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解封:用我們的深度報導和評論,理解台灣疫情,直面資訊恐慌】
5月中起,台灣本土疫情爆發。病毒自進入社區那刻起便未曾停歇,從「萬華茶室案」、「軟性封城」、「疫苗之亂」,再到近日的「適度鬆綁」,人們被瞬息萬變的疫情資訊轟炸,身、心理上都備感疲累。
端傳媒也不曾停下。我們緊跟著社會脈動,用數據、圖表盤點現況,化解你我對時局的不安與困惑;我們深入現場,看見前線的緊繃和互助網絡的運轉;我們訪問學者專家,以大尺度的政經思維找到疫下的可行之路。
現在,我們整理兩個月以來台灣疫情的不同切片,為你解答此時此刻,或者方便存起來慢慢思考👉
📌疫苗大解盲
#EUA #圖表【台灣疫苗何時來?怎麼來?】https://bit.ly/3fKYeRp
【疫情時代的「波羅的海之路」:立陶宛為何送台灣疫苗?】https://bit.ly/3w0freo
【劉紹華:當我們討論「誰先打疫苗」時,必須先正視結構性暴力】https://bit.ly/3pRZuFH
📌專家請回答
【江懷哲:大疫之年,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的世紀機遇與隱憂】 https://bit.ly/2RvTypm
【高琹雯:疫情警戒延續,外帶外送是一門長期生意】 https://bit.ly/3ijWpN2
#首長專訪
【專訪新竹市長林智堅:病毒進逼,市府守得住這座「晶片之城」嗎?】 https://bit.ly/35CfQcf
【專訪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台灣疫情升溫,糧食跟蔬果供應沒問題嗎?為什麼?】 https://bit.ly/3eRBXkI
📌疫情新挑戰
#現場深度調查
【台灣疫情爆發四十天:病毒攻城,為何醫護筋疲力竭、感染不斷?】https://bit.ly/3gMhDSE
【從252天零確診到單日333例本土確診,台灣防疫的三個挑戰】https://bit.ly/3ykaNuu
#政策評論
【魏玓:疫情惡化下的台灣,要「校正」的事情是什麼?】 https://bit.ly/2RWZIir
【紀駿輝:台灣新起疫情,防疫要轉守為攻】 https://bit.ly/3hAKE4s
【陳亮甫:疫情期間又見醫療暴力事件,健保卡註記能解決問題嗎?】 https://bit.ly/3zgeYYu
📌沒有人是局外人
#現場深度報導
【萬華十日記:疫情重災區,一場對抗病毒的游擊戰】 https://bit.ly/3vpV6zL
【一杯台灣的Sexy Tea:「茶室」裡究竟喝的是什麼茶?】 https://bit.ly/3bGP3yX
#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軟封城」一週間,台灣民眾是否真的比較「自律」?】https://bit.ly/2SjdlIz
【數據分析:台灣軟封城逾月,人們持續自律嗎?「在家工作」狀況如何?】https://bit.ly/3dowbpq
#觀察
【林韋地:台灣「難波萬」遭新疫情衝擊,未嘗不是好事】 https://bit.ly/3ypyMrW
【林穎資:傳統市場一定是防疫破口嗎?是否能成為疫中的理想購物空間?】https://bit.ly/3wHKXyw
#Podcast雲端聊聊
【端開麥:時光膠囊裏的台灣朋友們,你們還好嗎?https://bit.ly/3dCDsC1】
📌我們還做了 #疫情週報,以「圖表」方式的儀表板,呈現每週疫情趨勢:
【疫情週報:台灣疫情數據儀表板,「微解封」前夕的數據盤點】 https://bit.ly/3yJ9oN7
圖:2021年5月13日,台北市一家醫院,市民前往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攝: 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在媒體生存環境愈加惡劣的當下,我們更需要你 #付費支持我們,助力我們產出更多優質深度內容
#端Plus會員計劃:https://bit.ly/2UL1Tqt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The World TO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美國股市12月掀起一股 #IPO 熱潮,全美最大餐飲外送服務 #DoorDash 及訂房平台 #Airbnb 相繼上市,掛盤首日股價都飆高,DoorDash 和 Airbnb 為什麼在疫情中脫穎而出?還有美股這一波 IPO 熱潮又是怎麼回事? 《TODAY 看世界》每日精選國際話題,帶你秒懂世界大...
「bloomberg 看 盤」的推薦目錄: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The World TODA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軟體介紹: Bloomberg 財經新聞軟體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2023-03-17小菜的看盤日誌-台指期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bloomberg使用手冊的推薦,PTT、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 ... 的評價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bloomberg使用手冊的推薦,PTT、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 ... 的評價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紐約台灣青商會|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bloomberg 看 盤 在 2020 SWE 軟體工程實習申請與面試Facebook/Uber ... - Medium 的評價
bloomberg 看 盤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科技產業資訊室 (iKnow) - Lisa & May 發表於 2021年6月30日
科技大廠持續燒錢投資汽車領域,最後到底要如何從中獲得實質價值呢?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其他科技大廠在汽車領域投資多年,但似乎並不特別有利可圖。
由於,製造汽車需要工廠、設備和大量的工人來設計和組裝各式鋼鐵、塑膠和玻璃材料,而且這些硬體利潤極低。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資料,全球前十大汽車製造商在2020年的營業利潤率為5.2%,與科技產業領導者的34%相比,相距甚遠。
但對於蘋果和其他潛心研究自動駕駛技術或有意自行打造汽車的科技公司來說,投資汽車領域不僅僅是為了闖入新市場,而是為了捍衛有價值的地盤。然而,卻無法在汽車硬體突圍傳統汽車廠。
其實,科技公司切入自動駕駛車市場尚缺乏令人接受的商業模式
COVID-19疫情短暫抑制了消費者對新車的欲望,但需求已經回升。根據IBIS World的資料,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預計將回升9.7%,達到2.7兆美元。預計到2030年,自動駕駛市場將達到2兆美元,屆時,全球預計將有超過5800萬輛自駕汽車,廣大的市場不能輕易忽視。而科技大廠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晶片設計製造方面的經驗,使他們有能力顛覆汽車產業。
科技公司看上的,是比盈利更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吸引消費者真正需要的部分。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2016年美國人有長達307.8小時是在汽車駕駛座上,相當於每週6小時。這是一個人生活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是花在手機應用程式或是社交媒體上。如果公司能夠有效的利用這些駕駛時段,將有很高的機會吸引到使用者。
全球正在轉向對環境更有利的智慧汽車,很多研究顯示,內燃機(ICE)汽車已經來到盡頭了。BloombergNEF 2021年6月發佈的年度《電動車展望報告Electric Vehicle Outlook》認為,假設沒有推出新的政策措施,全球所有道路運輸的石油需求將在短短六年內達到峰值。到2025年,電動車預計將達到全球乘用車銷量的16%,2030年成長到33%,2040年達到68%。最終,自動駕駛車輛將完全重塑汽車和貨運市場。
在這樣的預期下,科技公司持續加強對自駕車產業的投資,並不令人意外。從他們的商業角度來看,如果你不做,就可能被其他公司搶去做,最後你目前的影響力會逐漸消失、甚至被踢出市場。
蘋果在蘋果汽車(Apple Car)計畫方面,而此前它的重點是擁有數百名工程師,打造一個自動駕駛系統。這引發了人們對蘋果可能與哪些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合作的強烈猜測。從過去幾十年裡,蘋果一直主導著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硬體市場,但它在人工智慧、語音和智慧音箱方面一直落後谷歌和亞馬遜。
然而,蘋果可以從推出突破性的新產品中受益。雖然它在2015年發佈的智慧手錶以及蘋果電視(Apple TV)、蘋果遊戲平台(Apple Arcade)和蘋果音樂(Apple Music)等服務方面也取得了亮眼的銷售成績,但沒有什麼能接近iPhone的成功,它重新定義了整個產業,成為蘋果最賺錢的產品。期待,未來Apple Car出現來顛覆未來汽車市場。
Waymo方面,累計投資高達40億美元。Waymo成立於2009年,前身是谷歌(Google)的自動駕駛車計畫,在2017年成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一家獨立公司,2018年在鳳凰城推出了自動駕駛的計程車服務,2020年開始在新墨西哥州和德州測試自動駕駛卡車。
谷歌高層們長期以來一直把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投資,看作是風險投資公司和財力較弱的公司不會或不願意承擔的風險。Waymo也在探討無人駕駛技術在計程車服務和長途物流的潛在商業模式。
微軟(Microsoft)方面也投資了多項自動駕駛計畫,並與福斯汽車(Volkswagen)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軟體。
亞馬遜(Amazon)方面也投資了正在建造電動卡車的Rivian,並在2020年收購了無人駕駛新創公司Zoox,亞馬遜可能希望將自動駕駛服務作為電子商務物流計畫的一部分。
Facebook方面,積極將服務生態系融入未來汽車之民眾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控制和支配民眾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在中國方面,華為和百度等公司光是在2021年就承諾向電動和自動駕駛汽車企業投入近190億美元。
我國台灣鴻海組建MIH電動車供應鏈開放平台,推出MIH電動車軟硬體和關鍵零組件平台生態系,採取開放共享,希望成為電動車界的安卓系統。鴻海MIH電動車平台夥伴已經達到1,065家,其中有三成是全球廠商,接近200家新夥伴背景與網際網路(Internet)有關。合作夥伴中,傳統車輛產業占67%、資通訊產業占13%、網路軟體產業10%、其他類10%。MIH聯盟規劃,將自2021年7月從鴻海集團獨立出來,朝B2B走平台,車廠變成平台的客戶。
汽車製造業者之衝擊應對
科技公司帶來的衝擊,使汽車製造業者枕戈待旦,且須投注一倍精力兼顧傳統汽車業務及未來汽車創新。福特汽車(Ford Motor)、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豐田汽車(Toyota Motor)等產業巨頭都已經加強了對自動駕駛的投資。豐田汽車正在日本富士山腳下打造一座結合自動駕駛的智慧城市,而韓國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也投入74億美元在美國生產電動車並開發無人駕駛的飛行計程車。
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之機會及挑戰
汽車製造商捍衛自己的地盤是可以理解的,但科技公司進入自動駕駛領域自認為是一種「自然延伸」,他們自認為自己有能力為汽車產業帶來革新。事實上,並非如此,未來汽車的系統軟體是科技公司的強項,而在硬體上並不是。
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的現有業務使他們具備人工智慧、處理大量資料和設計複雜系統的經驗。從本質上講,他們已經對設計和製造無人駕駛汽車所需的核心技術進行了前期投資。
其中,最有可能透過自動駕駛技術改善產業的科技公司也許是亞馬遜。亞馬遜將從使用自動駕駛車運送包裹的較低成本中獲得巨大的利益。
亞馬遜還習慣將自己的工具轉化為可以出售給更多客戶的業務,像是他的雲端運算服務AWS。AWS最初是支援亞馬遜網路銷售服務的工具,之後則演變成Netflix、美國政府和其他公司使用的運算和資料存儲平台,如今AWS價值高達454億美元。
即使對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來說,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先行者可能會有很大的優勢,每一家公司都想成為市場上的掠奪者,而不是獵物。
附圖:圖、科技公司轉戰自動駕駛汽車市場 尚缺乏令人驚豔的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7973&fbclid=IwAR33HNqQbrSVDUkv5LskfoI5m6VdAo-M0em56V0UBX9ciwvXSEgsutjY0oI
bloomberg 看 盤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字遣詞的敏感度
快來看Presentality的最新英語寫作分析~
特別敏感的時刻,我們的用字遣詞也要特別小心。今天的「閱讀筆記」,我們來看前一陣子轟動矽谷的事件:知名軟體公司老闆在部落格的一篇 po 文,讓三分之一員工離職。他到底寫了什麼?
📌 總結幾個重點:
1. 在敏感時刻,用字跟語氣,甚至可能比內容還要重要。
2. 用簡短無修飾的句子,會顯得比較強硬,較長而且有修飾的句子,反而比較溫和。
3. 主詞非常,非常重要。你用的是 I, us vs them,還是 "we" and "our"?
如果以後你在情緒高漲的時刻寫文,也不妨寄給英文好而且中立的朋友,請他們評估文字所帶著的情緒,會很有幫助。
★★★★★★★★★★★★
📌 前一陣子,Basecamp 事件震驚美國科技/新創圈。
Basecamp 是一家團隊協作軟體公司,創辦人 Jason Fried 跟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一直都很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及理念說話。他們寫的 Rework 一書影響了非常多的人,我在台灣認識的好幾位創業家都曾經跟我分享這本書。
但他們四月底在部落格上公告 Basecamp 一系列政策改變之後,引來非常大的反彈。
我第一時間就有去他們的部落格看他們寫的文章,覺得文筆非常好,而且是用說道理的語氣,很 reasonable。但發布不久,公司超過30%的員工,決定離職,其中包括好幾位高階主管!
What happened? 那篇文章,很顯然觸發了一個危機。我回去再把文章看了一次,發現天啊... 那篇文章的語氣,根本沒有我第一次看感覺的溫和。
Changes at Basecamp: https://bit.ly/2SNN6Kr
很多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
📌 主要的改變 = 工作時別討論政治或社會議題
讓大家最氣憤的政策改變,其實就只有一個:
No more societal and political discussions on our company Basecamp account.
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美國社會立場分歧這麼深,從左右派政治議題,到種族歧視問題,Basecamp 領導人大膽決定,禁止員工在公司內部的線上溝通頻道,討論社會及政治議題。
要去弄社會政治議題,可以,但請別在公司內。
★★★★★★★★★★★★
📌 開頭還算溫和:說服大家把公司當產品看待
一開頭,Fried 就寫:
At Basecamp, we treat our company as a product. It's not a rigid thing that exists, it's a flexible, malleable idea that evolves. We aren't stuck with what we have, we can create what we want. Just as we improve products through iteration, we iterate on our company too.
Hmmm,為什麼要這樣開頭?為什麼要把「公司」跟「產品」劃上等號?
我們可以想像,Fried 肯定為了這篇文煩惱了一陣子。很多想法不斷的在他腦中盤旋,不同的開場,不同的句子...
但這個開頭,是一個很不錯的 framing:因為 Basecamp 的員工肯定很多 product fanatics - 就是最在乎產品好不好的 "builders"。Product lovers 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了解產品是會不斷改變的東西。如果說公司也是,就可以理解,公司也會改變。
然後,他非常小心的挑選最正面的說法。每一字每一句都是 product lovers 會認同的:
•flexible
•malleable
•evolve
•we can create what we want
•improve products
•iterate
用了一連串正面的同義字,就是要塑造 change = positive 的氣氛。
★★★★★★★★★★★★
📌 連大改變,都用「改版」來形容
下一步,就是用一個大家理解的方式,來描述「非常大的改變」:
Recently, we've made some internal company changes, which, taken in total, collectively feel like a full version change. It deserves an announcement.
什麼是大的改變?就有點像「改版」的意思。而且注意到,他不是寫 "We're making a full version change" 喔,而是說:"changes... taken in total, collectively feel like a full version change."
也就是說,在中間加了很多緩衝的字眼,淡化 "full version change"。
就像你如果要跟一個人說他是混蛋,哪一種說法比較直接:
The way you act sometimes, when people don't know you yet, can feel like you're a bit of an asshole. 或是 You're an asshole.
講完這個,他就要給大家打預防針了。
而且又是從「產品」開始:
In the product world, not all changes are enjoyed by all customers. Some changes are immediately appreciated. Some changes take time to steep, settle in, and get acquainted with. And to some, some changes never feel quite right — they may even be deal breakers.
哇噻,好幾劑預防針啊!
而且他用了三個意思差不多的字,鼓勵大家「耐心的習慣新的改變」:Some changes take time to steep, settle in, and get acquainted with。
Again 他的用字很細心。"Get acquainted with" 就好像跟我們說,
改變其實是我們的朋友,只要我們願意好好認識它。
但他們其實知道,有些改變是一些人完全,完全無法接受的。
所以才有最後一句:"They may even be deal breakers"。
They totally knew what was coming...
★★★★★★★★★★★★
📌 溫和就到這裡... 語氣開始轉變
接下來,他選擇美國人非常愛用的寫法,就是引用一位大家尊敬的人的話,來幫自己助陣:
As Huxley offers in The Doors of Perception, "We live together, we act on, and react to, one another; but always and in all circumstances we are by ourselves. The martyrs go hand in hand into the arena; they are crucified alone. Embraced, the lovers desperately try to fuse their insulated ecstasies into a single self-transcendence; in vain. By its very nature every embodied spirit is doomed to suffer and enjoy in solitude."
這裡藏了點玄機。
如果他的目的是說服大家接受這些改變,那為什麼要引用這一段!?
讀起來,這段話反應了他的心情:在做困難決定時的「孤獨」。如果是這樣,那這段話的用途就是「療癒」而不是「說服」。
因為如果目的是說服,為何不引用某個你的員工/讀者都非常敬佩的人的故事,這個人做了一個不受歡迎,但大部分讀者都會認同是正確的決定?
個人猜測:他上面好話已經寫完了。真正的意涵是:We're going forward, alone if necessary。
而且,他們還把自己的決定,frame 成 navigating somewhere,同時把另一邊寫成 circling nowhere
We all want different somethings. Some slightly different, some substantially. Companies, however, must settle the collective difference, pick a point, and navigate towards somewhere, lest they get stuck circling nowhere.
★★★★★★★★★★★★
📌 語氣變的很硬:No More
然後他就開始寫改革本身。
如果把所有改變的第一句話看過去,會發現全部都是 "No more..." 開頭。這個硬到不行了。
完整文章: https://bit.ly/3wT6x3z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4wWkO5
★★★★★★★★★★★★
Presentality每天都在追蹤與分析跟英文溝通/寫作有關的文章,如果想要透過我們這些「閱讀筆記」一起學習,可在 FB 追蹤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1.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2.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3.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4.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5.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
6.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https://bit.ly/3yA3gYe
7. 看 Bloomberg學資深記者如何寫文章
https://bit.ly/3i3am1P
bloomberg 看 盤 在 The World TODA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美國股市12月掀起一股 #IPO 熱潮,全美最大餐飲外送服務 #DoorDash 及訂房平台 #Airbnb 相繼上市,掛盤首日股價都飆高,DoorDash 和 Airbnb 為什麼在疫情中脫穎而出?還有美股這一波 IPO 熱潮又是怎麼回事?
《TODAY 看世界》每日精選國際話題,帶你秒懂世界大事!
↳ 看所有報導 https://lin.ee/7MAbPS0
馬上訂閱 LINE TODAY 官方帳號,全球脈動隨時掌握!
↳ 訂閱起來 https://lin.ee/19eXmd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gG1n4gCMiA/hqdefault.jpg)
bloomberg 看 盤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文內容﹕甚麼是沽空比率 / 沽空比率判斷市場方向?
—甚麼是沽空比率
在股票市場中,大多投資者主要的部署都是在低位購入資產,再於高位沽出而獲利。可是,市場有人看漲,自然亦有人看淡。如果在技術上發現趨勢轉淡的跡象,普遍的投資者會選擇沽出資產,避開跌幅。但其實亦可以作出左沽空的行動,從跌市中賺取利潤。詳細沽空的程序可回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BSX8E-9G14 。
沽空比率就是每個交易日投資者沽空的金額佔當日總成交額的百分比,這個數據可以每天在各財經網站中找到,不過大多只有提供約30天的數字,更多的歷史數據當然可以從Bloomberg機發掘出來(笑)。
—沽空比率判斷市場方向?
由於市場上參與沽空的人士並不多,往往被解讀為大戶的行動,因為進行這類較高成本的操作是為大戶的手影,掌控市場未來的走勢。故市場中,不少人以這個沽空比率留意手握雄厚資本的大戶。到底這個概念是否正確? 我們嘗試以相關系數找出真相。
香港恆生指數 VS 沽空比率
2年: -0.197
5年: -0.186
10年: -0.316
以常理推斷,沽空比率愈高,代表沽壓愈大,價格下行機會愈大。所以沽空比率跟資產應有相反的走勢,相關系數理應為負數關係。從上方的數字顯示,過去10年的反向性最為明顯,但仍然未達中度相關性的0.4門檻,而近年的相關性亦有下降趨勢。試試從圖表中找證據,發現香港的沽空比率於近10年間有上升的現象,由10%水平輕微推升至近14%。這個可能反映香港市場正不斷地進步,由只作買入操作走向更多參與沽空的行動。在更多市場參與者下,沽空比率失卻了追蹤大戶手影的指標性。
既然香港有沽空比率可作參考,那麼美國又如何呢?
美股方面則可以參考一個名為放空與流通量比率 (Short Interest vs Float Ratio) ,概念跟本港的沽空比率十分相近。這個比率是市場上的放空量佔過去30個交易日平均成交量中的百分比,其用意是了解市場在沽空行為的動向。
美國標普500指數 VS 放空與流通量比率
2年: -0.211
5年: -0.249
10年: 0.145
跟標普500指數相比,沽空的情況依然顯示對大市的反向性,但只有-0.2的相關系數未能反映出較強的影響力。這個或因美國股市規模龐大,參與沽空的專業投資者在市場佔比不足,令沽空比率在美股方面的參考性較低。特別的是10年的數據中竟出現正數的相關性,筆者回看圖表發現在2008-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沽空比率並沒有明顯的增加,相反在市況極淡及金融機構自身難保的時候,沽空的成本大大提高,令該段時間的相關性轉為正數,拉高了整體的數字。
—總結
雖然沽空背後的原理較為複雜,但主要的理念為看淡資產,視為賣盤的一方。當沽壓增加時,價格亦隨之下行。從以上的測試可見,沽空比率對大市有一定的指標性,唯較難從而觀察到大戶的手影,得出大市的方向。歸根究柢,沽空行動如能影響價格的升跌,在技術分析上必然出現明顯的訊號,沽空比率需要透過圖表中證實方才有效。
撰文﹕施宏毅
======================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新我要做富翁 試堂分享會 (香港站)▶ https://money-tab.info/mts-trial?yt=1
贏在美股試堂分享會(Online)▶ https://money-tab.info/ussjac?yt=1
Jasper 期滙商品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comjasp?yt=1
Eric Sir期指策略分享講座+試堂▶ https://money-tab.info/futeric?yt=1
King Sir 樓市講座▶ https://money-tab.info/proking?yt=1
齒輪理論 入門班/初班▶ https://edu.money-tab.com/m0m1-reg-c?m0m1=yt
其他活動▶ https://money-tab.info/activity?yt=1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
iOS▶ https://bit.ly/moneytabapp_i
Android▶ https://bit.ly/moneytabapp_a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我要做富翁?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wFl0_1uO4k/hqdefault.jpg)
bloomberg 看 盤 在 2023-03-17小菜的看盤日誌-台指期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數據說明1【 懶人電玩、娜娜聯合製作】https://youtu.be/ox1Td8FMlxw☞教學斗內&設備贊助連結:(娜娜推薦 ... ... <看更多>
bloomberg 看 盤 在 紐約台灣青商會|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與大家分享Bloomberg的文章。我們的會長Peter Lin有在 ... 他們不在傳統的華爾街上班,但做的是金融相關業務,與華爾街人士不同之處在於:他們不用看盤或交易,工作主. ... <看更多>
bloomberg 看 盤 在 軟體介紹: Bloomberg 財經新聞軟體 - Mobile0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謝謝大叔分享請教一下,如果要看美股道瓊期指的盤後電子盤與人工盤,要在哪裡設定,代號為何? 謝謝. 0. 引言; 留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