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承載美的藝術殿堂|法國羅浮宮 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更是巴黎中心的地標,多數人來到巴黎必定造訪羅浮宮,一度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觀的藝術博物館。羅浮宮原是法王居住的宮殿建築群,後來才成為藝術文物博物館。因此除了為數眾多的館藏外,博物館本身也是宮殿建築的傑作,是巴黎的代表形象之一。
▌羅浮宮的歷史
不同於今日的華麗與金碧輝煌,羅浮宮其實原本在12世紀時是中世紀風格的堡壘。但隨著巴黎的擴張,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城堡失去了防衛的功用,因此被改建成更適合居住的宮殿。
後來隨著太陽王路易十四在1682年把居住的宮殿改為凡爾賽宮,曾一度考慮拆除羅浮宮,但後來決定把羅浮宮轉為展示皇家收藏之用。在十八世紀末葉法國大革命之後,國民議會更是決議羅浮宮應該作為展示法國最高藝術傑作的博物館。在拿破崙掌權時期,除了將羅浮宮改名成拿破崙博物館之外,館藏數量也因為法軍在歐洲的劫掠而大增。此時的羅浮宮大幅增建,拿破崙三世時期更增建了黎塞留庭院和德農庭院,成為今日所見的羅浮宮建築群。
但在面對現代日益增加遊客與展品下,羅浮宮開始顯得有些不敷使用。在時任法國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推動下,屬於慶祝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的大建築計劃中的大羅浮宮計畫就此展開。這個計畫打算擴建羅浮宮並遷走當時還在羅浮宮內的法國財政部來擴大館藏展示範圍。這個計畫委託給了美籍華裔的建築師貝聿銘,他在地下新建了一個大廳並在地面廣場的入口上建立了著名的玻璃金字塔。與其相應的倒金字塔也在五年後完工,就位在地下大廳的地下入口處。
▌羅浮宮的展區
羅浮宮有三個主要的展區,分別為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蘇利庭院(Sully Wing)以及最熱門的德農庭院(Denon Wing)。各個展區分別有不同的展覽主題,也都展品豐富。但也因為如此,即便只對重點展品詳細看、其他則蜻蜓點水式的速覽各個展品,我也花上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因此如果參觀羅浮宮的時間有限,會先建議先去欣賞人氣最高的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
羅浮宮三寶分別是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斷臂維納斯)與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米洛的維納斯是在希臘的米洛島發現,推測是西元前一世紀時的創作,因為人體比例的完美勻稱以及布料處理的雕刻手法而極具藝術價值。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則是在愛琴海北部薩莫色雷斯發現。被找到時其實是碎成許多石塊的。即便還原之後還是有許多缺塊,但女神前傾準備迎風展翅飛翔的型態,因身上布料在逆風飛行下而緊貼身驅,展現了身體的曲線以及布料的皺褶,讓靜止的石雕有著強烈的動態感,被認為是曠世傑作。蒙娜麗莎這幅達文西的名作在繪畫的技法上本來就已經備受推崇,但受自身的盛名所累,蒙娜麗莎曾經被盜走以及數次遭受襲擊的曲折歷史讓世人對這幅名畫更感興趣,是多數人來羅浮宮必定欣賞的藝術品。
▌德農庭院
此區主要展示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以及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油畫,也有法國皇家的珠寶,包含路易十五及拿破崙的皇冠。除了羅浮宮三寶外,德農庭院的重點展品有:
* 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 梅杜薩之筏 (Le Radeau de La Méduse) -傑利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 拿破崙加冕 -賈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 大宮女 -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都相當值得一看。
▌蘇利庭院
蘇利庭院主要展品為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古中東的文物。此區的重點展品有:
* 漢摩拉比法典 -世界現存最早的成文法典,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條文著名。
* 捨度與拉瑪蘇 -亞述文化中半人半獸的怪物,分別為雄性與磁性,常被置於守護寺廟或宮殿入口的左右兩旁。
▌黎塞留庭院
黎塞留庭院主要展示了14-17世紀的法國油畫作品、雕塑品、德國與低地國的油畫等。此外,能一窺羅浮宮作為皇宮樣貌的拿破崙三世套房也位在此區。(雖然他並未真的在此生活。)
▌拍攝建議
拍攝羅浮宮的展品如果不想拍到滿滿的人頭,最佳的拍攝時機是閉館前的一小段空檔。此時遊客大多往出口移動,許多熱門的展品,包含蒙娜麗莎,會有空景的機會出現。拍攝室外的最佳時機是日落到blue hour期間,這個時候除了遊客少之外,也能拍攝到比較漂亮的顏色。搭配羅浮宮建築的特徵如金字塔、水池以及夜間燈光,有諸多的題材與構圖可以拍攝。
▌更多我的攝影作品
我的Instagram上除了旅行的攝影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背景與故事,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傳達每個旅行的時刻。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巴黎記藝】德拉克洛瓦「聖天使禮拜堂」
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以奔放構圖、燦爛色彩和大膽手法開啟歐洲藝術史上新氣象,不僅被寫實主義代表人物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所尊敬,更影響許多後輩,例如印象派眾人,如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竇加(Edgar Degas,1834 ~ 1917),或是後印象派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野獸派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等人。
1832年1月,德拉克洛瓦跟著法國外交史團到訪摩洛哥,北非穆斯林文化的特殊風情讓他的創作有了更開闊的面貌。
約莫半年後回到巴黎,繼續創作大型畫作參加沙龍展的同時,德拉克洛瓦又陸續承接多件龐大壁畫委託案,單純沙龍畫家的角色自此開始轉變。從四方畫布轉向巨幅牆面,這些大型畫作成為他後半生創作重點,佔據他多數時間。
如今在巴黎多處地方皆可見到他的作品,例如波旁宮(現國家議會)、盧森堡皇宮圖書館、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聖修爾皮斯大教堂聖天使禮拜堂…等等,都是德拉克洛瓦曾經揮灑才華之處。
--------------
左岸聖修爾比斯教堂(Saint-Sulpice)算得上是巴黎最大型的教堂,不同於西堤島上人氣王-聖母院為哥德式建築,這兒則是厚重結實羅馬式,教堂內的《聖天使禮拜堂》(Chapel of the Holy Angels)壁畫便是大師手筆。
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鉛筆和墨水畫草稿約於1849-1850年間進行,期間因為德拉克洛瓦被羅浮宮阿波羅廳天頂壁畫等其他委託案牽絆,不得不一再延宕,導致實際作業於1854年才開始動工。
但是不同於新古典畫派的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或是比利時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1577-1640)等大畫家門下有眾多子弟各司其職,德拉克洛瓦幾乎事必躬親,只讓學生協助構圖,其他工作則是自己一手包辦。這麼做的優點是可讓作品整體看來和諧統一,不過德拉克洛瓦本人卻是累慘了。
何況他老人家自從1841年之後健康情形每況愈下,拖著逐漸孱弱的身軀,加上教堂潮濕的環境,都增加了壁畫施作的難度,以至於《聖天使禮拜堂》一直到1861年才正式落成。
--------------
大師嘔心瀝血之作,聖天使禮拜堂壁畫共有三幅,都是以聖經故事為主題。
左右兩側壁畫主題分別是《雅克布與天使搏鬥》(La Lutte de Jacob )、《荷利奧杜爾被趕出聖殿》(Héliodore chassé du temple),皆由德拉克洛瓦直接在牆壁上作畫。因為曾多次調整構圖,所以實際上壁畫有好幾層,部份牆面上頭甚至有多達15層顏料。
天花板《聖米歇爾擊敗魔鬼》 (Saint Michel terrassant le démon) 則是先畫在帆布上,再行裝設於天頂。
因此要認識實則熱烈奔湧而非繾綣柔情的浪漫主義,除了要到羅浮宮瞧瞧德拉克洛瓦最著名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1830),還得來趟聖修爾比斯教堂,接受聖天使禮拜堂壁畫的震撼洗禮。
坐在禮拜堂牆邊的木椅上靜靜欣賞這三幅壁畫,只能不停讚嘆大師手筆的奔放豐沛、恢弘壯麗,無論內心如何激盪卻難以言語。
何況教堂於2017年才請專人清洗過,掃去上頭已累積四十餘年的風霜塵煙,此刻正是色彩最瑰麗美絕之際。
--------------
無怪乎連被畢卡索和馬諦斯尊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曾推崇〝德拉克洛瓦留下了法國最美的色彩〞,甚至有人認為〝法國藝術史如果少了德拉克洛瓦,整部近代藝術史都須重新改寫〞。
--------------
在創作禮拜堂壁畫過程中,德拉克洛瓦在教堂附近腳程約十多分鐘處覓得寓所,作為居住和工作室使用,一直到1863年在此去世為止。這裡現在也成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Eugène Delacroix),由羅浮宮管轄。
羅浮宮不愧是財力雄厚又最富規模大器的美術館,為德拉克洛瓦美術館投入資源毫不手軟,盡力維持大師當年居所風貌,悉心照護庭院花草,同時定期舉辦特展,可說是小而精,美而好。
下次再到巴黎,別忘了來左岸沿著〝德拉克洛瓦之路〞拜訪大師作品,走過他曾經每日往返步行的巷弄,想像當年他老人家投入畫面埋首顏料的模樣,好好領略浪漫派的澎湃激情與燦爛色彩如何承續古典藝術的光輝,進而揚起現代藝術的前奏。
#浪漫主義很澎湃
#德拉克洛瓦
#防疫在家別亂跑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班牙伯爵夫人】
如同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也起自義大利,因之18世紀前期龐貝古城出土,讓時人又重新懷念起古希臘羅馬之美好。這股懷舊考古風潮流傳到法國之後開出燦爛花妍,再擴散至西班牙。
理性講究的新古典主義在國王斐迪南七世(Fernando VII,1784-1833)在位期間曾風行一時,伊莎貝拉女王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1830-1904)繼位後,西班牙藝術風潮又逐漸轉向浪漫主義的幻想奔放風格。
西班牙浪漫主義畫家中,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另外費德里柯.馬德拉索(Federico de Madrazo y Kuntz,1815-1894)結合新古典風采,又開創出浪漫主義格局,可說是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肖像畫家。
========================
馬德拉索出身藝術名門,父親老馬德拉索( José de Madrazo,1781-1859)為西班牙極富影響力的新古典主義畫家,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第一位西班牙弟子,也與大衛追隨者-另一位新古典代表人物安格爾交好,效力於西班牙國王,成為王室相當倚重的宮廷畫家。
事實上馬德拉索父子倆都曾擔任過普拉多美術館館長(Director of the Prado Museum,1838–1857、1860-1868),後輩也成為知名畫家,可說是西班牙藝術圈影響力最巨大的家族之一。
不同於父親全然新古典,馬德拉索年輕時曾待過巴黎,透過父親人脈結識安格爾,並曾定居羅馬數年,在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兩個藝術之都完成他的藝術訓練。因此馬德拉索發展出自己的獨特肖像畫風格,既有新古典優雅嚴謹特質:準確造型、精細線條、巧妙明暗和色彩對比;但更傾向浪漫主義情感表現:刻劃出肖像人物自我特性,洋溢感情並引發想像。
========================
這幅《維爾切斯伯爵夫人》(Amalia de Llano y Dotres, Countess of Vilches,1853)便是馬德拉索已然發展出成熟風格時所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維爾切斯伯爵夫人》主角拉諾(Amalia de Llano,1822-1874)17歲時嫁給維爾切斯伯爵(Gonzalo Vilches y Parga ,1808–1879)成為伯爵夫人;頭銜之外,她還是一位作家,曾出版過幾部小說,並且騎術精湛,與藝術家交情匪淺。
畫中的她坐在一張裝飾講究形制精美的扶手椅上,明豔身影照亮了陰暗房間。這相當吸引人的肖像畫有別於西班牙低調壓抑的傳統,流露出明顯的法國氣息,顯然受到新古典主義巨匠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影響。
馬德拉索特地強調伯爵夫人的青春貌美,當時她約莫32歲,以及她的美麗容顏。那泛著瀲灩水光的雙眸隱含笑意,如此誘人,而飽滿澎潤的雙頰(也就是蘋果肌)洋溢著甜美嬌豔;還有她如瓷器般細膩光滑的肌膚,都讓人無法轉移視線。(→所以跟畫家交情良好很重要)
========================
對於這位伯爵夫人,我們知道的故事不多,但從她婚後不到3年便誕下子嗣,完成孕育爵位繼承人之大任,還能自在寫作出版小說,再透過馬德拉索的細膩描摹,大概也看得出這是位養尊處優,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貴夫人。
畫家精細描摹衣著上頭蕾絲細小摺邊,成功表現出輕薄織物質感;當時現代縫紉機剛問世沒多久,借助機器製作效率,才能為服裝點綴更多花樣。另外如露肩剪裁與顯而易見的群撐架( crinoline)設計,也都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最新時尚。(法國早已是時尚中心)
不同於正經八百的肖像畫,伯爵夫人的頭部稍微傾斜,右手輕抵下巴,左手拿著精緻羽扇(扇柄材質應是黑檀木),有點慵懶又自在的姿勢都增強了感官效果。
精準線條和精美色感,尤其是女性甜美呈現以及服飾細節入微傳達,讓馬德拉索成為王室御用畫家,並且廣受馬德里上流社會歡迎。如今留下600多件肖像作品,讓後世得以揣想19世紀西班牙宮廷權貴的光彩風貌。
========================
雖說安格爾曾被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嘲笑盲目遵從傳統學院標準,將製圖技術看得比藝術本身來得重要,甚至連畫布背面都還要精雕細琢一番(這當然是誇大了),但不可否認,新古典主義確實代表了藝術史上重要的一頁。
在我看來,爭論新古典主義的形制講究或浪漫主義揮灑色彩活力孰優孰劣並沒有那麼重要,藝術風格更無法清楚斷代定論;分析、推敲並細細感受,或許才是藝術欣賞之樂趣,《維爾切斯伯爵夫人》就說明了這件事。
#普拉多美術館館長大作
#西班牙
#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