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談起
最近台灣有一齣很火紅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精神疾病病患造成的社會問題為主題,討論當精神病患隨機殺人後,受害人家屬、被害人家屬、媒體、社會大眾、以及司法人士等等的互動,深入人性的善與惡,感動了很多觀眾,也引起許多法律及社會如何處理及幫助精神病患的話題。
劇中強調精神病患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不過,也特意凸顯出服用精神科藥物的嚴重副作用,譬如智力及行為能力大幅下降、身體協調變差等等。這齣電視劇把這樣的治療方法定位為「無法避免的壞處(necessary evil)」,因為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來幫助那些精神病患。換句話說,為了讓那些精神病患繼續生活下去,不去暴力傷害別人,唯一的辦法是用精神科藥物把他們的大腦給「廢了」,就好比用化學藥物為強暴犯「去勢」一樣的思維。
真的沒有其它辦法了嗎?兩年前,我應公民人權協會(CCHR)、國際同濟會、國際獅子會的邀請,到台中參加公益講座「除了吃藥,我還能做什麼? — 探討精神障礙多重原因,藥物並非唯一選擇」,專題演講的題目為「給不想再吃精神科藥物的你 — 從中醫的成功個案臨床經驗談起」。在活動之前與之後的好幾個月,我和許多精神科臨床醫師交流討論,不少精神科醫師也深刻認知,這樣長期藥物治療並不是辦法,有些精神科醫師也開始拒絕使用化學藥物,嘗試使用另類療法,譬如音樂療法等等。
其實,中醫是可以大幅幫助精神病患的,我幫助過不少精神病患,從憂鬱症(Depression)、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自殺傾向(Suicidal)、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強迫症(OCD)、自閉症(Autism)、迫害妄想症(Paranoia),到有幻覺幻聽、無故打人罵人等等的精神問題。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皆和我們有意識及無意識的心智活動有直接關聯,肝心脾肺腎、各主魂神意魄志,生理和心理互相影響,心理不同的問題會導致不同器官的生理問題,而不同器官的生理問題也會導致不同的心理問題,惡性循環下,導致身體及精神有嚴重的不正常表現。對於這樣生理心理互相的影響,中醫從生理下手,器官的問題轉好一些,對生理的負面影響會減少一些,生理問題輕微一些,器官問題也就再好一些。如此,利用中醫治療,打破生理與心理的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精神問題逐漸減輕,乃至完全康復。
這聽起來好像有些玄,其實,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觀察注意到了這個關聯性。人體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不亞於腦內的神經功能,已經被現代醫學認為是「第二大腦」。大腸內的毒蛋白及其它有毒物質,被認為極有可能是老年癡呆症、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地器官移植的病人,肝心脾肺腎或其它器官的移植,已經有數十萬個病例在器官移植後,發現個性、人格、興趣、技能、生活習慣等等不同心智活動的明顯改變,讓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變得與捐贈器官的人更加相似。「細胞層次記憶(cell level memory)」也慢慢被主流接受,認為每個細胞都會帶有某些記憶,對人體的整體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精神病患,目前精神科主流走上兩條路。一是使用更多、更強的化學藥物,這部分不需要再多討論,絕大多數的精神科醫師認為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二是重新使用以前流行過的電擊方法,換個方式,新的電擊方法變得比較「高科技」,可以把微小的儀器植入腦殼裡面,當儀器偵測到腦內「異常放電」現象,就依據事先設定的「程序」,放電電擊大腦特定部位,以「修正」、「掩蓋」精神科醫師認為的「異常放電」。這樣的方法,挺「科技」的,但是一點都不「科學」,和用化學藥物把精神病患「廢了」異途同歸,外來強加的放電,遲早有一天會把大腦搞得更換亂,產生更多、更大的問題。
既然台灣公視製作組要探討精神病患的長期治療及衍生的社會問題,很有心的製作電視劇來引起各方專家及社會大眾的討論,那麼,是不是應該多花些時間及心力去深入了解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效果,以及那些因為中醫治療而康復、得以重回正常生活的病人故事呢?
(http://andylee.pro/wp/?p=5520)
bipolar cell 在 眼科陳慶隆醫師-視網膜的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工視網膜 - Part 1 解剖生理及機轉簡介
恭喜林口長庚眼科部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全國首例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恭喜黃奕修主任的傲人成就!
關於這個新科技人工視網膜(Retinalprothesis),就是俗稱人工電子眼。3-4年前,我還在美國進修的時候,非常幸運地,我所在的視網膜手術團隊(Professor Stanley Chang in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ew York)被認證為人工視網膜手術的執行醫院,也有完成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分享。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個有趣的人工視網膜科技!
其實這個生物醫學植入科技(Biomedical implanttechnology) 其實已經臨床試驗很多年了,因為今年年初 Feb 2013,Argus II retinal implant 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Marketapproval),這個科技又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不過大部份的媒體還是如過往一般,不斷強調這是台灣之光,發明人是台灣人(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人),而忽略了此項技術的原理,機轉,最重要的是哪些人或哪些疾病可以適用。
中樞神經(CNS)無法再生,這句雖然不是牢不可破的,但是以目前的科技,確實非常困難。所以,我們無法再生一些神經細胞來用,只能用原來還能用的。
視覺的產生是影像光線透過若干眼器(淚膜,眼角膜,前後房水,水晶體,及玻璃體)屈光折射,隨後聚像在視網膜上而造成視網膜外層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去極化,接著將神經衝動傳送給許多內層傳遞與調節細胞 (Bipolar, Horizontal,Amacrine cells),最後經由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s)發出軸突(Axon)匯聚成視神經而傳遞視覺衝動到大腦視覺皮質,產生影像。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我們就看不到了。(註:視網膜結構上可分成十層,就神經功能而言,可以大致分為外層和內層。)
我們今天要談的人工視網膜,就是扮演視覺產生中,內層傳遞與調節細胞之前的所有功能。影像會藉由先進的攝影科技,將訊號轉換後經植入微電極陣列(implanted electrode array),直接刺激內層傳遞與調節神經細胞來產生視覺訊號。簡單的說,人工視網膜取代了外層感光細胞的功能,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桿狀細胞與錐狀細胞(Rod and Cone cells)。
所以說,只有外層感光細胞嚴重受損的患者才能使用此項科技。最常見的疾病是視網膜色素性病變(Retinitis pigmentosa )及老化性黃斑部退化性病變 (Age-related macular degerenation)。並不是任何視網膜疾病都適合使用。
根據美國FDA的適應症規定,人工視網膜,俗稱人工電子眼,目前只適用於視網膜色素性病變及老化性黃斑部退化性病變,而且雙眼視力都需退化到低於僅餘光覺或是無光覺,才能接受手術。所以尚有視力的黃斑病變或是視網膜剝離術後都不能接受手術。
有關外層感光細胞病變的診斷,必須要做進一步的電生理檢查(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像是 ERG(electroretinogram) 再合併視野檢查(Visual field testing)才能診斷出外層感光細胞病變。
待續!
bipolar cell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TU MIC講座:視網膜內特殊感光視神經調控光適應】
Neuronal connection of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how light influenc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時間:2/17 (五) 12:3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生物科技館 R101
講師:陳示國教授
歡迎踴躍參加!
摘要: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 in the retina receive input from classical photoreceptor rod and cone through bipolar cells and many lateral processing from amacrine cell. For image forming function, classic photoreceptor rods and cones are primary photon detector located at the outer retina. However, 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 small population of melanopsin-expressing 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pRGCs) located at the inner retina is essential for many non-image forming visual functions. There are many subtypes of ipRGCs which provide environmental luminance signal for circadian photoentrainmnet, pupillary light reflex. Furthermore, ipRGCs could also influence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upstream order of retinal neuron such as dopaminergic amacrine cell and even the retinal development through intra-retinal axon collaterals. Therefore, ipRGC could conveying luminance signal from the inner retina to outer retina to control light adapt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to the hypothalamus for other non-image forming function such as circadian clock modulation. We also construct the innervation pattern of ipRGC to the SCN, the brain nucleus controls circadian clock. Unlike regular sensory neurons which usually innervate opposite side of the brain, a single ipRGC can project bi-lateral innervation to both left and right side of the brain. This innervation pattern could provide information input to SCN for potential better synchronization of the biological clock. Together, our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typical photoreceptor in the retina can modulate many of our physiological function from vision to clock.
bipolar cell 在 Anatomy | Vision (Part 1) | Retina, Photoreceptors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natomy | Vision (Part 1) | Retina, Photoreceptors, Bipolar Cells, & Ganglion Cells.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