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多年(準確地說是八年),上週我再度帶一個團重訪吳哥窟。因為算是自己成立旅行社之後「暖身」的行程,並未大肆宣傳,有點親友團的意味。其中一位團員,便是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的 Liz。於我而言,是第26次的造訪,感觸較多的是這幾年來暹粒的變化,而 Liz 因是初訪,感受便有不同。先將她的感想分享上來,或許晚點可以寫寫自己的觀察。
柬埔寨暹粒市感覺不像是會慶祝聖誕的地方,街道上卻不時可見聖誕裝飾。我們下榻的飯店大堂矗立著一尊高聳頂天的聖誕樹,飯店不遠處的夜市周邊,有販售聖誕老人衣帽的攤販。明明外頭是三十二度高溫哪。
「暹粒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個現代化都市了。」為我們帶隊導覽吳哥遺跡的領隊工頭堅有感而發。他2005年首次來吳哥,直到2009年總共帶團二十餘次,闊別八年後再訪,滄海桑田。
工頭堅眼中的進步,之於我卻仍是民不聊生,在我不夠豐富的旅遊經驗中,這是數一數二窮困的地方。抵達暹粒首日,我就在洞里薩湖看到令人驚愕的景象:女童坐在保麗龍箱裡,握著小槳在水面上划呀划。當地的孩子全是生財道具,捱到你身邊要賣你香蕉、椰子、明信片,沒貨物可賣的就直接乞討,給我糖果給我錢。一個看起來不過二歲的娃兒在黃土地上搖搖擺擺走著,我蹲低想拍,他馬上投以燦笑;另一個大約七歲的女孩倚在橋墩旁,表情木然,一與我四目相對,瞬間綻放笑顏。就連那位坐在保麗龍船裡的女童,看見鏡頭時也比了一個哀淒的YEAH。這種諂媚的本能讓我不寒而慄。
古蹟周邊一定有攤販與嘟嘟車,以及另一種柬埔寨特產:地雷受害者樂隊。柬埔寨歷經外戰內戰,尤其紅色高棉與柬越戰爭,埋下大量且蹤跡成謎的地雷,至今仍有超過五百萬顆未爆彈,平民百姓的肉身成為排除地雷最便利的工具。對於缺腿斷手的地雷受害者,坐著演奏音樂是值得尊敬的勞動,造訪古蹟只要聽到樂音,我與先生必會趨前投錢。在巴孔寺旁,又遇地雷受害者樂隊,其中出現罕見的女樂手,雙眼凹陷應已失明,一聽到我們靠近就大聲呼喊「你好嗎」,哀淒拖沓的語調不像問候,彷彿招魂。
吳哥遺址當然是雄偉的。九世紀至十五世紀間,吳哥王朝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其國力在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達到鼎盛,恰巧就是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吳哥窟(Angkor Wat)、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造吳哥城的時期。闍耶跋摩七世是吳哥王朝最知名的統治者,打敗占婆人,修建大城牆,城牆內的巴戎寺,五十四尊四面佛像的臉孔,是他的臉。這張臉,像是閉目養神,像是進入夢鄉,嘴角淺淺勾起,人稱「高棉的微笑」。
因為《吳哥之美》一書而儼然成為吳哥代言人的蔣勳老師寫道,「那些微笑是看過屠殺的,十五世紀的大屠殺,二十世紀的大屠殺,祂都看過,祂還是微笑著,使人覺得那微笑裡都是淚水。」古蹟哪有生命,無機的存在就是現世的諷刺,以前的文明多繁華多進步,眨眼可以灰飛煙滅,吳哥王朝如是,法國轄下有「小巴黎」之稱的金邊亦如是。1975年至1979年,紅色高棉短短不過四年內的殘暴統治,就像按鈕重置,把柬埔寨洗劫地清潔溜溜,抹除階級,那就所有人都吃土。
不可能均富,不想要均貧,1%與99%的分別天經地義。在暹粒這樣的觀光城市,觀光區與非觀光區的區別也就不怎麼稀奇了,惡名昭彰的Pub Street熱鬧喧騰地好似別境,時髦的酒吧、餐館舉目皆是,文明國家的旅人來這裡可以找到安心感,也可以體驗異國氛圍,就像我每到一個地方旅遊,總要找幾間漂亮的咖啡館、有口碑的餐廳,我才回到我的舒適圈。其實,暹粒也有亞洲五十大餐廳-Cuisine Wat Damnak,這種我習慣的旅遊方式,暹粒不是供應不起。
我在當地的超商卻買不到當地人吃的零食,陳列架舉目所及,全是進口貨色。「當地的零食不會在這種商店賣啦,都是路邊小販在賣。」我們的導遊小劉如此跟我解釋。這時候,品客洋芋片給我的不再是安心感,而是錯愕感:一個國家竟然沒有自己的食品工業,這麼基礎的供應竟然匱乏。那麼,暹粒也有亞洲五十大餐廳這件事,就顯得相當荒誕了。
而上述,不過是我坐在飯店泳池畔(即便那泳池俗麗得讓人搖頭),吃著標準的總匯三明治時的一些雜感罷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鬥象台位於皇宮的東側圍牆外,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檢閱軍容和舉行大型儀式所建,全長約300公尺,高4公尺,兩側有鼻長及地的3頭象,前方有守護吳哥的石獅,台面上則雕有蛇欄杆,吳哥時代每年都會舉行鬥象大會,而勝出的大象便有機會成為國王的座騎,象台牆上雕有神鳥、獅子、犀牛、河馬等栩栩如生的雕刻,亦有逼真的打獵...
「jayavarman ii」的推薦目錄: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Jayavarman II - Rulers of the Khmer Empire #1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Jayavarman II : Founder of the Khmer Empire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Lost Temples - Khmer King Jayavarman II worshipping... 的評價
- 關於jayavarman ii 在 Jayavarman II: Self-Proclaimed God-King of the Khmer Empire 的評價
jayavarman ii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柬埔寨暹粒市感覺不像是會慶祝聖誕的地方,街道上卻不時可見聖誕裝飾。我們下榻的飯店大堂矗立著一尊高聳頂天的聖誕樹,飯店不遠處的夜市周邊,有販售聖誕老人衣帽的攤販。明明外頭是三十二度高溫哪。
「暹粒如今已經發展成一個現代化都市了。」為我們帶隊導覽吳哥遺跡的領隊工頭堅有感而發。他2005年首次來吳哥,直到2009年總共帶團二十餘次,闊別八年後再訪,滄海桑田。
工頭堅眼中的進步,之於我卻仍是民不聊生,在我不夠豐富的旅遊經驗中,這是數一數二窮困的地方。抵達暹粒首日,我就在洞里薩湖看到令人驚愕的景象:女童坐在保麗龍箱裡,握著小槳在水面上划呀划。當地的孩子全是生財道具,捱到你身邊要賣你香蕉、椰子、明信片,沒貨物可賣的就直接乞討,給我糖果給我錢。一個看起來不過二歲的娃兒在黃土地上搖搖擺擺走著,我蹲低想拍,他馬上投以燦笑;另一個大約七歲的女孩倚在橋墩旁,表情木然,一與我四目相對,瞬間綻放笑顏。就連那位坐在保麗龍船裡的女童,看見鏡頭時也比了一個哀淒的YEAH。這種諂媚的本能讓我不寒而慄。
古蹟周邊一定有攤販與嘟嘟車,以及另一種柬埔寨特產:地雷受害者樂隊。柬埔寨歷經外戰內戰,尤其紅色高棉與柬越戰爭,埋下大量且蹤跡成謎的地雷,至今仍有超過五百萬顆未爆彈,平民百姓的肉身成為排除地雷最便利的工具。對於缺腿斷手的地雷受害者,坐著演奏音樂是值得尊敬的勞動,造訪古蹟只要聽到樂音,我與先生必會趨前投錢。在巴孔寺旁,又遇地雷受害者樂隊,其中出現罕見的女樂手,雙眼凹陷應已失明,一聽到我們靠近就大聲呼喊「你好嗎」,哀淒拖沓的語調不像問候,彷彿招魂。
吳哥遺址當然是雄偉的。九世紀至十五世紀間,吳哥王朝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其國力在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達到鼎盛,恰巧就是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建造吳哥窟(Angkor Wat)、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建造吳哥城的時期。闍耶跋摩七世是吳哥王朝最知名的統治者,打敗占婆人,修建大城牆,城牆內的巴戎寺,五十四尊四面佛像的臉孔,是他的臉。這張臉,像是閉目養神,像是進入夢鄉,嘴角淺淺勾起,人稱「高棉的微笑」。
因為《吳哥之美》一書而儼然成為吳哥代言人的蔣勳老師寫道,「那些微笑是看過屠殺的,十五世紀的大屠殺,二十世紀的大屠殺,祂都看過,祂還是微笑著,使人覺得那微笑裡都是淚水。」古蹟哪有生命,無機的存在就是現世的諷刺,以前的文明多繁華多進步,眨眼可以灰飛煙滅,吳哥王朝如是,法國轄下有「小巴黎」之稱的金邊亦如是。1975年至1979年,紅色高棉短短不過四年內的殘暴統治,就像按鈕重置,把柬埔寨洗劫地清潔溜溜,抹除階級,那就所有人都吃土。
不可能均富,不想要均貧,1%與99%的分別天經地義。在暹粒這樣的觀光城市,觀光區與非觀光區的區別也就不怎麼稀奇了,惡名昭彰的Pub Street熱鬧喧騰地好似別境,時髦的酒吧、餐館舉目皆是,文明國家的旅人來這裡可以找到安心感,也可以體驗異國氛圍,就像我每到一個地方旅遊,總要找幾間漂亮的咖啡館、有口碑的餐廳,我才回到我的舒適圈。其實,暹粒也有亞洲五十大餐廳-Cuisine Wat Damnak,這種我習慣的旅遊方式,暹粒不是供應不起。
我在當地的超商卻買不到當地人吃的零食,陳列架舉目所及,全是進口貨色。「當地的零食不會在這種商店賣啦,都是路邊小販在賣。」我們的導遊小劉如此跟我解釋。這時候,品客洋芋片給我的不再是安心感,而是錯愕感:一個國家竟然沒有自己的食品工業,這麼基礎的供應竟然匱乏。那麼,暹粒也有亞洲五十大餐廳這件事,就顯得相當荒誕了。
而上述,不過是我坐在飯店泳池畔(即便那泳池俗麗得讓人搖頭),吃著標準的總匯三明治時的一些雜感罷了。
jayavarman ii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吳哥窟是國人熟悉的東南亞觀光重點,這篇BBC的報導文章帶我們進一步發掘這重要文化遺產更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
2012年,悉尼大學考古系教授,大吳哥項目(Greater Angkor Project)創始成員和副主任埃文斯,以及法國遠東大學校(成立於1900年)(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考古學家齊方斯,發現了荔枝山(Phnom Kulen)高原的"失落之城"瑪漢德拉帕瓦塔城( Mahendraparvata)。該城位於吳哥北面25英里處,這座規劃嚴整的城市,其寬闊的大道已經為茂密的植被遮蔽了幾個世紀。由戰士兼僧侶君王闍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於公元802年建立的該城是吳哥及其宏偉寺廟的"樣板"。自2012年以來,瑪漢德拉帕瓦塔城已被證明甚至比埃文斯和齊方斯最初想到的還要巨大。
城市規劃
這也許是第一個低密度城市,一個通常與鐵路時代,汽車和郊區擴張時代產生的現象。 這是一個延伸廣闊的城市群,它的每一部分都由道路和運河網絡,以及森林裏建造的水庫和水壩網絡野心勃勃地相連接。
此外,高棉城市相互連接,所以吳哥地建成區域似乎比現有任何的一個都要大。16世紀的那些葡萄牙赤腳修士們幾乎沒有能力描繪出來。埃文斯和齊方斯繪製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灌溉系統,這個系統為吳哥提供糧食 ,主要是稻米。 然而,這個日益增長的工程規模和定居區域似乎是其毀滅的原因。
而且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客用水使本地沙土土壤地區的水位受到威脅。水位下降破壞了十二世紀建成寺廟的石材。同時,遊客在這裏為自己拍攝照片並大聲通話。
隨著激光(雷射)製圖技術變得越來越成熟,也許考古學家可能有助於將數以百萬計到吳哥窟旅遊的人分散到柬埔寨和東南亞的其他地方。即使如此,吳哥依然擁有的是不斷吸引人群的世界上最大的廟宇——並且始終宏偉而神秘。。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jayavarman ii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鬥象台位於皇宮的東側圍牆外,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檢閱軍容和舉行大型儀式所建,全長約300公尺,高4公尺,兩側有鼻長及地的3頭象,前方有守護吳哥的石獅,台面上則雕有蛇欄杆,吳哥時代每年都會舉行鬥象大會,而勝出的大象便有機會成為國王的座騎,象台牆上雕有神鳥、獅子、犀牛、河馬等栩栩如生的雕刻,亦有逼真的打獵情景。一旁為稱癲(瘋)王台的古代法院,據說是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飽受麻瘋病之苦,於是在鬥象台不遠處所建,古代法院佔地不大,內部構思和雕刻卻精巧,其中又以九頭蛇浮雕最為著名,台下有道狹窄且呈下沉式的曲折迴廊,稱為『懺悔道』,裏層滿雕的石刻有六層含意,上層描述的是專司陰間律法的閻王、判官和諸神,底層則是蛇的壁雕,主意喻犯罪之人必須接受地獄式的審判及種種酷刑。『空中宮殿』位於舊皇宮遺址的中央,外形酷似馬雅金字塔,整座建築共3層,建材為紅土岩,階梯十分陡峭,兩側雕有石獅,每層台面的4個角落留有石象,這座通天石造高塔有個神秘的古老傳說—據周達觀的記載:國王必須夜夜上高塔,和9頭蛇精化身的女子交歡方能保住性命,若有差錯使蛇精不悅,國家將遭受大不幸,若蛇精未出現,表國王死期不遠,或許是當時的國王自詡為神的化身,與蛇精結合正可予人『君權神授』的合理性,也可說明當時宗教、神話和政治間密不可分的背景。鬥象台對面廣場左右兩側各立有六座寶塔,加起來共12座,對稱座落於前往勝利門道路的兩旁,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由於和中國文化裏的12生肖類似,所以又稱之為12生肖塔。歷史學家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猜想12座塔的功能是用來排解紛爭,遇到兩家爭訟各執一詞時,雙方需各坐各自生肖塔1日至數日不等,犯罪者會遭神譴而生病,其中文名稱『審判塔』也就因此而來。
聖劍寺 Preah Khan 柬埔寨語意即「聖劍」,據說這兒曾經放置大吳哥王打仗時所用的寶劍,是著名的微笑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於西元1191年為紀念父親Dharanindravarman II 並彰顯他征服占城人Champa的彪炳戰功而建立的寺廟,裡面存放其父親的骨灰以及供俸父親神靈之用,也因此稱作「父廟」或者「父塔」,母廟則為塔普倫寺,西方學者認為它還具有學校、修道院的教育功能,甚至是皇族治病的地方。這座寺廟另也是一個曾經擁有一千位教師以上的佛教大學,及相當大規模的城市,無論在格局、功能及氣氛上都與塔普倫蠻類似的,只是規模又比塔普倫大。寶劍寺佔地廣大,格局方正,中央有一座浮屠石雕往四方放射,氣勢恢宏如皇宮,外圍並有長800公尺、寬700公尺的城牆環繞;寺廟主體呈十字型格局,四側長廊延伸至主塔,每側入口有十九道門,長廊的設計結構是由外側往內側越來越小,越往中心點,門的寬度越寬,高度卻越低,這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表達對父親的尊敬,運用建築上的設計使進入的人必須逐漸地放下身段低頭,藉由如此低下的動作使來者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之心,經由如此的細微末節,不難看出闍耶跋摩七世的用心。寶劍寺獨特之處在其擁有圓柱的二層樓建築,而建築內竟沒有樓梯通往二樓;其他參觀重點尚有塔樓內角落的各種浮雕(如Garuda及隱士等);中央聖殿放置骨灰的佛塔(Stupa)。離開中央聖殿西行可看到Linga(林迦):陽具與Youni(優尼):陰具,再越過塔門後則是小型的Vishnu廟,其中西面的山形牆上有黑天舉起牛增山的浮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L78KGLhbSA/hqdefault.jpg)
jayavarman ii 在 Jayavarman II : Founder of the Khmer Empire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Jayavarman II : Founder of the Khmer Empire | Cambodian History. Time Traveller. Time Traveller. 8.16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jayavarman ii 在 Lost Temples - Khmer King Jayavarman II worshipp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Khmer King Jayavarman II worshipping Bhagwan Siva, Cambodia. Here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person who is offering water to the Shivling is... ... <看更多>
jayavarman ii 在 Jayavarman II - Rulers of the Khmer Empire #1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Jayavarman II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the founder of the Khmer Empire. He didn't leave behind any inscriptions, and compared to th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