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民國83年7月底,國民大會以ㄧ票之差通過「原住民正名」修憲案;同年8月1日經總統公告生效。
過去數百年間,台灣原住民從歐洲殖民者筆下的 Formosan、清政府口中的「番人」、日殖政府筆下的「蕃人/ 高砂族」,到國民政府的「山胞」,持續背負著外來者的歧視稱謂。直到那次歷史性的修憲,才終於還給原住民族群應有的地位與尊嚴。
27年後,挑戰東京奧運的中華隊裡,也有許多原民選手參與。他們拼搏突破極限、爭取佳績,不僅替族人帶來驕傲,也讓國人得以分享光榮——
例如來自台東 Falangaw (馬蘭部落) 阿美族的 Tana (郭婞淳) ,以破奧運紀錄的金牌舉起台灣的驕傲;嘉義鄒族的「舉重精靈」方莞靈,首次出賽也打入四強。又例如來自台中的排灣勇士 Drangadrang(楊勇緯)光榮奪下柔道銀牌;同鄉的阿美族女將林真豪,也創下中華隊在柔道48公斤量級最佳紀錄。
又例如泰雅族的Upah Yabu (林佳恩) 闖入女子射箭十六強,為本屆女子射箭隊最佳。而同族的「自由車一哥」馮俊凱出賽男子公路賽,則是打破中華隊25年來的缺席紀錄。同樣突圍的,還有來自花蓮玉里阿美族 Makutaay(宮前部落)的「台灣最速男」Futing (楊俊瀚) 與其表姐 Sawmah (謝喜恩),分別闖入奧運田徑的男女百公尺賽道。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花蓮選手陳念琴,她在成功晉級拳擊八強時,以阿美族族語大喊的 “Pangcah nu wawa”(我是阿美族的孩子),讓人感受到,原民選手在運動場上追尋認同的感動!
27年前能跨出原民權利改革的關鍵一步,一要感謝「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的戮力爭取,二要記得當年原住民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及省議員在體制內的努力,而最重要的,是196位投下贊成票的國大代表。
27年後的今天,我們更感激有這麼多優秀的原民選手,在奧運賽場揮灑才華,壯大中華隊的力量,更鼓舞著全台灣的人心!
我總是深信,台灣因包容而偉大,因多元而精彩;也唯有捍衛每個族群、每種認同的平等權利與尊嚴,才能讓台灣綻放最大的潛力。
國民黨繼83年修憲推動「原民正名」,86年更透過第四次修憲,確立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民國94年,國民黨立院黨團更推動《原住民基本法》立法,確立原民權利的基本法律框架。
不過這並不夠。回顧27年前,各族各部落的原民菁英不畏風雨,徒步到陽明山中山樓,向國民大會提出「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三大訴求,至今只有「正名權」已經落實。
五年前的今天,蔡總統曾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並承諾將加快腳步,提出原住民最重視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與《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議。但等了五年,我們並未等到承諾中的草案;甚至在去年年底,行政院竟就決定不提送。
回顧《原基法》公布施行以來,陳總統與馬總統都曾針對兩法案,提出草案送立院審議;只是未能在期限內達到立法共識。對比之下,蔡政府卻連政院版草案都不提!
值此紀念原住民族權益提升的節日,又見原民運動員在東奧紛創佳績,朝野更應拋開政治算計,共同推動原民權益保障的立法工程,還予台灣原住民族應有的尊嚴自主,替台灣創造更平等、包容的未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alangaw 在 Kolas Yotak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看頒獎給🏋️♀️ 郭婞淳 KUO, Hsing-Chun ,很多家庭都掌聲+尖叫+唱歌+跳舞 🎤🏋🎤🏋 +流淚 ❤
如果你是選手,剛好又是原住民,會背負著很多人的期待,不一樣的「 #壓力大」。奪牌,是為了自己,為了國家,也為了我們的家人。「#撐起來」,是為了我們愛的家人。
讓我們一起唱Falangaw部落(馬蘭部落)的歌,為了鼓勵婞淳,也鼓勵我們自己!
#台東馬蘭部落阿美族
falangaw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淺談台灣運動賽事與原住民的話語政治】
關於新聞標題或內文標籤化族群加上勇士/戰士形容的問題,親愛的漢人在IG已經針對媒體操作楊勇緯的手法進行回應,其中一個原則與倫理,就是如果族群標籤跟新聞內容上下文無關,就避免單獨片面呈現,避免刻板印象的疑慮。這裡我們常常收到很詭異的說詞,總有人聲稱這種提及是「驕傲」,驕傲何辜,為了滿足大眾的驕傲,選手需要被消費自己的族群認同嗎;驕傲何辜,我們從來沒看過其他領域的傑出人士會被同等標準冠上某某族某某律師、某某族某某院長,然後再加一個霸氣形容,雖然都是標籤化,但這至少回應了「為運動員加上族群勇士是一種驕傲」的說法——其實你們只看想看見運動領域的族群標籤與勇猛形象,其他領域就交給漢人驕傲吧。運動場域特別擅長放大這種勇士/戰士/王/后的競賽形象,男生有排灣族戰士,女生有泰雅族公主,這種媒體界習以為常的慣例,或說陋習,在這種標籤化的強化印象中,成為諸多學子求學期間面對教育現場的奇怪要求,限定未來發展之路,比如運動的迷思強調過這種由環境與文化形塑的自我實現預言,好像大家都往這條路那你就往這條路吧的想像,揭露了我們這次的主題。
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看見原住民族的困境與運動員的努力,不要只是放上族群別就以為這是尊重。第一,人類學分類的族群不是我們辨認彼此的方式。以布農族來說,要介紹一個選手,你可以說他是來自Ispalidav的Talum;以阿美族來說,可以介紹Falangaw的Tana,請記得,在國家語言平等的今天,身為媒體與閱聽人,你本來就有義務去理解這塊土地上不同文化的內容,學會尊重的方法,取消平版的戰士/勇士/公主形容,這其實做好功課真的沒有很難。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人來說,戰士/勇士已經是太平常的詞彙,所以加在族群前面無傷大雅,但正正好就是這些縱容,讓戰士/勇士對已經被強勢社群壓迫至近乎消亡時,藉由這種原住民族善意族群歧視,又加深了文化裡被扭曲的戰士/勇士意涵;而真正要上山去狩獵、採集織布的這些獵人與文化傳承者,卻又面臨著國家政策與歷史正義未回復的困境。對真正的戰士視而不見,對供你們消費的戰士講得好像錦上添花還招惹不得,這矛盾的運動賽事高潮,反映的就是台灣運動場域話語政治的極端諷刺,強勢詮釋與挪用。
另外,雖然我們在面對這種標籤化的指稱時,也會開玩笑回應「漢人選手得金牌」,不過在多數族群與語言思維強勢主導詮釋時,漢人選手本來就是一種平均值,位於話語階層的最上方,所以你不會看見有人講漢人選手,漢人就是如此自然、不是他者、不會被輕易物化,不必被媒體認為是需要「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一群,因為他們本來掌握的資源與話語權,就已經足夠驕傲。這就是既得利益者的處境。這種話語政治的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名字與族群的錯置。比如Giljegiljaw Kungkuan,回到台灣之後他的名字就轉譯為吉力吉撈·鞏冠,漢字單列,多數媒體根本不會提及那個以族語拼音更為正確且尊重他者的Giljegiljaw,有些還不忘在漢字後面註明漢名朱立人,好像單單漢譯省略族語還不夠一樣。省略理解他者名字/語言的時間,這在道德上是一種輕視與諂媚,輕視是以為漢譯譯名竟足以表現出這個人的族群認同,諂媚是以一種看得懂就好的譯名來沾光——「我知道你是吉力吉撈·鞏冠喔」,實則人家的名字,根本不是,也不應該只是漢譯唸法。
容我們重申,不是不能說,是希望你好好說。好好尊重身為原住民族的名字與出身,好好檢討你們最初入行時要求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避免個人觀點或偏見,讓新聞報導回到她原本的角色,一個公正客觀且獨立思考的第四權。當然,我們的監督與批判,也不會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