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在線:Netherlands On Line 》9/5
* 今年F1荷蘭站獎杯由回收材料製成,其中綠色玻璃碗由喜力酒瓶製成,底座則是塑料板條箱製成,靈感來源於1939年在贊德沃特舉辦的第一場比賽獎杯。
* 【荷蘭政府將為氣候變化和社會安全問題提供更多預算】
荷蘭看守內閣希望明年再支出60-70億歐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再花近5億歐元打擊犯罪。
氣候方案的額外資金來源於Urgenda起訴案的判決,該判決迫使政府採取措施。這些錢將用於補貼鼓勵人們購買電動汽車;或是想要建造太陽能發電廠或安裝風力渦輪機的公司和非營利組織可以獲得資金補貼。
* 【荷蘭設計的智慧連衣裙——讓周圍人都遵守#社交距離# 】
想要人們保持社交距離?擔心有人不戴口罩對著你呼吸?
荷蘭時裝設計師兼工程師Anouk Wipprecht製作了一種智慧連衣裙。
在衣領處設計有熱傳感器,可以檢測到周圍走近的人,只要有人靠的太近時,裙擺就會自動翹起來,讓對方遠離。
Wipprecht指出,她穿著這條智慧裙子去邁阿密的公園時,人們確實因這條裙子遵守了社交距離。
除此之外,Wipprecht 還設計過一條「蜘蛛裙」,通過身體周圍的傳感器和骨狀觸鬚來加強距離。Wipprecht告訴媒體說:「這條裙子能測量穿著者的個人空間、社交空間和公共空間。」
* 【荷蘭——歐洲電動自行車銷量第二的國家】
去年荷蘭全國售出55萬輛電動自行車,使荷蘭成為歐洲電動自行車銷量第二多的國家。
「在綠能騎行方面,荷蘭一直是領先的國家。在電動自行車方面也是如此。」 歐洲自行車行業聯合會的負責人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人們購買的一半自行車將是電動的。所有國家的電動自行車購買比例都在增長,只是增長的速度不同。荷蘭的電動自行車銷量與無踏板自行車銷量相比,在歐洲處於領先地位。」
* 【彭博社8月全球防疫韌性排名 荷蘭排名第二】彭博社26日公佈8月份的「全球防疫(新冠肺炎)韌性排名」,台灣總分進步,但排名比7月退步一名,排全球第41。防疫韌性最佳全球第一名仍是挪威,第二名的荷蘭總分達75.8,第三名的芬蘭分數達75。美國以69.5排第25。
* 【荷蘭石油公司殼牌將直接向消費者提供綠色能源】
荷蘭石油和天然氣巨頭殼牌不久將開始向荷蘭家庭消費者提供「二氧化碳補償氣」,並從荷蘭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場購買綠色電力。據荷媒報道,該公司已經獲得了監管機構ACM的許可。
目前還不清楚殼牌計劃供應多少綠色能源,但該部門負責人Barbara van Bergh告訴荷媒,殼牌希望成為「重要的」參與者。她說:「我們希望提供這一服務,因為我們希望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主導作用。」「我們認為,我們積極幫助人們使他們的能源消費更可持續很重要。」
Van Bergh表示,向荷蘭消費者提供綠色能源的決定與殼牌公司不斷增加的減排壓力不直接相關。她無法告知媒體,向家庭提供綠色電力和能源將有助於減少多少排放。
殼牌還在改革其收入模式。目前,該公司的收入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但預計這些化石燃料的市場在未來幾十年將會萎縮。在未來,殼牌希望更多地關注能源貿易,而不是開採能源。
* 【荷蘭國立博物館:荷蘭雕塑之父的作品在8月25日開始展出】
荷蘭國立博物館宣佈,今年3月購買的一尊木雕被認為是荷蘭雕塑之父的Claus Sluter的作品。
這尊57釐米高的黃楊木雕塑名為「Calvery」,描繪了耶穌與瑪麗和福音傳教士約翰(John The Evangelist)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場景。樹洞裏藏著一頭獅子和她的四隻幼崽,這是中世紀罕見的基督復活的象徵。
最初,這幅作品被簡單地認為是來自勃艮第荷蘭時期(1384 -1482)。博物館方面表示,通過對歷史和技術方面的研究,多位專家得出結論,這尊作品應該是哈勒姆出生的Claus Sluter的作品。
荷蘭國立博物館雕塑負責人Frits Scholten告訴荷媒,這尊雕塑與Claus Sluter其他三座主要作品的風格相似,以及主題的獨特組合,都指向了Claus Sluter本人。
該雕塑於8月25日開始在荷蘭國立博物館展出。
* 【國際研究證實,氣候變化與西歐多地的洪水存在聯繫】
今年夏天在荷蘭林堡、比利時和德國發生的極端降雨變得愈發常見。由荷蘭氣候科學家參與的一項國際研究指出,因氣候變化,這種暴雨期間的降水量也增加了3%到19%。
7月12日至15日,西歐部分地區在暴雨後遭受嚴重洪水襲擊。例如,在德國的阿爾河和埃爾夫特河附近,一天內的降雨量超過90毫米,遠遠超過以前的記錄。林堡也下了大量的雨。它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在比利時和德國至少220人死亡。
這些結論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調查結果一致——氣候變化正導致更極端的天氣。
幾個因素共同導致了七月的洪水:上述地區受之前陣雨的影響只能吸收較少後降臨的雨水;溫暖的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水蒸氣。所有這些都導致了一個地區的大量降水。
* 近期,英國投資管理公司Schroders公佈了「首屆歐洲可持續城市指數」(Sustainable European Cities Index),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位列榜首,倫敦和巴黎分別位列二、三名。
「首屆歐洲可持續城市指數」排名涵蓋了59個歐洲城市,覆蓋人口過百萬,涉及可再生能源消費目標、更清潔的公共交通、公共電動汽車充電站、一次性塑料、空氣質量、氣候規劃、碳中和目標和廢物政策等13項環境政策。
哥本哈根排名第四,作為聯合國氣候大會主辦城市之一,以發展的新能源技術和低能耗的交通系統,被稱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 【新的古畫修復工作抹去了荷蘭蔬菜女孩臉上的笑容】
這是一幅創作於五百年前的畫作,然而100年之後某位繪畫修復師看到畫面上的荷蘭蔬菜女孩認為她過於陰鬱應該微笑,於是在修復的時候為她加上了微笑。
經過技術分析和研究發現,這幅畫上有一層非常黃的清漆和污垢……上面也有很多重繪,比如添加了嘴角上翹的微笑,一條不和諧的骯髒天空,以使畫布成為方形來適合當時鄉間多用的方形框架。
在 19 世紀,對畫作的保護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人們才有了更多的自由來做這些事情。
不過好在現在事情已經解決,這位荷蘭賣菜女孩又一次變回了神秘。
* 【為什麼你不能錯過這家在荷蘭的紡織博物館?】
在荷蘭的這家紡織博物館Textiel Museum的特別之處,在於它不是單純的博物館而是一個工作博物館。
除了常設展覽外,紡織博物館還擺滿了你可以想象到的所有與紡織和設計相關的展品,過去他們還展示了從香奈兒等高級時裝到當代荷蘭設計的所有產品。
這裡收藏了15,000 多件 19 世紀以來的物品,而且還有11000 平方米的紡織實驗室Textiel Lab,遊客還可以在這裡觀看到設計師、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為新的產品在努力工作著,如果你想學習創新紡織技術的話,可以報名實驗室的課程。
* 多年來,阿姆斯特丹隨處可見裝飾有鮮花、蝴蝶等色彩鮮艷的自行車。
背後始於感人的故事,作者的妻子患有癲癇,經常難以記住事物的細節,比如在一堆自行車認不出自己的自行車;為了幫助她,他以鮮艷的花朵裝飾了妻子的自行車,幫助她能夠認出自己的自行車。不僅如此他還裝飾了一堆在大街上廢棄的自行車,最後形成了「滾雪球效應」,出現越來越多經過精心裝飾的自行車,形成了阿姆斯特丹美麗的風景。
f1 判決 在 賴叔閱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在刀鋒上 – “Senna”]
Medium: https://link.medium.com/hulJwTV2f6
//
2020 年 5 月,武漢肺炎喺歐洲嘅疫情有見頂回落嘅跡象。一級方程式 (F1) 賽會宣布,計劃七月開始喺歐洲恢復賽事,一眾車迷餓咗半年,終於見到隧道盡頭嘅光線。
喺冇睇賽車嘅時候, F1 車迷不至於完全冇選擇,鍾意睇 F1 車手打機鍊車嘅有 Virtual Grand Prix ,懷舊嘅有經典賽事重溫。想了解車手內心世界嘅, “Netflix” 有 “Drive to Survive” 。
而喺 5 月 1 日,紀錄片 “Senna” 可能係最適合嘅選擇。
- - -
正如後生嘅籃球迷可能要睇 “Last Dance” 先至知道 Michael Jordan 有幾勁,如果大家冇機會睇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嘅 F1 賽事, Ayrton Senna 點解被喻為一代車神,可能都係一個謎。
來自巴西一個富裕家庭嘅冼拿,曾經三度奪得 F1 總冠軍。企喺 2020 年回望,冼拿嘅成就絕非前無古人、後無可者: 1993 年,綽號嘅「教授」普魯斯 (Alain Prost) 喺暫別賽事一年後回歸,跳出最後探戈而成為四屆世界冠軍。 2004 年,德國車神舒麥加 (Michael Schmacher) 第七次登頂。 2019 年,英國車手咸美頓 (Lewis Hamilton) 第六次封王。
如果三屆世界冠軍並非咁罕有,咁點解冼拿嘅地位咁崇高呢?
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嘅體育世界,江山代有人才出。喺可以量化嘅成績以外,一啲難以量化嘅元素,就成為「傳奇」同「好手」嘅分野。英超「紅魔鬼」曼聯出名在青訓人才輩出,而且有「魔性」; NBA 嘅 “Black Memba” 高比拜仁刻苦修鍊、不屈不撓;網球界嘅瑞士球王費達拿,風格優雅,老而彌堅。
至於冼拿,我會形容佢係激情無限,將自己同戰車能力發揮至極限。
1980 年代嘅 Formula 1 賽車,冇今時今日咁多電子嘢 (例如防滑嘅 traction control ,就要到 90 年代先至應用喺 F1 ,及至 2008 年被禁) ,對車手駕駛技術要求極高。
1984 年,初出道嘅冼拿喺摩納哥站大放異彩,佢冒住滂沱大雨,將中游份子、戰力有限嘅 Toleman 車隊座駕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逢車過車,直迫領放嘅普魯斯。不過,「教授」揮手示意雨勢太大、要求中止賽事 (而賽會又同意) ,將冼拿首先分站冠軍推遲咗一年,咁大把。儘管如此,冼拿手車嘅快、勇、狠,已經足以令佢嶄露頭角。
其後,冼拿經過喺 Lotus (蓮花車隊) 嘅三個賽季,徘徊喺總排名第三、四,成績驟眼睇落好似唔夠亮麗,但其實主要原因係正式賽事表現唔夠穩定,論排位賽,佢喺 1985 同 1986 年分別七次及八次排頭位。當年一季先得 16 場賽事。
- - -
紀錄片對於冼拿自 1988 年起,加入麥拿倫 (McLaren) 車隊,同普魯斯一時瑜亮嘅競爭對手關係著墨較多。無他,冼拿 1988 年首度成為總冠軍,正面衝擊普魯斯嘅地位,一個冒起、一個守成,衝突實屬必然。
片中描繪普魯斯老謀深算、收放自如,同冼拿拼命三郎、不惜一切嘅作風南轅北轍。加上時任 F1 賽會主席、同普魯斯份屬同鄉嘅 Jean-Marie Balestre 有意無意作出對普魯斯有利、對冼拿不利嘅判決或干預,普魯斯無形中喺呢套 docu 入面扮演咗一個反派角色。
即使係年輕嘅車迷,透過 Instagram 都可能睇過 1989 年,冼拿同普魯斯鬥到最後一個分站,喺日本鈴鹿賽車場 (Suzuka) 各不相讓而攬炒嘅一幕。當時必須勝出嘅冼拿迫逼場邊工作人員幫佢推返郁架車,再花時間換埋頭翼而後上勝出,剛好夠分壓過普魯斯而成功衛冕。但係賽會主席 Balestre 向裁判施壓,迫佢哋搬龍門而判冼拿犯規兼取消資格及停賽。
喺政治同金錢遊戲背後,冼拿嘅反抗無疑更凸顯佢對純粹速度上較勁嘅熱愛。當然,喺鏡頭以外,冼拿對於勝利嘅執著,亦導致佢會向阻佢發達嘅車手出言不遜甚至揮拳相向。一個銀仔有兩邊,英雄總有陰暗面。
- - -
1994 年,冼拿離開效力六年嘅麥拿倫,轉投配置更頂尖嘅威廉士車隊 (Williams) 。此舉原意係追求事業更上一層樓,畢竟佢喺 1990 年及 1991 年摘冠,成為三屆世界冠軍之後,已經連續兩年陪跑,屈居於威廉士車隊嘅文素 (Nigel Mansell) 及普魯斯之後。
奈何 F1 賽會喺 94 年賽季禁止一啲電子技術,令威廉士嘅戰車表現冇咁穩定。即使冼拿技術超凡,喺場上嘅表現都難免受到拖累。隨住後起之秀舒麥加步步進迫,唔輸得嘅冼拿變得更加焦躁。
喺季初連續兩場賽事食白果之後,冼拿矢志喺聖馬力諾站嘅 Imola 賽道爭勝。不過,由練習到排位賽都事故頻生,其中喺 1994 年 4 月 30 日,新晉車手 Roland Ratzenberger 喺排位賽中失事身亡,更加令賽場一片愁雲慘霧。
新聞寫作有一句老說話: “If in doubt, leave it out.” 如果冇信心,就唔好上陣。但係冼拿對於勝利嘅渴求蓋過咗對於戰車嘅信心不足,佢排頭位出賽而賽至第七圈 – – 一隻高速左彎,冼拿座駕失控,以時速二百幾公里直撼石屎牆。
一代戰神,最終戰死沙場。係性格使然,亦可能係一種解脫。
- - -
冼拿曾經接受 F1 名宿 Jackie Stewart 訪問。
話說 1990 年佢 (又係) 喺日本站同普魯斯鬥到最後一站,同 89 年相似嘅係,賽會安排排頭位嘅冼拿喺不利嘅線道 (dirty line) 起跑。今次冼拿第一隻彎就踩到盡,同普魯斯再次攬炒,而唔同嘅係,今次冼拿夠分做總冠軍。
Jackie Stewart 質疑冼拿危險駕駛,對佢同其他車手都構成危險。冼拿嘅回應係:
“If there is a gap you have to go for it, and if you don’t then you are not a great driver.”
(賴叔中譯:「無孔不入,車神也。」)
1994 年 5 月 1 日,賽車界痛失冼拿,巴西全國視之為國殤。對於喺不足一年前失去 Beyond 主音黃家駒嘅香港人嚟講,冼拿行走江湖,喺刀鋒上搵食,同樣係自由奔放嘅圖騰。 26 年後藉 “Senna” 紀錄片緬懷傳奇人物之餘,亦不禁撫心自問,無懼千鈞一髮、勇往直前嘅初心,至今安在?
Credit: https://flic.kr/p/jY7gu
- - -
想睇更多賴叔時政見聞、金融掃盲及職場文章,請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huklai
#hk #hongkong #patreon #blogger
f1 判決 在 F1 - AutoRacing疾速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
Haas車隊的主贊助商Rich Energy昨天在官方推特帳號上發表結束與Haas車隊的贊助合約。
Rich Energy之前才傳出抄襲自行車品牌WHYTE的LOGO並且吃上官司,最終法院判決Rich Energy敗訴並不得再使用現行LOGO。
Rich Energy在推特上表示「由於Haas車隊的表現低迷,加上F1有著過多的『政治正確』因素,判斷會影響公司的營運,因此決定終止此合約。」。不過先前有估計光因更換LOGO而耗費的損失可能近千萬元,或許這才是主要原因也不一定。
Haas車隊目前未對此事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