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負責懷孕分娩,男人負責在家等飯吃?】
近日,首爾市政府懷孕分娩資訊中心,為準媽媽所提供的懷孕及分娩指南引發眾怒。
針對該指南內懷孕35周(即懷孕後期)的媽媽「一定要知道」的項目,包含做好緊急聯絡人筆記、備好生活用品以確保住院期間家人生活無虞,指南中還提醒「不要被丈夫看到蓬頭垢面的樣子」,有人強烈指責「指南都在教導孕婦,卻沒有指出丈夫的責任」,有網友甚至表示,多虧了首爾市,自己再也不想結婚。
目前,南韓仍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政府雖做了相應的對策,至今仍未改善。此次藉由指南事件又再一次掀起討論,關於南韓低出生率與性別平等問題,你怎麼看?https://bit.ly/3ir7eLv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端圓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是否也被社會身份的困住 別人看你的眼光 是妻子、是媽媽、是女兒 是丈夫、是爸爸、是兒子 - 這些角色「應該」是什麼樣子 諸如此類的認知 本身無關惡意 但變成生活周遭一股讓人觸摸不到 又濃郁到足以讓人咬牙的窒息 #金智英 #快樂 #女權 #性別平等 #電影哲學 #熊仁謙 #林思宇 ------...
性別平等問題 討論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周很開心有機會與馮光遠先生、顧立雄律師一起討論對於人權城市的想望,能夠脫離過去對於城市僅有所謂"建設"(實際上常常是破壞)的選舉訴求,而從人權的各個角度來切入對於一個城市的價值建立,我認為是非常棒的想法! 我自己收穫甚多,也對於這樣的議題有許多聽眾關注(沒位子還站著聽) 感到十分感動。我相信從人權的想法來看待城市應有的內涵,是台灣進入更進步的國家應有的態度。
當天時間有限,主辦單位擬定的問題十分專業,我未能在與談中完整呈現這樣的思考脈絡有點遺憾,因此把我原先擬定的講稿整理後貼出。
性別平等在城市中的籲求與可能 <之一>
1. 城市中的性別平等問題
• 瞭解性別問題 (性別問題基本概述)
性別不會成為問題,出現性別問題必然是城市設計或是城市的運作有問題。就像台灣每次選舉的時候要談「婦女議題」「婦女福利政策」,甚至用的是「婦幼政策」,這是讓作為性別人權倡議者很不舒服的用詞;好像因為「女人很吵,現代女人很兇,所以不得不設計一些議題來表示有關心到婦女」,婦幼的想法更慘,在設定終究是女人必然有幼兒,然後兩個組合成需要被保護或是隔離的群體。這其實是未能承擔建立友善環境,才去弄這樣一個"保護"的想法。
其實聯合國在1995年(20年前!) 開始實施的性別主流化政策,台灣在2000年阿扁總統時開始實施;這個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即是認為所有的建設、計畫、政策都應加入性別觀點。此處的性別,包括生理上的男女、包括社會定義上的男女、甚或自己所想展現的男女。性別主流化的想法中,當不同性別都有參與提出定義、需求和意見的時候,才是性別友善的政策。
• 城市中性別問題的表現 (城市中常見的性別問題)
城市中所謂性別遇到的問題,最常見的也就是所謂的性別盲。何謂性別盲?就是該考慮性別卻沒有考慮,認為那不存在或不需要。(就像大家很愛政治歸政治一樣,其實政治無所不在)
所以要說城市中有沒有性別問題,或是說要考慮那些性別問題,那答案一定是「有。而且到處都要考慮」。
這所謂的性別問題,或者應該說對於性別不夠友善不夠周全的考慮,其實非常受限於使用者的性別與經驗。例如我一個異性戀沒有小孩的女性所需要的,在一個不夠性別友善的城市所受到限制的,必然不同於一個有國中一年級兒子和幼稚園大班女兒的母親,也必然不同於在場與談的二位男士。
所以我們在談性別議題的時候,很多主政者或是政策決定者都會有一點緊張或是抗拒,「我都已經如何如何了啊」,好像我們是要責怪他;其實城市中的性別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者的需求無法被考量。我們必須清楚明白每個人都會被自限於自己的人生經驗,而無法完全體會不同性別、不同生命歷程的人的需求。(要到個年齡之後才會知道說明書很小字有多麼不友善啊....XD)
性別平等問題 討論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你是否也被社會身份的困住
別人看你的眼光
是妻子、是媽媽、是女兒
是丈夫、是爸爸、是兒子
-
這些角色「應該」是什麼樣子
諸如此類的認知
本身無關惡意
但變成生活周遭一股讓人觸摸不到
又濃郁到足以讓人咬牙的窒息
#金智英 #快樂 #女權 #性別平等 #電影哲學
#熊仁謙 #林思宇
---------------------------------------------
快樂大學全新企劃
趕快訂閱開起小鈴鐺
🔥熊宇宙計劃
熊仁謙與林思宇全新形態的知識碰撞
👉每週一固定播出
🌟【EP1】熊仁謙出家經歷大揭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Fn8cy3c_88&t=4s
🔥地球防衛V計劃
來看Hao與Yang挑戰
把大家想吃的葷食變成美味的蔬食料理
👉每週五固定播出
🌟【EP1】首集來賓吳克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njEe_bbs_c&t=284s
🌟【EP2】療癒歌姬林凡駕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XOtZu86U0&t=14s
------------------------------------------------
歡迎訂閱追蹤我們
🔶Hybrid混種時代
Facebook:https://reurl.cc/e5bYQx
Instagram:https://reurl.cc/aljlWQ
🔶熊仁謙
Facebook:https://reurl.cc/lLb62v
Instagram:https://reurl.cc/A1WZap
🔶林思宇
Facebook:https://reurl.cc/Na8eo5
Instagram:https://reurl.cc/mdb1bY
🔶找蔬食 Traveggo
Facebook:https://reurl.cc/Na8emq
Instagram:https://reurl.cc/zyG9jp
性別平等問題 討論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針對今日排案程序本席認為要建立長期募兵制度應同步審查內政部所提《軍人及其家屬優待條例》修正草案,若只單純處理《募兵制推動暫行條例》恐難以有全面性的討論。再者依照委員會排條文對照表的慣例,應以行政院版本為主但今天卻以委員版本為主體,顯示行政單位即國防部沒有自主性,將影響今日審查法案內容的周全度。
▶我國軍隊官兵比例不符合世界趨勢,缺兵不缺官,因此「如何創造誘因解決募不到基層兵的困境。」便是核心問題,然目前政府態度顯然是顧官不顧兵,以《募兵制推動暫行條例》13條為例,本席認為這將會創造新眷村,若出發點是提供退伍軍人住所,可以規畫整併社會住宅或國宅體系裡,不宜以職等、官階為標準設新的群聚聚落。尤其條文內容應以基層士兵為主。
▶政府替軍人爭取的福利假使不符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認定標準,恐傷害軍人尊嚴,導致軍民對立。本席寧可增加公務預算,改善現役軍人職務宿舍,包含規劃士兵眷屬居住在營區附近,讓職業軍人安心成家,或提供學齡前兒童托育照顧。如此才是提供從軍誘因,使志願兵家人被照顧,軍民相互敬重。
嚴明部長:該法條目的動機皆符合委員想法。12/1已發布加給令,報請行政院審查。
▶每當軍情局內部人事管理出問題,都刻意採媒體爆料式處理,塑造女性情緒化形象,此舉不僅將問題過度性別化、加深性別刻板印象,更是影響軍中性別平等問題。
性別平等問題 討論 在 [討論] 聊聊大家心目中的性別平等- 看板WomenTal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看塔利班等等議題,對性別平等議題有感而發。先說結論,我認為以台灣目前的發展來
說,現在的性別教育完全過時了,事實上台灣已經進步到可以進入討論「多元」而非「女權
」的程度了。
我的求學過程中,最自由的時光是高中讀女校的那三年,當一個地方只聚集了女性,我們談
的不是「女權」,而是「適能」──搬重物的時候不是一定要男性幫忙,找一個力氣足夠的
同伴就可以輕鬆達成;選任領導者時,考量的當然沒有性別問題,而是以能力和人緣取勝。
在女校中,「自由」代表著我們不需要埋怨自己身為女性有多可憐,也不需要抱怨男生如何
如何,唯一要做的就是發現並發展自己擅長的部分。
再來到了大學,到了一個男性遠遠多於女性的地方,受到了非常多的「差別待遇」,伴隨著
差別待遇而來的是永遠看不到盡頭的兩性之爭,當一個人開口爭取自己的權益時,第一眼看
到的是他的性別而不是他的訴求,這也是至今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現況,與我高中三年的生
活宛若兩個世界。
在大學接觸了非常多性別、婦幼議題的我,開始瞭解,「性別平等」教育的失敗引起了台灣
當前兩性的衝突來源。
回顧國中小健康課、公民課上的「性平課程」,無非痛訴著女性在社會中的受迫經驗,重述
著性別刻板印象如何限制女性的發展云云,但在那個當下,班上男同學的表情,寫著困惑甚
至不屑,這樣的困惑或不屑,不是他們「歧視女性」,而是課堂上的內容已與現實脫離,在
新生代男孩和女孩的生活中,女性已經不是性別平等課程中描述的那樣脆弱,而男性也不是
每每都如家暴者或性侵害者般「父權」,對許多現代男性來說,「女性已逐漸擁有力量,卻
同時要強調自己的脆弱去獲取更多利益時」,他們稱為「自助餐」,而成為當前兩性衝突的
根源之一。
台灣的兩性教育訴說的是「女性的弱勢」,要所有人同情「父權的受害者」,早已不合時宜
。
我相信「多元」是更適合教育的題材,「多元」,強調的是覺察、知識與技巧(行動),無
論我們身為哪一個族群、哪一個性別、哪一個階級,覺察自己角色與過去如何影響當前的價
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事,舉例而言,當我們看到塔利班的殘暴時,實際上是以我們生活在自由
民主社會的價值去理解;第二個層次是擁有足夠的多元知識,當我們對不同群體的文化或經
驗有越多理解時,我們的偏見會被消融;最後的層次是行動與倡議,不要被動地被主流的聲
音掩埋,自怨自艾,而是找到自己的資源與能力所在。
「多元」的理想國是尊重與賦權(empowerment),台灣在性別教育中,比起強調女性的如
何受到剝削,不如討論不同性別間如何尊重彼此的界線,如同要求男孩在性行為前詢問女孩
的意見般,女孩任意嘲笑男孩「娘娘腔」或「臭宅」的言語也不能被允許的。
而「賦權」則是像我在女校生活般,每個人專注於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存在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都期待著所有人走出「受害者」的框架,而相信自己的主導性
,相信自己的選擇權,相信自己有改變現狀和克服困難的能力,在輔導性侵害受害者或家庭
暴力受害者的時候,比起同情他們有多可憐,更需要的是肯定他們在災難中生存的力量,並
協助他們藉由經濟或情緒的自主,回歸生活的正軌。
最後一個案例是我大學時代,校方內選出了第一位的女性學生代表,但沒有人認為這是一種
「政治正確」,因為那位學姊的確是該屆最優秀的一位學生,她用實力取得了師長對她的認
可而非性別。
綜上而言,現在台灣年輕世代仍深陷兩性衝突的一大原因,來自於性別教育缺乏尊重多元和
自主性的概念,許多女性居於受害者的角度指責全體男性的迫害,許多男性用過去經驗中受
到的傷害當作自己攻擊女性的藉口,如果衝突的雙方在兒時有一位老師教導他們,學習檢視
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己的言行,並稍稍瞭解對方激進言論背後可能的創傷經驗,這彷彿
永遠不會停歇的兩性之戰就能消弭一些。
期待每位女性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埋怨也不依賴任何事物而堅強地活著,也期待每
一位男性都能從古老的社會責任中解放,成為一個溫柔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55.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629617271.A.7A3.html
但是生活在和平社會的我們的責任就是讓當前的環境更加多元友善!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04:24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5.107.38 臺灣), 08/22/2021 16:18:03
新生代總有一日會成為長官、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期待那時能達到真正的適能與機會平等
當然我從未說台灣已達成平等,我期盼的是個人要走出性別的對立而發展自主的能力
但以現行法令來說,因為性別而墮胎基本上是違法的吧!不知道非法墮胎是否對性別比的影響有多大?
然而我所說的自怨自艾指的是把心力花費在責怪別人,卻無法向前邁進。強調自主不代表不存在同理心,然而相反的是,正因為理解彼此的痛苦,需要告訴對方:「你足夠堅強,擁有克服挑戰的能力」
許多的女性比起被剝奪話語權,更多的是相信自己沒有說話的權力而從未開口
大大您提到的墮胎問題,該強調的可能不再只是「父權社會的遺毒」,而是要檢視「懷孕婦女決定是否墮胎的能力」有沒有受到侵害、透過制度或親職教育能不能讓他們獲取自主權,如果墮胎出於父母完全自由的選擇,看不見任何妨害他們自主性的力量,那的確沒有什麼好批判或限制的。
我的文中也提過,對家庭暴力被害人來說重要的除了移除加害人的威脅外,另一方面是要協助他們取得經濟和情緒自主的能力,也因此擁有為自己的人生作主的自我信任感,這是無論任何型態的社會都無法奪走的東西
相信給予失去能力或失去連結的人一個重獲主導權的機會,會比同情他們或告訴他們「你們很可憐」,來得更有幫助
「提出問題的同時也要解決問題」,我認為是所謂賦權的價值之一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13:56
我也因為周遭的部分男同學過得非常辛苦過,但是我要指出的問題在於,不是女性痛苦就要去責怪男性的群體或是攻擊男性
當我們今天把女性視為受害者,把男性視為加害者,那對溫柔對待身邊女性的男性是不是很不公平?對受到女性壓迫或傷害的男性呢?
我無法更同意台灣有很長一條路要走,但是克服性別的藩籬的方法不是分化,讓兩性都更相信「適能」比性別更重要
所以我強調女校的自由,強調在這個地方比起用性別分化彼此,更多的是給予信任感與資源
今天我從我的高中生活中獲得了自我的權能感,因此在大學生活中不論被男同學怎麼謾罵,我都不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因為我明白不理性的人不能剝奪我的選擇權
無論婆婆老公長官老師怎麼說,環境可能讓我們痛苦或流淚,但是永遠有人願意提供協助,我們也永遠堅強而自由,我認為這是教育制度要告訴每一位男孩女孩的
結論上來說,L大認為我否定了某些受害者的發言權,正好相反,我希望藉由教育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永遠能開口說話,也永遠有人願意聽他說話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1:39:46
我看過的文章中,對新移民的受暴婦女,諮商師所做的不是告訴這些新移民「你們好可憐」、「來討論你的丈夫有多可惡」(如同我們目前的性平教育)
而是肯定他們求助的勇氣,接下來是協助他們思考是否要脫離這段關係和融入台灣的社會,如果要離婚,那可以從哪裡獲得司法救濟與經濟援助,另一方面,如果要維持婚姻,要怎麼修復夫妻間的關係,和額外取得經濟自主與應對歧視的能力
由這樣的過程可以發現,女性面對家暴不是只有離婚或把丈夫送進監獄,實際上有很多人願意再給一次機會,之中更重要的是諮商師肯定受暴婦女可以自己做主,接納當事人的所有選擇
受暴婦女亦有治療團體,分享的是彼此的經驗,與成功脫離困境的方法,我相信在團體中不會充斥著對父權體制的憤怒,而是更專注於情感的共享與資訊的獲得
在檯面上很多的衝突會是,激進的保護者把當事人團團包住,代替他做決定,代替他批判父權社會與種族歧視;而反對派者則檢討被害人自己也有問題,最終引發無數論戰。但又有多少人去詢問當事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
在台灣發展性別平權的過程中,訴說了非常多的痛苦、代替我們認為不敢發聲的「受害者」做了努力
時至今日,我相信是時候把權力還給當事人本身了,不要任意的貼標籤,不任意定義他的痛苦,只要告訴他可以選擇,也尊重他的選擇
女性或男性都可能在家庭中遭受暴力,我們看到了許多女性被殺害,卻也常常忽視另外的家庭中有個男性被妻子逼瘋,當我們把劍指向任何一個性別,常常也代表著我們不想傾聽那個性別的痛苦與掙扎
我想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別再攻擊單一性別(無論仇男或仇女),而把心力花費在我們的資源如何實際到達需要的人身上。
※ 編輯: jhaojhao0926 (42.77.33.148 臺灣), 08/23/2021 12:31:51
※ 編輯: jhaojhao0926 (223.139.155.149 臺灣), 08/23/2021 16:10: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