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疫情期間照護上常見問題與應變策略建議】
▀ 在COVID-19和糖尿病方面:
❓問:糖尿病患者是否更容易感染COVID-19?
✅答:否。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COVID-19。糖尿病患者面臨的問題是:一旦感染COVID-19出現較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可能較高。此外,患者本身的疾病越多(如:糖尿病伴隨心臟病等),感染COVID-19後產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越高;年老的糖尿病患者感染COVID-19也將面臨較高的併發症風險。
❓問:糖尿病患者感染COVID-19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是否更高?
✅答:是。糖尿病患者感染COVID-19後,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的機率更高。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感染任何病毒都更有可能出現較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
若您的糖尿病有妥善控制,一旦感染COVID-19演變成重症的風險可能會下降。然而,除了糖尿病之外,若同時患有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因感染COVID-19進展成重症的風險增加,因為多重疾病問題會使您的身體更難對抗病毒。
病毒感染亦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發炎或腹脹的機率。這可能是因血糖過高引起,也可能因身體發炎所導致的嚴重併發症。
❓問:身體發出的緊急訊號有哪些?
✅答: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現的身體警訊包括:
•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
• 持續性的胸痛或胸前壓迫感
• 新發生的意識混亂
• 無法醒來或保持清醒
• 嘴唇發紫或臉色發青
▀ 工作方面:
❓問:我患有糖尿病。在疫情期間上班安全嗎?
✅答:安全與否取決於您的健康狀況和工作型態等諸多因素。包含:從事的工作類型、是否能夠藉由佩戴個人防護裝備、在有機玻璃防護隔板後面工作、可在戶外工作或可以居家辦公等方式來降低暴露風險。美國糖尿病協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建議您諮詢您糖尿病的醫療照護團隊以作出決定。
❓問:居家辦公無法完成我的工作。我還有其他選擇嗎?
✅答:即使居家辦公不適用於您的工作,您的雇主於疫情期間應針對您的工作性質內容做適度的調整,建議您詢問您的雇主是否工作方面,可做彈性調整的可能。
▀ 疫情期間照護須知和準備:
• 收集您的醫生、醫療照護團隊、藥局與保險員的電話號碼。
• 條列一份常規藥物和使用劑量清單(包括維生素和補充品)。
• 準備簡單的含糖食物,如:蘇打水、蜂蜜、果醬、果凍、糖果或冰棒等,以幫助您在低血糖及嚴重到無法進食的情況下維持血糖。
• 如果宣布進入疫情警戒狀態,請額外補充您的處方藥品。若您無法前往領取,請了解是否有其他人可以協助配送藥品。
• 準備至少足夠使用14天的胰島素,以防您生病或無法取得的情形發生。
• 準備額外的衛生用品,例如:消毒酒精和肥皂來清潔雙手。
• 儲存足夠的家用品和雜貨,以便當您需要隔離時能夠待在家裡至少14天。
▀ 醫療照護方面:
疫情期間請與您的醫生及醫療照護團隊準備好以下事項:
• 何時該聯絡您的醫生,例如:酮體(ketones)濃度過高、食物攝入量變化、藥物調整等?
• 到醫療院所檢驗血糖的頻率?
• 何時需要自行測量和監控酮體濃度?
• 是否需要準備額外的藥品,以因應感冒或其他感染的情況?
• 生病時,是否需要調整目前使用的糖尿病藥物?
📖 資料來源:
• 美國糖尿病協會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https://www.diabetes.org/coronavirus-covid-19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need-extra-precautions/people-with-medical-conditions.html
(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PGY何佳樺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內科部姚宗杰教授、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研究員摘要整理)
📖 更多 Covid-19 照護指引 相關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covid19/category/guideline/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推薦目錄: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 首頁|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 YouTube 的評價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COVID-19:Part. 1】
.
雖然有醫療人員的身份,但好像也對COVID-19不是很了解,所以針對COVID-19整理了一些資料。原本想說只是查文獻做一些筆記,但想到line的一些長輩圖,覺得自己應該也可以做出淺顯易懂的圖讓生活周遭的人了解。
.
我覺得恐懼、慌張大多是因為「不了解」,再來新聞媒體的報導也需要聳動的標題、極端的個案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但當每天都面對同樣的議題,壓力、緊張、焦慮都隨之而來,疫情期間,讓自己保持能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
.
1. 什麼是 COVID-19?
COVID-19 全名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即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是由SARS-CoV-2 (新型冠狀病毒) 此種病毒所造成。源起於2019年底,並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
(P.S. 我原本以為COVID-19的19是一個編號...)
.
.
2. COVID-19 的症狀?
症狀多在感染病毒後的4-5天會出現,但也有些人可能遲至感染後2週或甚至從不會出現,換句話說,有些人是有感染但沒有症狀或完全看不出來的
.
若有症狀,可能包括以下: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倦怠、發冷、肌肉痛、頭痛、喉嚨痛、嗅覺異常、味覺異常等,少部分的人可能有噁心、腹瀉或皮膚等問題。
.
大部分的人,症狀幾週後即會減緩。
少部分的人,可能身體狀況會變得更差並可能無法自主呼吸,最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死亡。
.
.
3. 我會是那些嚴重的案例嗎?
取決於年紀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年紀越大,變成重症的機率較高,另外,本身若有其他疾病、慢性病或免疫力較弱的狀況下,也較容易使感染後的狀況變嚴重,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氣喘等
.
.
下篇文章會說明病毒傳染的方式、如何檢測、預防等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參考來源:
1. Patient education: COVID-19 overview (the basics)
2. Yamani LN and Yamani LN: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Host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COVID‑19 in the community (Review). World Acad Sci J 2: 21, 2020
3. Verity, Robert et al. “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odel-based analy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0,6 (2020): 669-677.
4. Bonanad, Clara et al. “The Effect of Age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Meta-Analysis With 611,583 Subje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vol. 21,7 (2020): 915-918.
.
.
#新冠病毒 #疫情 #傳染 #疫情 #疫苗 #新型冠狀病毒 #症狀 #covid19 #coronavirus #vaccine #symptom #sign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擴增智慧」全新概念誕生!人機交互協作,能超越當前的 AI 嗎?
2021/04/22
by
陳泓儒
人工智慧(AI)應用愈來愈普及,預計到了 2025 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 1,900 億美元。目前,AI 已被逐步擴展,應用於各種商業場景,而在AI發展的同時,一個稱作「新 AI」的概念也在近期被提出。
「新 AI」又被稱作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據 Gartner 的定義,擴增智慧是指在以人為中心的前提下,人類與 AI 攜手合作以提高認知表現的協作模式。透過這種人機協作,達到比任何一方「單打獨鬥」得到更好的結果,預計 2021 年,擴增智慧將在全球創造 2.9 兆美元的商業價值及62億小時的勞動生產力,未來也將成為各領域企業極力發展的目標。
新 AI 將會用於什麼場域?想善用新 AI 的企業,又該找尋什麼樣的人才?
AI 學習能力有限,訓練消耗甚鉅
隨著自動化改變了全球勞動力的形態,許多行業不得不對員工重新進行大規模的技能培訓,然而,基於對 AI 取代人類的恐懼,目前仍有一部分人對 AI 充滿著不信任感,因此,擴增智慧的概念才會如此迷人,它希望能融合人類與 AI 的精髓,相互配合達以達成雙贏的局面。
AI 發展至今已經可以做到一般人無法完成的事情,如 AI 可以輕鬆吸收大量的知識,此外,其執行任務的專注度和洞察力都遠勝過於人類,加上不會感到疲倦。鑑於此,AI 已在許多產業中發揮作用,然而目前為止,它仍得依循人類制定的規則運作,沒辦法自己「幹大事」。
也許會有 AI 技術的研究人員反駁,只要寫入夠多的模型,給它夠多的資源,AI 就能有不輸人類的理解和學習能力,但這背後的資源消耗甚鉅,據統計,一個最先進的AI模型每次訓練所消耗的能量比「5 台車跑到報廢」還多,相較之下,人類的大腦只需要「一頓早餐」就能開始思考、學習新知。
而在擴增智慧的概念中,人類和AI做事是對等的,兩者無法互相取代,但有交集就能相互合作,如何結合這兩種強大力量將成為未來的主要方向。
工作生活套 AI,做事更有效率
在擴增智慧的理念中,AI 將和人類一同工作,不僅能提高人類的生產力,還有可能因與人類的創造力相結合,而產生過去從沒想過的解決方案。例如,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將擴增智慧用於加強患者護理體驗、改善人口健康、降低總體醫療成本,增加對醫生的專業滿意度。當醫生遇到棘手病症時,可以運用 AI 找到許多解決方法,不過各方法可能會因患者的體質或當地的法規、醫療環境等而無法運用,這就要靠醫師判斷去調整,因此最後決策權還是在醫師手上。
新創公司 Personal AI 則將擴增智慧作為人腦的延伸,其運用 AI 技術將客戶的記憶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以「保存」,讓客戶不需要再用力地回想破碎的記憶,協助人們更有效地保留這些生活細節。透過人與 AI 的交互,不僅能節省人們的腦容量和思索時間,還能使人們更專注於體驗生活並創造值得回憶的記憶。
AI 人才,將成未來趨勢
既然擴增智慧的理念主打人和 AI 相互合作,相關人才的思維要跟上就顯得重要。未來要跟 AI 溝通的將不再限於工程師,而是各領域的人們,如上述範例中,醫生要有 AI 的基本概念,兩者才有機會共同合作。
有一定的 AI 素養,才能了解人 AI 工作原理的核心概念,以及 AI 應用於自家產業別的優缺點,並靠 AI 獲取自己在工作上遇到問題的能力和得到創造力。當然,擴增智慧是將人類和機器的智慧結合,兩者都將在其中發揮作用,因此也不僅要理解 AI 的概念,還需要使用者「天馬行空」, 思索人機組合的新用途,將合作效益最大化。
企業老闆可以透過擴增智慧理念,將新技術和員工的創造力結合,將業務加以精簡,但反過來聘僱員工時,也得確保有 AI 素養才能發揮效果。
擴增智慧將人和 AI 都發揮了比以往更多的效果,這個概念將可能成為未來主流。在 AI 不斷進化的同時,人若在 AI 素養上也能同速率提升,確保自己能與 AI 溝通,就能使自己在工作領域上,藉由「1+1 大於 2」的觀念,成為領先者。
資料來源:https://fc.bnext.com.tw/articles/view/1325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牛奶 #優越感
重點:
00:00 前導
01:39 右翼人士與牛奶的關聯
03:19 能喝牛奶的人種比較優秀?!
04:43 我們原本都有乳糖不耐
05:30 考古研究的證據是?
07:03 牛奶何時成為餐桌常客?
08:39 牛奶普及帶來的各種問題
10:06 我們的觀點
11:03 提問
10:4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人類也會被馴化?從乳糖不耐症,看人類基因的轉變——《祖先的故事》:https://bit.ly/37j9DCu
→牛奶:新納粹的象徵:https://bit.ly/2Vaoaed
→考古探密:奶與蜜: https://bit.ly/39pWxpM
→乳糖不耐症的亞洲人為什麼特別多?從喝牛奶的歷史談起:https://bit.ly/2KQEgrH
→乳糖不耐症怎麼辦?如何改善與治療?專家圖文完整教學:https://bit.ly/2Jj5Ixh
→為何牛奶會讓人「小時好好,長大拉拉」?乳糖不耐和基因調控──《生命如何創新》:https://bit.ly/3ljzsqZ
→德國青銅時代的戰士們,大多乳糖不耐:https://bit.ly/3mjibzQ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ttps://bit.ly/2VaoyJH
→Alkon, A. H., & Agyeman, J. (Eds.). (2011). Cultivating food justice: Race, class, and sustainability. MIT press.
→Archaeology: The milk revolution:https://go.nature.com/2JpUwza
→Are the US Dietary Guidelines on Milk Racist?:https://bit.ly/39n41K8
→Bertron, P., Barnard, N. D., & Mills, M. (1999). Racial bias in federal nutrition policy, Part I: The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variations in lactase persistence.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91(3), 151–157.
→Cohen, M., & Otomo, Y. (Eds.). (2017). Making Milk: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Our Primary Food. Bloomsbury Publishing.
→Doctor Explains Why Pro-Dairy USDA Dietary Guidelines Are Racist:https://bit.ly/3fMvaaz
→Dupuis, E. (2002). Nature's Perfect Food: How Milk Became America's Drink. New York; London: NYU Press. Retrieved November 12, 2020, 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j.ctt9qfmj5
→Freeman, A. (2013). The unbearable whiteness of milk: Food oppression and the USDA. UC Irvine L. Rev., 3, 1251.
→Got milk? How lactose tolerance influe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https://to.pbs.org/36eEAIP
→Got Milk? Neo-Nazi Trolls Sure as Hell Do:https://bit.ly/39sODMB
→Got Nazis? Milk Is New Symbol Of Racial Purity For White Nationalists:https://bit.ly/2JiNigi
→How the alt-right uses milk to promote white supremacy:https://bit.ly/3fKh8Gl
→Is milk healthy? Canada's new food guide says not necessarily:https://bbc.in/3o1aNtc
→McClure SB, Magill C, Podrug E, Moore AMT, Harper TK, Culleton BJ, et al. (2018) Fatty acid specific δ13C values reveal earliest Mediterranean cheese production 7,200 years ago. PLoS ONE 13(9): e0202807. :https://bit.ly/3q7rPb0
→Milk, a symbol of neo-Nazi hate:https://bit.ly/2J7iNKB
→Miller, Alex. ‘White Power Milk: Art, Or Real, Or Advertising?’ VICE. 1 June 2011.
→Neolithic Europeans were lactose intolerant:https://bit.ly/3lfIHJ5
→No use crying:The ability to digest milk may explain how Europe got rich:https://econ.st/39sOIQp
→Smith, Jack. ‘Milk is the New Creamy Symbol of White Racial Purity in Donald Trump’s America.’ Mic Magazine.
→Stănescu, V. (2018). White Power Milk’: Milk, Dietary Racism, and the ‘Alt-Right. Animal Studies Journal, 7(2), 103-128.
→The Troubling Link Between Milk And Racism:https://bit.ly/39nF1CM
→Valenze, D. (2011). Milk: a local and global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Why humans have evolved to drink milk:https://bbc.in/39o7ckH
→WHY IS MILK BEING CALLED A WHITE SUPREMACIST SYMBOL?:https://bit.ly/33nN2Uo
→Why White Supremacists Are Chugging Milk (and Why Geneticists Are Alarmed):https://nyti.ms/3fIt7nT
→Wiley, A. S. (2007). Transforming milk in a global econom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9(4), 666-677.
→Wiley, A. S. (2015). Re-imagining milk: Cultur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 延伸閱讀 】
→臺灣乳牛與飲乳文化:https://bit.ly/36cd5Qc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有赤腳跑手模仿,同樣發揮神效,奈何現代人穿慣鞋子,要回到過去學習原始人的步法,是否每個人都適合呢?學者就勸大家停一停、諗一諗,咪亂試。
盧松昌去年初開始赤腳練跑,其跑姿特色是前掌落地及步伐平移,雙腳移動幅度比一般人跑步小。
沒有跑鞋前,眾人皆赤腳跑步,更跑得甚遠。追本溯源,古希臘在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軍隊,菲迪皮德斯跑回雅典報捷,這42.195公里便是經典一例。另一把炮例子,就是埃塞俄比亞選手阿比比,1960年赤腳贏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往後也有歐美選手赤腳訓練,但成績不能超越阿比比,風潮沉寂一時。2001年熱愛跑步美國記者Christopher McDougall,遍尋名醫治腳部各種傷患不果,卻不甘放棄跑步,毅然前往墨西哥的山谷,尋訪史上最強的長跑族群塔拉烏馬拉人,觀察他們赤腳跑步的習慣,2009年把自己經歷寫成《天生就會跑》,世界各地跑手爭相模仿。
在香港,赤腳跑文化未算普及,16年前參與香港長跑賽事的盧松昌,受《天生就會跑》一書影響,去年1月起赤腳練跑,並於facebook成立「香港赤足跑步」群組分享心得,群組現時有352人。
盧松昌於去年5月3日的國際赤足日,假尖沙嘴海濱舉辦赤腳跑活動。《天生就會跑》一書,令赤腳跑近年再掀熱潮。郭健龍於今年渣打馬拉松,赤腳跑完半馬,他說喜愛雙腳被雨水沾濕更舒服。
赤足戰半馬 「雙腳更涼爽」
「赤腳跑不是標奇立異,從前我曾患腳底筋膜炎,用很多方法治療都不斷尾,後來嘗試赤足跑,一至兩星期後筋膜炎消失了。」聽畢六十多歲的盧松昌的一席話,覺得不可思議,更厲害的是,他的最長赤腳跑距離達30公里,心想他腳底會否十分骯髒,或滿腳水泡,但竟然毫無傷痕,「我從來沒起過水泡,每逢腳底痕癢或刺痛便停跑。」而所跑的速度及成績跟穿鞋無異,無鞋一身輕,告別腳患驅使他對傳統跑鞋說再見。他說赤腳跑的秘訣在於步伐輕盈:前掌不用落力着地,要無聲。他認為大部份跑手對跑鞋過份依賴,保護雙腳不是靠對鞋,而是靠日積月累鍛煉的筋腱, 「跑鞋過份保護腳踭,弱化腳部肌腱,所產生的撞擊力由膝頭傳上盆骨及腰,日積月累會不自覺受傷。」他主要赤腳跑平地,如遇山路或石路,他會穿自製的橡膠鞋保護腳底。
有十多年本地長跑賽經驗的郭健龍,曾受左腳筋膜炎及左膝痛困擾,去年5月參加盧松昌舉辦的赤腳跑活動後,踏上赤腳跑訓練之路,「初初只試一至兩公里,覺得雙腳不焗汗,加上傷患沒復發,便逐漸加長訓練距離。」他於剛舉行的渣打馬拉松赤腳跑畢21公里半馬賽事,雨中作賽沒令他舉步維艱或跣倒,反而覺得雙腳更涼爽,沾滿雨水及塵埃的雙腳他視作等閒,「預咗,返屋企洗乾淨咪得囉。」但他提醒,赤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
學者:跑姿不當令傷患轉移
現代跑鞋於七十年代面世後,有些人因穿鞋受傷,令他們有意慾赤腳跑,看看能否減低傷患。美國足科醫學會(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現時還未有足夠證據顯示,跑步受傷和穿鞋有關。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穿鞋跑及赤腳跑的最大分別在於跑姿,「穿鞋跑主要是腳踭着地,對膝關節負荷較大,赤腳跑是前腳掌着地,可改善部份人的膝關節痛症,但傷患可轉移至足部,例如引致足底筋膜炎等。」赤腳練跑,能否幫助跑手治療腳患,他認為每個人跑姿不同,成效是因人而異,「原始人赤腳周圍跑,但現代人走路穿鞋,跑手需花一段時間適應姿勢。」此外,他指香港多石屎路,赤腳跑容易令雙腳磨損及起水泡,加上道路骯髒,有機會受細菌感染。雷雄德舉例指,2011年男生馮允謙赤足跑全馬,為內地山區學童籌款,結果跑到生水泡見血。雷雄德提醒跑手如要轉換跑姿,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赤腳跑姿示範
Step 1
身體挺直,彷彿有條直線在半空牽引着,踮起腳尖,髖關節用力,帶動腿部及身體向前傾。
Step 2
前腳掌輕力着地,再輕力平移另一隻腳向前。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Campus TV, HKUSU 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Tired of playing traditional sports? Looking for something more exciting and thrilling? The Ultimate Frisbee is the BEST choice for you!
Ultimate Frisbee is the fusion of three different sports, Basketball, Soccer and American Football. This non-contact sport places emphasis on the spirit of sportsmanship, as players are required to call their own fouls instead of relying on the referees.
It is our third year holding the Joint-Faculty Ultimate Frisbee Competition! We have invited the Hong Kong Ultimate Players Association (HKUPA) as our coach for this exciting event. Through the event, you will have the chance to transform from a beginner to an expert. Do not hesitate to play for your faculty and have fun with other faculties!
Participating Societies:
Architectural Society, HKUSU
Business and Economics Association HKUSU
Education Society, HKUSU
Engineering Society, HKUSU
Law Association, HKUSU
Medical Society, HKUSU
Science Society, HKUSU
Details of the event:
Date: 1st April 2017 (Sat)
Time: 12:00 – 18:00
Venue: Stanley Ho Sports Centre (Pitch 1)
Quota: At least 7 Players for each Society
Application Link: https://goo.gl/7Ixxef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Come and try out this new sport!
If you have any enquiries, please contact Oscar Ho, the Sports Secretary of Science Society, HKUSU at 5161 0870 or [email protected].
Website of HKUPA: http://www.hkupa.com/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 recurring series hosted and moderated by AMA Chief Health Equity Officer & Senior Vice President, Aletha Maybank, MD, MPH. The Prioritizing Equity series ... ... <看更多>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在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 首頁|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 590546 個讚· 1058 人正在談論這個。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 is the physicians' powerful ally in patien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