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蘋果驚喜發布新「iPad Pro」!
-
🍎Apple今晚(3/18)驚喜在官網上架新iPad Pro!如先前外界猜測地採雙鏡頭,搭配Liquid Retina 顯示器、A12Z仿生晶片,相機畫素為1200萬畫素廣角+1000萬超廣角鏡頭,可拍4K影片。
iPad Pro 共有11吋、12.9吋兩種大小,可搭配新的懸浮「巧控鍵盤」,巧控鍵盤配有觸控式軌跡板,觸控手勢將更加流暢✨建議售價25900元、32900元起,台灣上市日目前未定!(#CHOU)
#Apple #iPadPro #巧控鍵盤需另購
#iPad鏡頭也變成正方形了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0的網紅林林夫妻,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Mac #專業 #開箱 #分享 iMac不專業開箱分享 從PC轉換到iMac 三大特點入坑 自從入手iPhone後 就回不去了 一路從筆電升級到iMac 簡單幾個特點分享給大家參考 #SonyAlpha #影音培訓計畫 #ZV1 🔺林林夫妻 :https://pse.is/f7 🔺巧鈴...
巧控鍵盤手勢 在 廖文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一直在看中岳老師這個專頁,各位有彈吉他的朋友,想要從事音樂工作的朋友,希望你們也都可以來一起看看前輩們的智慧,真的寫得相當簡要清晰,而且立論扎實!趁現在還沒累積太多篇的狀況下,趕快跟上喔!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巧控鍵盤手勢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巧控鍵盤手勢 在 林林夫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iMac #專業 #開箱 #分享
iMac不專業開箱分享
從PC轉換到iMac
三大特點入坑
自從入手iPhone後
就回不去了
一路從筆電升級到iMac
簡單幾個特點分享給大家參考
#SonyAlpha #影音培訓計畫 #ZV1
🔺林林夫妻 :https://pse.is/f7
🔺巧鈴Ling : https://pse.is/lingfb
🔺Blog :https://lingmami.com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00ff77/
🔺 YouTube:https://bit.ly/2xqBRtn
👉TG頻道網址 https://t.me/lin00ff77

巧控鍵盤手勢 在 Tech Do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科技狗 3C Dog ▸ http://bit.ly/2lAHWB4
身旁朋友大部分都走設計相關,想多利用通勤或外出時間繪畫創作,經常會看到她們在選購平板時陷入選擇障礙;平板那麼多,究竟哪一款效能又強、重量又輕、又支援觸控筆,又富有滿滿生產力呢?
剛好這次收到 Samsung Galaxy Tab S6,實際體驗看看旗艦效能搭配 S Pen,到底新增什麼新玩法吧!
::: 章節列表 :::
0:10 Day1 搜集資料
1:14 Day2 開會討論
2:14 Day3 外景拍攝
3:21 Day4 社群宣傳
4:29 Day5 忙裡偷閒
5:20 Day6 回覆留言
5:56 Day7 無筆電挑戰
::: 相關連結 :::
三星 Galaxy Tab S6 比影片更多詳細介紹:http://bit.ly/2J2i2Pn
⚡記得按下小鈴鐺,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和我們一起追逐科技浪潮吧!
⚡3C Dog 官網、Facebook、Instagram 都可以看到我們的最新消息唷~記得按讚追蹤!
::: 感謝乾爹「晶瞬亮」:http://bit.ly/2YBqgXP :::
--------------------------------------
#無筆電挑戰 #GalaxyTabS6 #科技狗 #Samsun
科技狗 3C Dog 的播放分類清單:
【科技狗詳細評測】 :http://bit.ly/2xF87fm
【科技狗開箱上手】 :http://bit.ly/2xIbYZ9
【科技狗使用技巧】 :http://bit.ly/2xKyrVG
【科技狗實地探訪】 :http://bit.ly/2Js0sXr
【科技狗選購指南】 :http://bit.ly/2YKl9Vk
科技狗 3C Dog 的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科技狗 3C Dog 的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科技狗 3C Dog 的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科技狗 3C Dog 的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合作邀約請洽科技狗 3C Dog 的信箱:3cdogs@gmail.com

巧控鍵盤手勢 在 邦尼幫你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即加入邦尼頻道會員計畫:https://www.youtube.com/c/isbonny/join
(#你的恐龍會隨著你的會員等級一起成長哦!)
------ Tab S6 最新優惠:https://s.iwaishin.com/2mPIUtQ
#GalaxyTabS6 #SamsungGalaxyTabS6 #TabS6 效能實測、續航力測試、螢幕下指紋辨識速度 完整開箱評測實測、評價、推薦、值不值得買。透過無筆電挑戰,讓平板挑戰取代筆電的超完整測試對比,除了告訴你 Samsung Galaxy Tab S6 值不值得買外,更讓你能夠一窺 Galaxy Tab S6 所搭載的 Tab S6 手勢操控 2.0 及使用技巧教學。光學螢幕下指紋辨識速度實測、Tab S6 採用雙鏡頭相機 1300萬畫素主鏡頭、 500 萬畫素 123 度超廣角鏡頭。邦尼將實測包括 Samsung DeX 、POGO充電立座、生活布告欄、 書本式鍵盤皮套、Premiere Rush 、 Samsung Flow 、 AR 手繪錄影、相機錄影、智慧場景辨識、123 度超廣角相機、日拍、夜拍、錄影實測, Galaxy Tab S6 搭載 10.5 吋 16:10 2K Super AMOLED 顯示器,也是首款通過 HDR10+ 認證的平板螢幕,音效上搭載四顆 AKG 調校四喇叭 並 支援 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效能上,搭載 Qualcomm SnapDragon 855 + LPDDR4x 6GB Ram+ 128GB ROM ;續航搭載 7040 mAh 支援閃電快充 ,邦尼將實際進行快充效能等超完整實機實際測評。
#邦尼評測正式支援4K高畫質串流囉!!!
立即加入邦尼社團挖好康:https://fb.com/groups/isbonny
- 邦尼找重點:
開箱 外觀設計 Unbox & Industrial Design:
1:26 光學螢幕下指紋
2:48 開箱 S Pen 2.0
3:28 S Pen智慧選取
3:54 S Pen 快速去背
4:12 S Pen 懸浮翻譯
4:26 書本式鍵盤皮套
4:30 Samsung DeX
5:49 Samsung Flow
相機實測 Camera Review:
8:35 AR 手繪錄影
性能電力測試 Performance & Battery:
7:44 影音剪輯 Premiere Rush
影音娛樂 Display & Speakers:
6:23 螢幕規格 10.5 吋 16:10 2K Super AMOLED HDR10+
6:29 音效 AKG 調校四喇叭Dolby Atmos 杜比全景聲
9:48 總結
9:56 硬體性能 SnapDragon 855
安兔兔、Benchmark4、3DMark、PCMark 完整數據:https://www.isbonny.com
#邦尼評測:超深入 3C 科技使用體驗
#邦尼LOOK:3C 科技產品開箱快速動手玩
#邦尼LIFE:屬於邦尼幫你團隊的私密生活玩樂
#邦尼TALK:有內容的聊聊科技資訊吧!
你訂閱了這麼多頻道,就是少了一個幫你評測幫你了解科技生活的科技頻道,立即訂閱「邦尼幫你」吧!
訂閱邦尼幫你:https://lnk.pics/isbonnyYT
邦尼幫你 FB:https://www.fb.me/isbonny
邦尼幫你 IG:https://www.instagram.com/isbonny/
邦尼社團:https://fb.com/groups/isbonny
邦尼Line官方帳號:@isbonny(http://line.me/ti/p/%40isbonny )
邦尼信箱:service@iwaishin.com
邦尼評測(產品合作):me@iwaishin.com
快來找我們玩!!!!
本期卡濕:
露點的:Samsung Galaxy Note 10+ 星環銀 , 威信、驢子
主謀(製作人):邦尼
內容創作:威信
色影師:又民
剪接 / 後期:又民
麥聲人:歐登
內容夥伴:IWAISHIN 愛威信 3C 科技生活
特別感謝:Samsung Taiwan & 每一個看影片的「你」
邦尼老實說:本影片係由 Samsung Taiwan 有償委託測試,並由邦尼幫你秉持第三方評測的客觀事實,衷心製作消費者體驗報告。
我們是邦尼幫你:
以「邦尼幫你」為出發點,秉持著「科技很簡單,新奇可以好好玩」的初衷,以更多實境使用場景及戲劇內容豐富以往艱澀難懂的科技資訊,回歸消費者角度思考產品價值,並以「幫你玩、幫你測、幫你試」等實測內容給予產品評價,此外更期許能夠成為「更貼近消費者觀點」的內容創作者及具有媒體影響力的科技內容創造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