過度防疫舉措等等的經濟損失仍難以衡量。會不會因此造成恆久收入預期改變?我認為可能性不低。六月底再回頭檢視吧。
c. 印鈔救市,美國本質制度性問題不改,當然成效會有2008年以來的邊際效應遞減問題,同時也極有可能產生「經濟蜂窩性組織炎」的金包銀現象。是我等投資者不可不慎的思考點。
川普年底選情轉壞,亦或美元轉弱勢(見圖),都可能讓美國政府重新在中東或世界某處引發戰爭衝突。但對美國經濟本身而言依然是弊大於利。」(為何此次崩盤黃金也跟著跌?黃金不是避險工具嗎?--3/17)
二、美國勞動市場轉趨悲觀
WSJ: "Call It a Layoff, a Furlough or a Cut Shift: Americans are Losing Work"
1. 根據統計,美國娛樂產業已約有3600名從業人員被資遣;
2. 紐約著名的連鎖咖啡店「Union Square Cafe」關閉多家店面並裁員2000名員工,相當於該公司80%勞動力。
3. 西雅圖的連鎖冰淇淋店Molly Moon’s(共8家店面)預計裁員120~230名員工,並從上週起已經縮減20%工時。
4. Unite Here,一個擁有30萬名會員的工會聲稱,其會員將近80~90%將面臨裁員。
5. 肯德基州的失業補助申請過去維持每週約2000人水平,但這星期二單日即暴增至9000人!
6. 國際大型酒店集團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宣布全球將有數萬名員工實施無薪假;.Norwegian Air Shuttle計畫裁員7300人;
7. 相反地,Amazon招募10萬名員工以應付暴增的網購訂單,並提高每小時工資$2美元。
三、美國愚蠢政客
WSJ :"Trump Spurns Business Plea to Ease Tariffs Amid Coronavirus"
本週三美國上百個商業組織聯名上書川普總統,要求在經濟與疫情雙重恐慌時期,美國聯邦政府可以高抬貴手「暫停對中國的貿易壁壘」,並指出美國人民一年為政客無聊的貿易戰額外付出至少$750億美元代價,如能暫時取消,則對人民經濟壓力將會是一大紓解。
毫無意外,美國政客一方面慷他人之慨地要從政府國庫或Fed印鈔票,提供幾千億甚至上兆美元紓困,但另一方面卻拒絕停止損人不利人民的貿易壁壘。
-------------------------------------
我的觀點:
1. 在過去許多討論「價格管制」、「基本工資」、「一例一休」或「反托拉斯法」等等制度經濟學範疇的文章我多次反覆強調:給予市場契約自由是維持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侷限條件。
因此過去我即大力稱讚「無薪假」是天才發明,也力主面對不景氣應該給雇主下調薪資的自由,方可保障多數人不失業。
這是經濟學價格理論的基礎應用:若市場無從以價格調整應付新的侷限條件變化,則unemployment必然發生,於人是大規模失業、於物是滯銷、於資金則是爛頭寸。經濟學大師A. A. Alchian在1969年的論文「 Information Costs, Pricing, and Resource Unemployment」說得很清楚。
美國過度的勞工保護法規與工會介入,造成薪資結構彈性僵化與難以調整,使得每一次景氣波動都會出現大量不得不然的解雇潮。為何說「不得不然」?因為不如此,就是大量的企業倒閉潮,是一種更可怕的reources unemployment,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對資源配置重新取得平衡更為不利,整體交易費用更高。
這裡插句題外話:近日崩盤的石油價格被許多經濟邏輯錯誤者誤傳「恐怕引發通貨緊縮」。此論點錯誤在於 -- 無論通貨膨脹或緊縮,都是「純粹的貨幣現象」。整體物價的漲跌不見得就是通膨或通縮,這是很多外行的rookie mistake。
我在「利率倒掛與repo rate」一文闡述的:「短期現金流動性乾涸會引起通縮造成美國國債利率上升」才是正確的貨幣理論邏輯。
而延續前述的「生產要素價格面臨不景氣時如能下調則有助於減緩『不清市』」邏輯,除了人力資源價格如有下調空間會勝於管制,其他重要生產要素價格也是如此。這是說,此段時間的石油價格因供應者競爭而大跌,雖然對局部產業(如石油開採)的收入有害,可能對少數產業大好(例如最近國際海運原油價格倍數上漲);對整體因疫情而需求暫時被壓抑的其他產業實質是利多。這也是我認為此疫情如能在近一兩月內得到緩解,則實體經濟生產力並未受到病毒破壞,現在崩盤的虛擬金融市場不會是大問題。特別美國Fed快速且大量地提供流動性大有幫助。
2. 同樣的價格理論邏輯:「當整體交易費用上漲時,整體經濟活動數量會下降。」
我罵過多次,貿易戰的本質就是強迫人民用更高的代價完成本來的經濟活動。川普難得的放寬法規與減稅措施所帶來的經濟利好將被貿易戰吃掉,而且強度越大,豬羊變色機率越高。
一場並不比SARS強的COVID-19就把美國經濟打回原形,去年被財經魍魅們吹捧的低失業率與節節攀升的股市原來如我們所料地「化妝P圖成分極高」。也是我說過多次:「美國股票上漲主因是貨幣幻覺。」
3. 政客有裝忙、裝著在解決問題的需求,但經濟學實證不斷指出,政客的各種救治方案真正吵完架、能上路時,往往經濟問題早就被市場自己消化解決掉。而民主政治更會強化政客作秀的誘因,使得民主必然無法保障人民自由權與財產權。
我們看到的就是美國政府透過QE強行對人民與他國抽間接稅;啟動各種救市方案時卻暗中提供有關係者尋租的空間與利益;但同時又拒絕直接有利於人民的「降低貿易障礙」。這是說,美國人民不但明著被股市崩盤移轉財富,暗著也被政府剝削財富。
世界銀行前主席 Robert B. Zoellick的投書「川普的貿易壁壘造成美國重要醫療物資短缺(Trump’s Tariffs Leave the U.S. Short on Vital Medical Supplies)」可知,自從美國對中國實施關稅壁壘後,佔美國總進口醫療物資26%的中國製產品轉銷往他國,而同時美國進口商被迫重新從他國進口本來就有的商品,且還需要重走一次FDA認證(往往耗時兩年以上),造成如今面對疫情,許多重要醫療物資卻還躺在FDA審核隊伍之中而無法進口。
川普對全世界宣布的貿易戰,讓美國第二大醫療物資進口國--墨西哥--的廠商並無誘因提高產能來填補中國空缺。
近日美國聯邦政府雖然「暫時性」拿掉對中國醫療物資的進口限制,但在面對全世界疫情爆發,各國需求增加的前提下,中國廠商並沒有優先出口美國的誘因。更糟糕的是,也因此疫情,全世界20幾個國家已經禁止醫療產品出口,這無疑是對美國的短缺現象雪上加霜。
結論:中國復工狀況比我預期得好,現階段是喜事一件。美國的狀況讓我們知道,民主制度毫無優越性可言的同時,政客往往是災難的元兇或幫手,而無助於解決問題。
「美國是自由市場」純粹是可笑的神話,以我在美國法學院的訓練與投資考察經驗可知,事實上美國政府對市場各方面的管制可能比中國來得嚴重且僵化。這點從疫情引發的失業裁員潮和美國驚人的醫療費用,經濟感受佳者可窺知一二。
台灣?台灣世界難波萬,井蛙吱吱們開心就好。用不著浪費時間分析吧。
https://bit.ly/2U9j6qZ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即時頭條】Instagram「故事」中的新商機幫助實現多元化營銷
傑里米 (Jeremy)和湯姆 (Tom Jauncey)兄弟是最先一批利用自己對Instagram的熟練使用來進行旅遊廣告和業務營銷的人之一。2012年,傑里米推出了以旅遊為主題的Instagram頁面《美麗目的地》(Beautiful Destination),不久他的兄弟湯姆也加入了進來。不到一年時間,該賬號就引來了100萬關注。截至2016年8月,他們的粉絲數增長到了近800萬。以連鎖酒店和旅遊局為主的旅遊企業都成了這兄弟倆的客戶,他們投入大筆資金,去招攬美麗目的地的眾多粉絲。
即便取得了如此的成功,《美麗目的地》仍希求全方位的發展。2016年8月,Instagram推出了Instagram版的Snapchat——Stories(「故事」)。使用者可以使用此功能釋出綜合性帖子:比如沿阿姆斯特丹運河一日遊的視訊剪輯以及若干照片,而不必侷限於單一的靜止影像。短視訊和圖片在釋出24小時後自動刪除。從2017年1月起,Stories還可以直接連結到客戶網站,這可是普通的Instagram帖子所不具備的營銷工具。
兄弟倆在Stories中發現了新的商機,充份利用這項新功能為希爾頓國際(Hilton Worldwide Holdings Inc.)和萬豪國際(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等客戶做推銷,以增加潛在客戶與酒店自己賬戶的接觸。「在Stories上線之前,我們就對初期、中期和長遠營運有所規劃,」傑里米介紹了將如何利用高解析度影象和視訊的內容來打造《美麗目的地》的帖子,「比方說,有人會因為看了你分享的照片而想去訪問@hiltonmoorea(法屬波利尼西亞希爾頓酒店及度假村的官方賬號),然後輕鬆直達預訂頁面,這樣,我們就將社交媒體上的互動和實際交易無縫銜接了起來。」這也正是模里西斯的託斯洛克香格里拉度假Spa酒店(Shangri-La LeTouessrok Resort&Spa)聘請他們公司的原因之一。該酒店希望能利用好Instagram這一工具。其品牌營銷總監錢德納尼(Kishan Chandnani)表示:「他們的照片和視訊對我們的客源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2016年秋天,《美麗目的地》為紐約市旅遊局釋出了一張紐約帝國大廈的航拍照片,一天之內就為紐約市旅遊局的官方賬號@iloveny引來了300萬次點贊和轉發。自Stories推出以來,《美麗目的地》每週的訪問量都達3000萬人次;平均每個帖子的訪問量都有500萬上下。而在此之前,視訊只是其業務的一小部份。
兄弟倆深耕品牌知名度的出眾能力為他們招徠了不少客戶。與傳統的電視和平面廣告相比,他們的營銷成本也較低。「傳統的酒店宣傳照已淪為明日黃花,」喜來登酒店及度假村(Starwood Hotels&Resorts)旗下的豪華精選酒店前高級副總裁霍伊特哈珀二世(Hoyt Harper II)說,「邀請專業攝影師前往目的地拍攝的費用可著實不低。」
此外,旅遊行業網站Skift的主編克蘭皮特(Jason Clampet)指出,要讓數百萬——哪怕是數千人看到你所釋出的圖片,使用傳統的營銷方法在經濟上根本行不通。「像《美麗目的地》這樣的新品牌早早就認識到了分享的巨大傳播能量,他們也因此在社交圈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他說,「他們注重時效性,注重使用者原創內容,注重讓觀者產生『我也想去』這樣的情感反應。不只是與粉絲更為親近,他們還提供了傳統機構所不能的服務,而且做得很好。」
《美麗目的地》介紹說,依據帖子內容的不同,客戶的年度合同價位也高低不等,純照片項目收費每年5萬美元,而基於視訊的大型宣傳活動費用可達每年100萬美元。
兄弟倆正與客戶合作,試圖弄清楚具體是什麼樣的粉絲喜歡給他們點贊。他們聘請了一個資料科學家團隊來構建分析程式,從人口統計學角度來解析圍繞每一幅圖片的互動,預定將於2017年年底開始運行。「構建帖子的內容本身並不是什麼龐大的業務,」兄弟倆說,「客戶希望看到對社交媒體傳播的投資中獲得有意義的回報,而我們也正想在這方面賭上一把。」撰文/Nikki Ekstein
#Instagram #ig #story #故事 #Snapchat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在 Marriott International - 首頁|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Marriott International 。 430462 個讚· 374 人正在談論這個。 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 is a global leading travel company based in Bethesda, Marylan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