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任何關於 COVID-19 的新知,都值得整理分享,也是國際學術界目前需要的。本研究相當跟上時代潮流,也選擇了合適的期刊刊登,是很棒的內容與載體匹配。
💬 貼文比例:私人醫院 > 公立醫院
💬 私人醫院使用更多影片貼文
💬 「讚」與分享:公立醫院 > 私人醫院
💬 北部與中部的醫學中心更愛使用影片
▌文章介紹
目前對抗 COVID-19 的戰鬥還在繼續,不過臺灣的好成績已經被世界看見。在臺灣的整體防疫措施中,社群媒體的運用,協助資訊的擴散與查核,是其中重要的角色之一,朱醫師團隊預計針對臺灣學術型醫學中心的 Facebook 使用,做分析與統計,並找出其中的特色。
研究共回溯了 2019/12 到 2020/4 共 13 家學術型醫學中心的 Facebook 專頁,並爬出所有 1816 篇貼文,分析其形態、內容。
結果發現,這段期間的 COVID-19 貼文比例的確持續在增加,而且與臺灣累積確診數呈正相關。私人醫院的 COVID-19 相關貼文,比公立醫院多。私人醫院也傾向於使用更多的影片貼文。不過,公立醫院普遍比私人醫院有更多的「讚」與分享。北部與中部的醫學中心更愛使用影片,相對於南部與東部。
這個調查研究,能讓我們理解臺灣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學術型醫學中心的 Facebook 經營狀況,也能提供給其他國家的醫院參考。
疫情期間,任何關於 COVID-19 的新知,都值得整理分享,也是國際學術界目前需要的。本研究相當跟上時代潮流,也選擇了合適的期刊刊登,是很棒的內容與載體匹配。
恭喜朱醫師!
▌期刊介紹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創刊於 1999 年,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5.034,在 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 領域排名為 Q1(5/102) 期刊,在 Medical Informatics 領域排名為 Q1(2/27) 期刊。
JMIR 是個基於加拿大的期刊集團,以第一本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打出名號之後,迅速的開枝散葉,發行許多以 JMIR 為首的期刊,例如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與 JMIR Serious Games 等,也幾乎都拿到 impact factor。後來,更跨到醫學資訊以外的領域,如 JMIR Cardio 與 JMIR Cancer 等。很類似 JAMA 系列期刊、BMC 系列期刊或 PLOS 系列期刊的操作方式。
JMIR 在醫學資訊方面的成功,有目共睹,但這樣的成績是否真的足夠帶出其他領域的期刊,並獲得 impact factor,則值得繼續追蹤。
🔔 明年要發論文,年初就該準備好自己
🚩 【新班公開】2021 / 1 / 30(六)
➠ 【立即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每月都有校友登上PubMed的工作坊
#快速拚出你人生的SCI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的推薦目錄: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新手該怎麼寫,讓 reviewer 給我機會?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2018_reviewer/
│ 在資源稀少的時代起步:務實建議與常見誤區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2018_suggestion/
講師介紹:吳青陽醫師(Ching-Yang Wu, MD)
「吳青陽醫師從別人眼中的小手術 port A 開始,逐步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Annals of Surgery,發表多項獨到研究與專利,並有肺癌手術系列研究。用 PubMed 的足跡,榮耀自己胸腔外科醫師的身份!」
◾ 一步一腳印,登上外科第一名期刊!
在網路上,常聽到一種論調,似乎做研究,沒有 10 分都不算什麼,不是作主流議題 (RCT / stem cell / cancer research) 都不值得一提。我(蔡依橙)時常懷疑,這些匿名發言的人們,真的有做過研究嗎?如果你真的經歷過辛苦,登過 10 分以上的期刊,如果你真的主持過重要的或大型的研究,怎麼會缺乏一個大師該有的謙卑,缺乏對初學者起步環境的理解呢?如果你真的對科學史有認識,又怎麼會用 impact factor 去評斷研究呢?
青陽的例子很值得年輕朋友學習。做為胸腔外科醫師,肺癌研究是所有人都注目的主戰場。但當年的他,很清楚自己年輕、資源少,肺癌的病人不多,既然主要的臨床工作還是 port A 放置,不如就把這些生活中所謂的「小事」做好,一邊鍛鍊自己的研究規劃與寫作能力。
一邊寫作,一邊從低分期刊開始學習投稿,到了第 16 篇時,以 port A 為何會壞掉的機轉分析做主題,登上了 Annals of Surgery,外科第一名的期刊。
◾ 從困境中突破
之後的青陽,知道自己的研究知識與執行已經較為成熟,於是開始挑戰肺癌領域的研究,這時的他,懂得多線進行、懂得從肺癌的照護困境中找到題材、懂得抓住國際研究的趨勢。迅速的讓發表量增加到超過 40 篇,而且依然謙虛,在已有大量著作的狀況下,來到新思惟的研究工作坊,「想看看大家在做什麼」,「更發覺一些之前自己沒注意的部分」。
真正靠自己雙手打拼起來的人,知道每一個成就背後都有其所克服的困難,專注在自己的成長,而非對他人的評論。青陽將在工作坊中,與各位分享,研究生涯起步時,有哪些務實可靠的方法與步驟。
│ 國際學者陣容,最適合初學者的入門課程。
│ 6/24(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立即報名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在 Cancer Research 最新影響指數- 實時趨勢預測& 期刊影響力排名 的相關結果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Prediction System is now online. You can start share your valuable insights with the community. Impact Factor Predition System ... ... <看更多>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在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IF 2021|2020 - Bioxbio 的相關結果
Cancer Research ; 2018, -, 8.378 ; 2017, -, 9.130 ; 2016, -, 9.122 ; 2015, -, 8.556 ... ... <看更多>
cancer research impact factor 在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Home 的相關結果
Announcing our new Impact Factor: 12.5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