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圖適合的筆電,該怎麼選? 我會這麼選
-\-\
我目前手邊有 4 台筆電,重點規格大致相同,但為何會有 4 台? 這...背後又是另一段故事,底下就對「修圖筆電怎麼選」,分享我是如何選擇。
-\-\
重點一:CPU
直接選 I5 就好,主要是低功率的關係,I5/I7 差別不大,做了一些功課,大多得到這結論。
重點二:記憶體
如果可以的話,選擇 16G RAM 更好,畢竟 Adobe 自己說了,會針對 8G RAM 以上的電腦,會有更好的表現,但16G RAM 較貴一點,至少選 8G RAM。
重點三:SSD
不要選傳統硬碟,做什麼都慢,選擇 SSD 才是加速整體操作流暢度,現在主流是 256G ,是否要選到 512G ? 就看你對這台筆電的考量。
如果你有桌機,筆電是方便移動使用,那 256G 當然就夠了,但如果你沒有桌機,我會建議選 512G ,或是選可以擴充的機種
重點四:螢幕大小
要幾吋比較好? 這種東西是「越大、越好用」。
我有一台 LG GRAM 15" ,長時間使用,約 2 小時左右或是更久,15 吋看了就是方便,而 Surface 為 12 吋,在使用上,字體、工具列畫面略小,簡單使用可以。
灰色面那台是 Lenovo MIIX 720S ,同樣也是 12 吋
至於要買幾吋? 我會比較建議,選擇 13 吋以上,是否要 14 吋,就是重量的問題
重點四:重量
以我為例,我講究的是「輕」,超過 1.5KG 以上完全不考慮,所以我的筆電約是 1KG - 1.3KG 上下不等。
但「I5 / 8G RAM / 256G SSD / 1.5KG 以下」,價格自然不便宜,若不考慮重量的話,還是有便宜的。
2KG 重不重? 1.5KG 重不重? 沒有一定,如果你自覺..,反正不是天天帶,或是不常帶出門,選擇 1.5KG 以上的就顯得便宜。
重點五:獨立顯卡重要嗎?
老實說,我問了超多人,都一致的答案:不是很重要我想就不用選擇獨立顯卡,另一方面 adobe lightroom 對顯卡也沒有特別的優化,所以....
以上五點,是我選擇筆電的標準,把這幾個標準放進去,其實大家大同、小異,最多差外型、品牌與保固範圍。
-\-\
為何會有 4 台? 其實背後有故事
第一台是 Microsoft New Surface Pro,這台是我去年修了 10 次的 Surface Pro 3 ,後來台灣微軟換新的。
但中間幾乎整整一年無法正常使用,且我又要上課需要筆電,中間買了 Lenono MIIX 720s...,老實說,這台我買的超後悔...........,就不多說了
LG Gram 這台我看重的,是能持續使用超過 10 小時,且還能擴充 SSD,我有時會需要「長效使用超過 5 小時以上」,幾乎市面上 WINDOWS 筆電很少能達到這標準,目前 LG GRAM 能做到這點,甚至更多,且 15 吋的螢幕,只有 14 吋的體積,重量僅 1000g 初頭,完美。
最後一台 Microsoft Surface GO 是與微軟合作的產品,這台規格入門,10 吋螢幕,核心 4415Y 處理器 / 8G RAM /128G SSD/,這台做簡單的修圖還可以,長期不建議,無論是效能會是使用舒適度都不大適合,但這台方便我出國簡單使用,連同鍵盤重量約 1KG,還能 USB TYPE-C 充電。
我會依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筆電出門,以上的分享供大家參考
lg 優化 充電 在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技】看!這就是智能手機的利潤
索尼(Sony)Xperia M4 Aqua聽起來十分美好。圓角邊緣顯得很時尚。防水。有一個1300圖元攝影鏡頭和Superior Auto拍攝模式,據索尼說在這種模式下手機「能識別52種場景,自動調整到最理想的設置——不需要你自己動手」。這一天終於到來了,人類不再需要像普通的動物一樣自己識別場景了。
然而,和很多智能手機一樣,絕大多數人將無緣一睹Xperia M4 Aqua的真身,更別說擁有它了。在投入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對領導層進行改組,以將戰略重心重新轉移到設備上後,索尼的智能手機銷量還是未能進入前十名。(公司拒絕置評。)有幾十家萎靡不振的生產商面臨這個局面,在這個星球上競爭最殘酷的產業裡苦熬著。除非你是蘋果(Apple)或三星(Samsung),「否則別想在手機上掙到錢,」端點技術諮詢公司(Endpoint Technologies Associates)諮詢主管凱(Roger Kay)說。那為什麼還要不斷嘗試呢?
彭博整理的資料顯示,蘋果和三星合起來佔據的智能手機銷售份額在三分之一以上。更重要的是,蘋果吸走了這一產業90%以上的利潤,剩下的大多被三星拿走。另外六家智能手機大廠以及成群的創業公司只能搶一些麵包渣。
經過幾年的跌跌撞撞,惠普(Hewlett-Packard)和諾基亞(Nokia)等曾經的巨頭已經放棄。微軟(Microsoft)去年花95億美元買下了諾基亞的手機部門。LG、索尼、HTC和聯想等頑強的智能手機品牌越來越困難。它們就像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只不過那石頭每過一天都會變大一點。
蘋果在盈利方面的絕對統治力來自它的商業模型和獨一無二的品牌。自2013年推出稍微低檔的iPhone 5C遭遇挫敗後,公司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每年推出一款萬眾期待的高價位旗艦手機上,不再為大眾生產較便宜的機型。靠著iPhone這個主要的盈利中心,這家全球最大的公司可以投入資金用於研發,包括高速、低功耗的晶片,結實而輕盈的材料,並不斷完善其軟件。
三星在很多方面都模仿了蘋果,但是卻沒獲得同樣的成功。它也在生產自己的晶片和軟件,時不時會推出一些自家獨有的特性,包括曲面螢幕和快速充電。三星也會出售中低價位的手機,據高德納(Gartner)的統計,它的季度出貨量約為7200萬台,相比之下蘋果為4800萬台。但三星的數位中以較低端、低利潤率的機型居多,由於被銷量平平的高端機型Galaxy S6拖了後腿,三星的利潤已經連續七個季度下降。「三星在智能手機上是不怎麼賺錢的,」端點公司的凱說。「好消息是他們的規模足夠大,業務足夠多樣,不至於犯一點錯誤就完了。」
包括中國的聯想在內的其他大公司,在手機業務上就更說不過去了。聯想在去年用29億美元從Google那裡買來摩托羅拉,希望能藉此將業務拓展到PC以外的領域。但事與願違:上個季度,聯想移動部門報虧損2.92億美元,差不多抵消了其PC業務的利潤。公司稱可以通過減少出售的設備數量來解決這個問題,另外再輔以「更快、更簡潔的商業模型」。
出售優化版Android系統的Cyanogen公司行政總裁、聯合創辦人麥克馬斯特(Kirt McMaster)說,大多數智能手機生產商都不容樂觀。在麥克馬斯特看來,如果說智能手機市場現在是在相互推推搡搡,那麼很快還會變得更困難。「手機已經商品化,」他說。「從科技設備變成了快消品。就跟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這些公司就是陷在這麼一場戰爭裡。這已經不是一個多時髦的產業了。」
2011年,HTC曾短暫成為世界第一智能手機生產商。這家始創於1997年的台灣企業最早在這個市場上闖出名聲。在嘗試了Windows Mobile作業系統——那時候看起來頗有前途後,HTC推出了第一款運行穀歌的Android的手機。「是我們開的頭,」HTC美國總裁麥肯齊(Jason Mackenzie)說。「我們開始做手持設備的時候,這些東西還遠沒被稱為智能手機呢。」然而,蘋果和三星的左右夾擊,讓它的銷售陷入停滯。
HTC試圖用配備了更好的攝影鏡頭和揚聲器的高端機型來建立自己的地盤,但這些特性並不足以贏回消費者。公司目前在智能手機生產商中已經跌出前五,六月報季度虧損2.57億美元。目前HTC正在以極低的價格推出高端機型,旨在爭奪高銷量、低利潤率的市場。麥肯齊說,人們對智能手機的口味是會變的,HTC依然有望在下一次努力中掙到錢。「消費者跟智能手機的關係要比跟他們的電腦深刻的多,」他說。「他們總是在尋找新東西。」
HTC還在和Under Armour這樣的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幫助這個運動服飾品牌在其產品中置入移動技術。「離蘋果太近很容易被壓得垂頭喪氣,利潤都被它掃走了,」麥肯齊說,「但你可以對一切聯網的東西抱有樂觀的期待。」
拓寬範圍、壓低價格並不一定等於能盈利。包括三星、聯想和HTC在內的公司即使在高速增長的市場都沒什麼生意,因為它們的價格無法跟本地那些如饑似渴的創業公司競爭。小米在中國出色地阻擊了這三家公司,而在印度,大公司被迫要跟土生土長的手機生產商Micromax打價格戰。Cyanogen的麥克麥斯特說,印尼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會發展出它們自己的主導性生產商。端點的凱說,一些處境不妙的手機生產商可能認為薄利多銷是個盈利的途徑,而微軟和索尼等公司會保留這個業務,以盡可能推廣它們的軟件產品。
即使蘋果也並非不受潮流的影響。據研究公司EMarketer估計,現今全球有約20億人擁有智能手機,還有1.5到2億人將在未來三年裡購買他們的第一台智能手機。首次購買者大多會在盡可能低的價位中尋找高性能的機型,麥克馬斯特說,每一家公司都得考慮這場在低端的競賽。那些能在廉價手機上建起盈利性服務的本土企業,將會有大發展。「未來兩年裡,我們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見到低於35美元的設備,」他說。「只是時間問題。」——Ashlee Vance;譯 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