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8
在介紹了以一把木吉他伴奏為基底、倆位極為優美的人聲所組合呈現的『Scarborough Fair』之後,我們對於人聲主旋律的『二聲部』交叉流動的方式應該還留有一些個清楚的印象;今天,想反過來介紹『單一人聲主旋律、二聲部吉他伴奏』的典範,來做為一種音樂上有趣的對比與學習。
當然,在古典音樂的範疇裡,『二聲部』的音樂寫作並不是一件特別的手法;以巴哈(J. S. Bach)來說,在一把魯特琴上寫一個『兩個主旋律線條交錯』的樂曲來演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rnRL5i7CZ0 ),或是寫雙小提琴協奏曲來表現主題的相互呼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TVfMb2uME ),似乎都只是這位音樂巨匠的一種日常心智活動(或根本也許只是一種心智遊戲?)。但今天想介紹的,是指『用兩把吉他共同來伴奏一個音樂主旋律』的音樂表現手法。
這其中的難處是:兩把吉他都具備可以同時處理旋律、和絃、節奏的能力與條件,要如何分配兩把各去處理什麼聲部,才能讓任何一把吉他都有它的獨立性、而聲部豐富飽滿,但又不致於干擾了另外一把吉他的線條與發展。對我來說,在流行音樂聽眾的耳力能夠辨識與欣賞的範圍內(意思是音樂的內容不會孤芳自賞而有可聽性),能將兩把吉他伴奏處理得天衣無縫又具備彈奏樂趣的,恐怕只有Jim Croce這位『貧民』音樂家了!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曲目1-8 Jim Croce - Time in a Bottl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1rMeYnOmM
雖然我很鼓勵與強調用耳朵聽力抓歌的必要性,但到了這樣一首編曲細膩的曲目,我覺得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兩把吉他分別扮演的角色,可能比較容易理解這種『彈奏的樂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iLcMmpqRU
值得注意的是:
1. 我們一定會注意到這種『根音下行』的伴奏處理模式是如何地被廣泛應用!從第一篇介紹的『Blackbird』開始,這其中有許多曲目都不厭其煩地重複使用這樣的手法;甚至,在華語流行音樂中,不論是大、小調的根音順階下行,或是半音下行,幾乎已經成為一種通用的『公式』。但我們很少會直覺地去思考:『這樣的方式,與[主旋律]到底有什麼關係』。
很多時候,當我們在彈奏上遇到瓶頸,轉而向其他更有能力、經驗的老師請教突破的方式時,通常很容易得到一個共通的答案:『去學習一下樂理』。
『但我覺得樂理好像很難啊!』;『樂理?可是很多很棒的樂團、樂手都說他們不懂樂理啊!』;『Mmm…我覺得我看不懂……』。我們心裡的小聲音一直這樣說著~
我理解。所以我們只是先學習著一些很棒的曲目,每次都一點點地增加一些彈奏的難度,讓你循序漸進地先把『吉他彈奏』這件事,做到『物理性操作』的熟練;而其實在過程中,不斷地將這些音樂處理的重要資訊,洗腦式地建立起你的聽覺慣性(或者說一種『格式化』?),然後現在才請你思考::『這樣的方式,與[主旋律]到底有什麼關係』。
這樣的旋律間彼此互動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對位』的關係,而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熟悉以及應用了一些你以為你不會去接觸的樂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B9%E4%BD%8D%E6%B3%95
2. 如果你開始意識到:『原來主旋律這個線條,是其他伴奏旋律線條的中心參考』,那麼,對於和絃與和絃之間的連接,你應該也就可以理解這中間存在著『伴奏旋律線條』進行的意味。
3. 如果你開始意會到:『那麼…和絃被定義的方式……是不是與[很多條旋律線同時進行]會有一定的關係?』我~~~我就要感動得掉眼淚了!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當別人在圖書館奮力準備著隔年的大考時,我對著這本『基礎樂理』苦思不得其解,心裡想著:『這到底是在講什麼啊!』,對於學業的荒廢以及心中嚮往的音樂又不得其門而入的挫折感,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完全是在浪費生命與時間。
我完全不記得究竟是什麼契機,我忽然意識到:『音樂的進行等同於時間的流動』,也就是說,樂理書上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用『橫向移動』的動態方式來看待,你就會看到很多的旋律線彼此用著一種對話的方式在呈現著;而對比地看,在任一時間點,你將這些橫向移動的旋律線,用『縱向』的刀法切一塊下來,你拿在手上的,就是一個一個的『和絃』。
4. 再回頭看看這首『Time in a Bottle』,那些個『看』起來很奇怪的和絃按法,你就會理解它們其實是在做兩件事:
a. 各自的單一把吉他上,低音部有一個線條,高音部有一到二個線條,為了同時處理到這些聲部,所以必須採用非『盒框式』的處理。
b. 兩把吉他之間又互有和聲補強的關係,所以在處理彼此的和聲關係上,會更考慮旋律把位的變換。
5. 在雙吉他伴奏的編寫上,『把位』,會是多麼重要的切入點啊!
以上。
在這個系列的文字裡,我一直很強調吉他彈奏上『肌肉物理的橫向移動』,以及『突破盒框式和絃思考』,原因其實是:終究這些『伴奏』的功能,是以『其他的旋律線』來包覆、豐富主旋律的整體聲響,如果我們希望能在未來的音樂探索的道路上,學會自我教育的方式,我認為,去思考旋律之間彼此的依存關係所發展出來的音樂面向,應該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說到Jim Croce這位早逝的民謠巨擘,我覺得他比其他有著輝煌戰績的藝術家們,更像是一個一直還活著的真實人物;他的發展並不是那麼順利,他所有一切的努力,也讓我覺得更像一個會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
因此,很想多表述一下他的生平: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_Croce
http://www.twwiki.com/wiki/Jim%20croce
在他不是太多的作品中,類似『Time in a Bottle』這樣的雙吉他伴奏還有好幾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1nMpmC0n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E-sBJQix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VBzLGAIbU
但因為想在這一篇文字中導入我對於旋律與和絃之間關係的認知,所以特定來聊『Time in a Bottle』;而這首曲子,在近年的好萊塢英雄電影『X戰警-未來昔日』中,導演特地選做其中一位變種人『快銀』的主題曲,我覺得整個畫面處理的巧思以及高科技的後製,用這首來自1973年的作品來詮釋,更有著對於『時光』的一種寬廣的延伸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jNc-HDwVA
而這一篇文字,也做為我自己對於高中時光那些掙扎的過程,以及對於『時間』體悟的一點點緬懷。
希望這也能幫到你,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Time』這個抽象的意念。
祝音樂探索之旅繼續順利愉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20的網紅ひつじ,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バッハの「G線上のアリア」です。(Air on the G String:Johann Sebastian Bach) 波瑠さん、中川大志さん、松下由樹さん、桜井ユキさん、鈴木伸之さん、滝沢カレンさん、小西はるさん、おぎやはぎの小木博明さん、夏樹陽子さんが出演している、いくえみ綾さんの漫画が原作のド...
bach wiki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22#~本日冷知識~
你知道嗎?【巴哈密碼】
《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Dan Brown)出的新書《地獄(Inferno)》正在市面上被賣得如火如荼。又一次,主角羅柏蘭登透過對建築、繪畫、雕刻和文學等藝術的認知解除了危機,更把讀者帶入了符號與密碼那迷人的世界中。
放心,今天的每日一冷不是書評。
就算不聽古典音樂,一定也聽過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大名。他就是那個白色捲毛、經常和貝多芬一起被作成石膏擺飾被放在鋼琴上的傢伙。他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由於他音樂上輝煌的成就以及創作數量讓至今許多甫學音樂的學童都一定會練習他的曲子,因此也有「音樂之父」的美稱。(當然也有一說是因巴哈一輩子結了兩次婚,生了20個小孩的緣故XD)
雖然巴哈在世時的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管風琴家,但其實他的音樂才能直到他死後一個世紀,才因為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在萊比錫圖書館發現了他的受難曲並把它用在演奏會上,因此震驚整個音樂界。此後越來越多人投入研究巴哈的曲子,也因此發現了巴哈時常在音樂中加入了許多獨特的童趣,這其中也包含了今天要介紹的「巴哈密碼」。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般我們所通用的音名為「CDEFGAB」對應前幾個禮拜提到的自然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不過在巴哈身處的德國,習慣用的音名則是「CDEFGAH」,而「B」其實代表了B♭的音名。
在巴哈的某些作品之中,我們會發現他刻意的將B♭、A、C、B♮這四個音相連使用,若翻成音名,正好就是巴哈自己的名字B、A、C、H。這樣的密碼被稱作「B-A-C-H動機」,巴哈故意把這樣的「簽名」用在幾首賦格曲中作為音樂發展的引子。最有名的曲子便是《賦格的藝術(Die Kunst der Fuge)》中最後一首未完成的賦格曲Contrapunctus XIV,巴哈在第239小節讓音樂突然中斷並留下「B-A-C-H動機」,然後曲子並未完成就這樣辭世了。(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Bach-unfinishedfugue.jpg)
音樂: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VwSWx2Qw
有人說虔誠巴哈在曲子中留下「簽名」,是希望能藉由音樂讓自己的名字在上帝的面前獲得救贖。但不管怎麼樣,後世許多音樂家為了向巴哈致敬,都會將這樣的音樂密碼放入自己的曲子裡面。例如李斯特(Franz Liszt)的《B-A-C-H主題幻想曲與賦格》。
音樂:http://www.youtube.com/watch?v=ueGb_CIt7DE
當然除了巴哈之外,後來也有許多音樂家用這樣的方法創作了屬於自己的「密碼」,像是#231介紹過的約翰凱吉(John Cage)很直覺的就是「C-A-G-E」,而俄國作曲家狄米區.蕭史塔高維契(D. Schostakowitsch)取其姓名開頭(DSCH)就是「D-E♭-C-B♮」(E♭的音名是Es)。
若在聽音樂時無意間發現這些密碼,也許不能像蘭登教授一樣拯救世界,但小編覺得就如同找到彩蛋一樣充滿著驚喜感呢!
我們明天見!:D
[Mr. Friday]
bach wiki 在 古典好好聽 Classicalmusic to g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arabande 薩拉班德舞曲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Sarabande舞曲是我非常喜愛的一種慢板舞蹈音樂。今天與大家分享巴哈的D小調suite裡的這個樂章。晚安囉。
『薩拉班德(Sarabande)是一種莊嚴的西班牙舞曲,是緩慢的三拍子,其中第二拍為強拍。
薩拉班德最早是被巴拿馬詩人麥克西亞於1539年在其詩歌中提到的一種舞蹈[1],這種舞蹈在西班牙的南美洲殖民地中風行,後來傳播回西班牙,但在1583年因為認為其猥褻而被禁止,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常被提起,例如在塞萬提斯和維加的作品中。
在巴洛克時期,薩拉班德常被用作組曲中,一般都放在第三樂章,例如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這時的薩拉班德比在西班牙流行時期更緩慢,適合歐洲宮廷的舞蹈。在20世紀時,薩拉班德重新風行,在克勞德·德彪西和埃里克·薩蒂的作品中都有應用。』(摘自wiki)
http://youtu.be/Hbco9NuzxEw
bach wiki 在 ひつじ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バッハの「G線上のアリア」です。(Air on the G String:Johann Sebastian Bach)
波瑠さん、中川大志さん、松下由樹さん、桜井ユキさん、鈴木伸之さん、滝沢カレンさん、小西はるさん、おぎやはぎの小木博明さん、夏樹陽子さんが出演している、いくえみ綾さんの漫画が原作のドラマ「G線上のあなたと私」の使用曲です。
使用楽譜:カノン「G線上のアリア」(アレンジ/採譜者:服部響)中級
https://www.canon-score.com/scores/158
ドラマ見てます(^^)
ドラマの中で3人がこの曲を練習してるので、弾こうと思いつつ、時間が経ってしまい、最終回までに何とか弾けて良かったです。
G線上のアリアとは…(wikiより)
バッハが作曲した『管弦楽組曲第3番ニ長調 BWV1068』の第2曲「アリア(エール)」を、ヴァイオリニストのアウグスト・ウィルヘルミがピアノ伴奏付きのヴァイオリン独奏のために編曲したものの通称。この通称は、ニ長調からハ長調に移調されているため、ヴァイオリンの4本ある弦のうち最低音の弦、G線のみで演奏できることに由来する。
「G線上のあなたと私」の主題歌も弾いています。
sabotage「緑黄色社会」↓
https://youtu.be/tFZm-ZR2d1k
#G線上のあなたと私
#G線上のアリア
#バッハ
bach wiki 在 Sebastian Bach - Wikipedia: Fact or Fiction?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bit.ly/subscribe-loudwireSkid Row legend Sebastian Bach sits down with Graham Hartmann for a round of ' Wikipedia : Fact o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