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行銷之前,先看看你的產業是否存在著「數位行銷紅利」!
在臉書剛開始流行時,任何粉專只要一PO文,
觸及都高得嚇人,
每一次有人分享貼文,觸及又會暴增。
但是現在時代已經很不一樣了,
萬人以上的粉專,觸及率20-30%算是常態,
觸及50%算是表現好,超過50%更是難得。
那種 平台剛開始的高觸及,又稱作 流量紅利,
就像現在podcast跟youtube,也有比較多這種紅利。
但我要說的是,先別看自然觸及,
如果你把焦點放在「下廣告」或是「做SEO」這件事,
就會發現還是很多產業,對手都不太強。
真的啦。
就連更容易的「Google我的商家」,
都還是很多店家沒有經營好。
昨天有聽到一個故事,
我的某個網站客戶是做室內設計的,
他老婆想說幫他下點臉書廣告衝業績,
但是她沒看清楚幣別,
以為自己下的是台幣,但其實是美金!
下的時候還很開心,說隨便下個30元就有人上門詢問,
帳單來的時候,還以為先生又花錢買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一看才知道是自己下的臉書廣告...
但光是這樣簡單下個臉書廣告,
大約兩萬多台幣的金額,
就幫他們帶來了2個百萬級的案子,
扣除施工費,也有30-40萬左右的利潤。
這ROAS,要算的話,高達100呢...
也許是他的網站好看,也許是他的文案很真誠,
也許是新手運,也許是設計實力強,
我不知道,我沒有幫他看廣告,
我只是聽到這故事,真人真事,
感覺很扯,但其實真的很正常。
在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這樣的「數位行銷紅利」,
那些感覺已經很競爭的行業,
從數位行銷的角度來看,
其實可能破綻百出,到處都是切入點。
這裡簡單提供10種做功課的方法,你可以用這個方法做功課,
看看你的領域,是否存在著 數位行銷紅利:
1. google搜尋相關關鍵字,看看出現的關鍵字廣告,網站是否很有吸引力並且有清楚的行動呼籲
(常常都很醜而且沒有清楚的動線)
2. 看看出現的自然搜尋結果,對手是否很強,資訊是否完整
(常常都是不完整的資訊 尤其是偏B2B的產業)
3. 用臉書檔案庫查看幾個業界的大咖,看看他們是否有在下廣告,廣告品質如何
(通常沒在下,不然就是那種推銷意味很強、令人反感的廣告)
4. 看一下對手的 Google我的商家,是否經營的很豐富
(離開市中心,對手就弱很多,資訊不完整,圖片不到位,缺評論)
5. 看看對手是否有網站,網站視覺是否到位
(常常都沒有網站,不然就是網站做很差,不懂得用網站)
6. 看看對手有沒有用官方Line,上面人數多少
(常常沒有官方line,甚至只有留電話)
7. 看看對手多久發一篇臉書貼文,互動狀況如何
(常常都放棄發文,因為自然觸及很低)
8. 看看對手做的圖文影片是否很厲害
(常常都是讓人感到很廉價的設計)
9. 看看對手是否有裝臉書像素,是否有做再行銷
(只要不是那種賣產品的電商,幾乎沒人在做再行銷)
10. 看看對手的整體文案,是否有溫度、有品牌感
(品牌?有logo就不錯了)
我不一定會參考粉專的粉絲數量,因為粉絲多不一定代表很強,
企業在經營社群,比較重視整體的銷售漏斗完整性 & 轉單效率,
粉絲數真的不重要。
稍微做一下功課,你就會發現,到 處 都 是 紅 利,
所以別再感嘆自然觸及很低啦,早就不是在玩自然觸及了,
趕快來蓋銷售漏斗,讓你的行銷動起來!
我每週都有免費直播課程的時間,想來聽就要自己關注,
帶你一次學一點,打造自己的POWER漏斗,GO
b2b 銷售漏斗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世紀以來,企業用AIDA的架構來看待人們的購買過程,AIDA模式及其變體,是許多企業對企業(B2B)公司「銷售漏斗」模式的基礎,但顧能研究公司(Gartner)指出,現代購買行為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情況。買方並沒有按照銷售漏斗的順序來移動,實際上反而是透過四個平行串流來運作,以作出購買決定。
4個活動分別為:探索、評估、引進參與、經驗,以下是一些要訣和見解,可協助你駕馭這些改變。
會員免費看全文:http://buff.ly/1NTOHAX
b2b 銷售漏斗 在 大大學院- B2B行銷人員集客心法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漏斗式」內容行銷,B2B行銷人員集客心法】 . 內容行銷和銷售一樣,要經過一個「銷售漏斗」的過程,要在不同的階段中提供不一樣的內容,慢慢將客戶引導至漏斗底部, ... ... <看更多>
b2b 銷售漏斗 在 45 汽車或B2B 產業的行銷漏斗銷售策略(含範例)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45 汽車或 B2B 產業的行銷 漏斗銷售 策略(含範例) | GA4 行銷應用第三篇: 【傑西哥的企業創新診療室】. Clinic for Lacking of Business Innovatiuon.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