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講你們一定看不出來
我的鞋跟其實是斷的!!!
只用一隻腳的平衡重心,然後另一隻腳掂著、輕輕靠著斷掉的鞋跟拍照哈哈哈
在表参道走路,走到一半直接斷給你看,後面超多路人,我還跑回去把鞋跟撿起來😂😂
還要裝沒事繼續走~
超級丟臉,好久沒有這麼丟臉了啦(爆笑😂😂😂😂
哎,今日心得,鞋櫃的除濕真的要做好
不然非今年的鞋款內部真的很容易壞掉耶😅😅😅😅
(這雙是去年秋天的)
然後,小奏央的pose不知為何有點潮有點嘻哈🤣🤣🤣
—
整個與背景融為一體的媽咪(笑
好久沒吃 Dominique Ansel Bakery Japan 🍬
那個烤棉花糖冰淇淋還是一樣美味!
開心😃
上衣、裙子 SHEIN
台灣官網:https://goo.gl/CipVwn
黃色毛衣:https://goo.gl/yc7wzh
裙子:https://goo.gl/MT3bAW
裙子無敵可愛,外面有一層透明的雨衣材質喔~太Q💙
帽子 CA4LA
小香古董包 #不是我的 要買要代購去找琥珀太太 /Amber Madam
寶寶👶
上衣 #kenzo 台灣要結束代理啦
百貨專櫃打折清倉中非常值得搶!
褲子 #呃我忘記了
#shein
SHEI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ansel 鞋 在 離開安舒圈的那些日子-英倫篇 Out of Comfort Zone to Londo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紫色的浪漫-selfridges aubaine
位於高級品牌購物商場內的aubaine(就在賣鞋子那一層),用上紫藤花來做襯拖,長度不一的大小紫藤垂墜,再加上一杯荔技玫瑰紅茶,感覺好夏天喔,休息夠了又可以再血拼了。
https://aubaine.co.uk/locations/selfridges/
這篇稿是為紀念一位因為工作假期而認識的朋友,能遇上是幸運,在一起玩的日子不多,謝謝你給過我美好的畫面和拍下的照片,希望你回到香港,一切順利。
--想知道更多倫敦美味?可以看下面喔——
倫敦吃什麼系列
Duck & Waffle - 烤鴨與窩夫的配搭
http://bit.ly/2IoK71h
Duck & Waffle - 不用提前訂位或排隊就能吃到
http://bit.ly/2qXOx8w
IG高人氣打卡餐廳-Peggy Porschen
http://bit.ly/2riRzDO
IG高人氣打卡餐廳-Saints Aymes
http://bit.ly/2vMbJvd
IG高人氣打卡餐廳-Dalloway Terrace
http://bit.ly/2HZDLWw
IG高人氣打卡餐廳-Elan Café
http://bit.ly/2HQh3Ta
IG高人氣打卡餐廳 – Coppa泡泡玻璃屋(限10月到3月)
http://bit.ly/2r40vwK
平價Tea in Afternoon 好去處 - Dominque Ansel Bakery
http://bit.ly/2JrPLzG
ansel 鞋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 2017年榜單分析,還有一點小感想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頒獎結果昨晚揭曉,我人就在現場,進行各種忙亂的舉措,用相機拍照、用手機拍照、用手機錄影、用手機記筆記、從相機傳照片到手機、修圖、po臉書、po IG,恨不得帶三個助理出巡。
理應如此瘋狂。This is the A game,從亞洲到世界,我終於得償所望。 所以我拼了命也要擠到台前去拍照,大概有踩到幾根腳趾頭、擋住幾顆鏡頭,手舉過頭、腳踮高,死命地按快門,總算給我拍到江振誠振臂歡呼的笑顏,以及Yannick Alleno與Will Guidara、Daniel Humm相視而笑的畫面。好險我沒穿高跟鞋。
今年要大大恭喜江振誠,Restaurant ANDRE大幅進步18名,來到第14名,乃繼Gaggan之後亞洲排名第二高的餐廳;Gaggan也成績斐然,大幅推升16名,打入前十的第7位。亞洲地區尚有其他五間餐廳上榜:Narisawa(18)、Amber(24)、Nahm(28)、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41)、Den(45)。
在此也要大大恭喜長谷川在佑與東京的Den(傳)團隊!長谷川主廚的愛犬Puchi Jr.也沒有缺席喔!Den去年得One to Watch獎,今年又來做Master Class與餐會,我就覺得他應該有上榜,果然!得到第45名!真的不是101名喲,長谷川桑,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相較之下,過去的日本常勝軍開始下滑,Narisawa從去年的第8名掉到今年的第18名,龍吟東京更從第31名跌到第52名;某種趨勢汰換隱然成形,幾間過去前十名的熟面孔,如D.O.M.、Arzak都離前十越來越遠。
以西班牙而言,Mugaritz持穩,Asador Etxebarri、Tickets的聲勢則日漸上升,加上今年的One to Watch獎得主Disfrutar、穩居前三的El Celler de can Roca,西班牙的餐飲能量仍持盈保泰。
法國倒是有絕地反攻之勢,去年只有三間,今年則有六間:一間新進榜(Alleno Paris au Pavillion Ledoyen,31),二間重新進榜(Alain Ducasse au Plaza Athenee,13;L’Astrance,46)。Yannick Alleno可風光了,不僅擁有第二間米其林三星餐廳,還打入世界五十榜單,但他會進榜也是他努力運作的結果,他從前年開始就積極參與五十最佳餐廳的活動,從亞洲到世界皆然,今年終於開花結果。法國在此榜上攻城掠地,也耐人尋味,畢竟法國餐飲界向來不屑此榜,現在看到法國餐廳比較受到肯定了,不知道態度會不會好一點呢?
當然,美國人是開心的,因為Eleven Madison Park成為新王者,其他餐廳也維持好表現。其實,Noma因為歇業搬家而缺席,去年的頒獎典禮又辦在紐約,業界早有預期Eleven Madison Park會成為世界第一,他們也實至名歸,不僅Daniel Humm的料理好,Will Guidara全心奉獻的服務藝術也的確高竿。
另外值得一提的美國餐廳是Blue Hill at Stone Barns,主廚Dan Barber素來倡導更永續、更環保、更友善的飲食,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飲食才好吃,這次有幸親身與他談話,非常受到啟發,也很高興Blue Hill at Stone Barns大幅躍升37名而來到第11名,獲得最佳進步獎,這樣他想傳達的理念才更有影響力阿。
頒獎典禮結束後,我與幾位美食記者友人決定去唐人街吃粥,一走進餐廳就發現江振誠與他太太一行人坐在裡面,我們二邊都叫著「搞什麼鬼!」;過一會兒,今年的世界最佳甜點師傅Dominique Ansel也來了,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他是誰,他就是cronut的發明人!!!我們像小粉絲一樣跑去自我介紹,最後很榮幸地與他一起自拍(他拿手機喔),用了他知名的hashtag #DominiqueAnselfie。
這幾天在墨爾本街頭隨便走都可能碰見名廚。前二天我去「Higher Ground」吃早午餐,Grant Achatz與我一起排隊;今天中午我在去一間叫做「Supernormal」的餐廳的路上,Christina Tosi(Momofuku Milkbar的主廚、Will Guidara的太太)從我身邊慢跑經過;到了餐廳,在吃主菜的時候,Joan Roca走了進來,還在吧台候位了一陣。再講下去,我真的就像第一次進城的鄉巴佬了,但我真的是來見世面的,這一切都是如此夢幻又如此真實。這就是參加國際級活動的意義,到現場見證,到現場交朋友,這些經驗就會跟著你一輩子,誰也帶不走。
#Worlds50Best
ansel 鞋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KJnxJgNNAs/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