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享一個好消息!
繼北一女中李學姊申請上台大、政大、北京大學之後,
北一女中滕學姊也申請上了台大法律財經法組、北京清華法學、北京大學國際政治👏🏼👏🏼
經過考量,學姊決定去念清華大學!
她的堂哥幾年前也是俐媽的學生,百齡高中應屆考上了台大法律系,俐媽笑說他們滕家快要變成法律世家了😊
特別的是,
滕學姊原本是三類組的學生,她五科都考,而對岸的大學,她是用自然科申請的。俐媽覺得這樣的經歷很特別,便向她邀稿,針對三跨一類組的轉變、以及申請經歷⋯等等,相信對二升三孩子、或對類組迷惘的ㄧ升二孩子大有幫助!
——————————————————————-
🎯 跨類組or 跨學科考試準備&申請(三>>>一)
1️⃣ 考試準備:
我想應該有學弟妹到高二下要讀學測的時候跟我一樣還沒決定好自己的志向,所以當初我是五科都讀。我當初準備的時候是從社會跟自然中挑一個比較沒有把握但是投資報酬率比較高的(我挑的是自然)作為主要(因為我申請的大陸清華北大都可以用自然科申請社會組科系)複習講義之類的也都是全科買,平均分配著讀,進度稍微落後其他同學很正常,要保持平常心。到100天左右的時候我先讀社會科,把週計劃幾個版本都寫過一遍之後,然後開始全心投入我比較不擅長的自然科,總而言之就是先解決擅長的。讀五科常常比較辛苦,每天從早到晚泡在圖書館,所以要好好評估自己是否真的有需要和有能力喔!
2️⃣ 申請:
因為我是自然組,又同時申請商和法(一半一半)所以剛開始備審、面試之類的會不太清楚從哪裡下手,還會被質疑這樣真的有想念這個科系嗎,因為其實不同類組的思考方式和強調的重點不太一樣,可以去輔導室或網路上多搜尋資料(PTT有很多學長姐的經驗分享)也不要吝於問問題!可以多找找一類組的同學或老師(在不打擾人家的情況下啦)。多看書和時事也非常重要,但有時候貴精不貴多,最好能有一兩個跟申請科系相關的議題,然後深入的去研究!還有書面資料不一定要把每個經驗都掰到跟科系有相關,我是在考完學測後才決定念法律,所以幾乎沒有相關的經驗,但如果沒有相關,就要提出這個經歷對你的影響,和之後對於未來你的志向有什麼幫助。書審和面試準備的時候也一定要好好思考清楚如何解釋為什麼會跨類組,不落俗套當然最好,可是一定要誠實,不然很容易就被問垮。跨類組不一定是你的弱點,相反的可以好好發揮你獨有的東西!當時在台大法律面試的時候我用大腦結構輔佐犯罪機率的論述,就可以說服教授你的自然科知識是可以加分的!儘量展現你跟其他人不同且優秀的一面,說服教授錄取你!其實跨不同類型的學科也同樣適用這個方法的!
3️⃣ 小補充
順帶一提!想申請法律系的學弟妹,常常會有人說不要提到正義、死刑之類的議題。這些真的是很棘手的問題,但我個人還是認為誠實是第一原則,如果這是你的初心,不要害怕提出,但要有自己的一套論述,也不要害怕教授追問或反駁,禮貌的講出自己的想法,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但也要表現出願意學習的精神!我當初也有提到正義(想聽細節的都可以來問我!)。然後如果有團體面試的話也不要吝於稱讚別人,但一樣要表現出企圖心!準備申請的這段時間可能是我高中三年碰課本最少的時間,但會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和構想你的未來,也會認識到很優秀的人,最後也可能成為同系的戰友。加油!
4️⃣ 大陸申請(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申請是我投入最多精力的,也是最繁瑣的。大陸大學的申請並不會比台灣的大學容易通過,對於成績和面試的要求同樣很高,所以還是要認真準備!而在李同學提到過的網路申請通過後(一階),清大會要求參加約一星期的營隊(今年因疫情所以是線上)之後才會是面試,營隊之中會有大學教授的講座、和學長姐的交流、認識校園等等。其實就和網路課程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但在參加的過程中,會發現到其實在我身邊的這些同學們大部分都是學測將近滿級分的佼佼者,就像今年的數學特別難,但我們那組除了我幾乎都14、15級,在教授講座的提問中也很多是非常有深度的探討。我認為那會真正打開你的視野,畢竟清華北大是大陸每個省份的第一二名才能考上的,競爭和資源是成正比的(當然相對來說台灣生還是比較容易錄取的)。在營隊中認真問問題、認真聽課、認真參與,學長姐和組員會是你的貴人。最後當然每個環節的資料都多給其他人看看,畢竟立場比較敏感一點,很多用字遣詞都需要多注意。面試的話和台大的沒有什麼不一樣,但更注重語言能力,也會有比較跳一點的問題出現,不要慌張冷靜應答就好了。各大學的招生影片也都可以看看,蠻感人的,清華甚至出了一部電影。最後要提醒的是,清華不僅申請比較多步驟,就連之後的課程要求也會比較嚴格喔(像是上暑期課程或是國際營隊之類)。
之後有興趣申請的學弟妹也可以來直接問我~
——————————————————————-
You are my pride!
#俐媽學子經驗分享
#看來法界也不少俐媽學子
#大家要互相扶持提攜喔
#台大明明培育菁英
學測 重 考 ptt 在 羅文好公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名鄉民發文「擔任某牙醫學系學測工作人員,很驚奇的發現,一大堆頂大科系,像是台大電機、台大經濟、台大生環、成大資工、UCLA 物理系、清大化工竟然休學、或甚至讀到畢業,卻砍掉重練來重考醫牙,這還只是眾多教室中的其中一間考生而已,讓人不禁懷疑台灣教育發生什麼事?不是鼓吹多元適性發展十幾年了?怎麼一堆頂大科系資優學生放棄專才來重考醫學系、牙醫學系?」
學測 重 考 ptt 在 柯蕭K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昨天晚上在ptt回了篇文章
原文大意是說他認為台灣太小,不足以發展地區特色
我有不同的看法,就回了一些想法
也貼在這邊跟大家分享
------------------------------------{全文}---------------------------------
尊重每個人想法,但我看法不一樣
地域大大小小其實是藉口而已
會有這種錯覺有兩個原因
⠀⠀⠀⠀⠀⠀⠀⠀⠀⠀⠀⠀
一是因為大部分的人只關注很外顯的「地方特色」
例如方言、例如口音
所以你會覺得gai很在地特色化
但其實草屯囝仔就不在地和特別嗎
每個地區的人的確就是有不同的步調和特別
甚至很多是在童年、求學成長期就定型下來
蛋堡哥就算在北部生活做音樂那麼久
他的作品仍然是可以聽出那種南部特有的味道
尤其台語作品更為明顯
只看那些非常膚淺的外在特色
那些可以寫出來
讓一個沒花多少時間聽音樂的人馬上明白的
當然會覺得每個地方的饒舌差不多
就跟看中國有嘻哈的上色字幕一樣
還以為沒上色的都沒押韻。
⠀⠀⠀⠀⠀⠀⠀⠀⠀⠀⠀⠀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中國、美國,距離你很遠
所以你能夠很自然的地接受他們描繪的世界觀
當他在音樂告訴你他跟兄弟一起混整天
卻沒告訴你其實是在打英雄聯盟
mv畫面有名車名錶
可你不明白他是借的
告訴你他在錄音室奮鬥
沒告訴你其實每天也是滑滑社群打發時間
⠀⠀⠀⠀⠀⠀⠀⠀⠀⠀⠀⠀
可是因為距離遙遠,
你都可以接受
也能說服自己相信,
一樣的情況換到你身邊的人就不一樣了
高雄的歌手寫著自己奔波努力
你腦中馬上跳出不過坐個高鐵
新生代寫著自己young and wild
你馬上尋思著這傢伙學測都還沒考呢
台灣歌手寫著要為土地站起來
你還譏諷人家兵只當四個月
⠀⠀⠀⠀⠀⠀⠀⠀⠀⠀⠀⠀
每個地方,甚至每個人
要講都可以講出自己特別、與眾不同的事
但每個人跟地方也都有很多一樣的元素
尤其現在這時代,你用蘋果我也用
你滑IG我也滑,你吃麥當勞我也吃
⠀⠀⠀⠀⠀⠀⠀⠀⠀⠀⠀⠀
⠀⠀⠀⠀⠀⠀⠀⠀⠀⠀⠀⠀
你定睛在創作者的特別,就會看到精彩的特色
定睛在那些「差不多」的事情,永遠無法領略
⠀⠀⠀⠀⠀⠀⠀⠀⠀⠀⠀⠀
有件事情要搞清楚,地方音樂特色的開始
是因為這片土地孕育的能量和靈感
讓創作者發展出獨特的味道
也許曲風、也許腔調、也許樣貌
同時大家群起效尤,經過歲月才造就
亞特蘭大不是從兩千年前石頭就會放trap音樂
是在地的歌手藝人遍地開花才將二者劃上等號
⠀⠀⠀⠀⠀⠀⠀⠀⠀⠀⠀⠀
(稍稍離題,去問一堆獨立的龐克或搖滾團,他們絕對會告訴你南部跟北部團感覺就是不
一樣啦,即使沒辦法文字具體敘述,但就是分別得出來。)
⠀⠀⠀⠀⠀⠀⠀⠀⠀⠀⠀⠀
不過我蠻喜歡你用職業運動來比較嘻哈族群
兩者的確很像
但你得搞清楚,不是台灣球迷不吃在地化
是台灣職業運動早年完全沒意識到該做這件事
一旦認真開始在地經營
看看桃園的樂天,主場已經不到其他城
看看兄弟現在在以前興農大本營的台中賣多少票
lamigo是第一年到桃園就sold out嗎
不是,一般群眾也搞不懂他要幹嘛
但他堅持要在這裡打所有主場賽事
跟在地文化結合、回饋社區、行銷宣傳
如今桃園的家庭球迷和在地觀眾多到爆
當然要如國外有世仇、地方意識
又是再下一步的事情..
⠀⠀⠀⠀⠀⠀⠀⠀⠀⠀⠀⠀
嘻哈族群也是一樣
一直到近幾年,才真的有嘻哈人開始做這件事情
例如瘦子大大回家鄉開酒吧
例如高雄的可可幫、我的k represent
再往前推其實很少嘻哈人是很執著在自己的城市的
因為文化脈絡就還沒走那麼快,
大家也知道紅了就是全台跑演出
哪要我就去哪
不過中華職棒都走了二十幾年耶
事實證明陸續會有些人想要來做這些事情
⠀⠀⠀⠀⠀⠀⠀⠀⠀⠀⠀⠀ ⠀⠀⠀⠀⠀⠀⠀⠀⠀⠀⠀⠀
我也相信這些事情一定會成就台灣嘻哈的未來
在地的孩子可以看到所謂的「嘻哈」演出
群眾開始會把「看嘻哈」當作日常
跟看電影、打籃球、喝咖啡一樣的時候
就會有每個城市穩定的群眾
穩定支持著在地的小歌手
屆時,你方能從一群來自同城的歌手找到共同點
你就會知道什麼是這地方的特色
⠀⠀⠀⠀⠀⠀⠀⠀⠀⠀⠀⠀
必須承認上一段講得很浪漫
是個遙遠的理想,
職業棒球一開始就有不錯的球迷基數都如此艱難
何況嘻哈饒舌
⠀⠀⠀⠀⠀⠀⠀⠀⠀⠀⠀⠀
要表達的只是別妄自菲薄,我們做得到
也有人一直還在付出、還在努力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台灣許多地區的人都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嘻哈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