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媽的愛永遠不屬於你
#關於婆媳關係
#我先說我跟婆婆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也沒深仇大恨_我尊重她_她也算待我不錯_但還是要保持距離哈哈哈
太太很少跟大家分享婆媳關係這話題,有趣的是,所有人都覺得外國婆婆一定是很明理,非常和善,尤其是有些部落客會分享她們的婆婆多麽的有趣,多麽的好相處,但他們忘記跟你們說,他們與婆婆見面的次數,也許是一兩週一次,甚至是一個月一次而已,當然我也相信真的有很好的婆媳關係!
因應後台太白粉來信,太太特別來談談我的婆媳關係,如果你問我,怎麼好好的與婆婆相處,老實說,我不是好媳婦,但也不壞,只是遵循一句話,那就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
我第一次跟我婆婆見面時,我覺得我婆婆非常的高雅,很有趣,也很能聊,我卸下心防,覺得自己真是太幸運了,而歐洲人大部分不跟公婆住一起,因為喜歡婆婆,我樂的每週見婆婆也沒問題,有一次,婆婆看我穿一件裙子,他覺得很好看,順口問了一句多少錢,我也很直接的回應她,老人家聽到接近快100英鎊,瞪大眼睛說好貴,看了馬克先生一眼,然後這件事就這樣地過了。
我的小嬸20歲時與小叔交往時就認識了我公婆,到結婚後,也過了10幾年,這10幾年來,他們常一起出國旅遊過,過年過節,生日慶生,少不了任何一位,我小嬸跟婆婆非常的熟悉彼此,所以小嬸請婆婆幫忙照顧小孩也沒再不好意思的,而他們看起來也配合得挺好的。
-
當時挺著肚子的我,偶爾馬克先生出差不在家,婆婆都會來邀我一起喝茶,然後開始告訴我小嬸多麽的糟糕,看不慣小嬸教育小孩的方式,也不喜歡小嬸總是假日有自己的事要忙,讓他兒子很辛苦的照顧小孩,總之,聽完後的那天起,每次與馬克先生旅行時,我都讓馬克先生對婆婆說,費用我付的,婆婆問我任何價錢,全部都打一折再報價給她,一折不夠低,那就一折後再折,一年365天,大概有五天請婆婆幫忙看啦啦,其他時間除非他自己要求,不然我絕對自己帶,對於婆婆,我保持了一大段距離,過年過節帶孫子看她們基本的,她須要幫忙,我義不容辭,搬家找房子也刻意不要離他們太遠,就怕她覺得我拐走她兒子,但其他時間,我絕對不會私下接觸,我不想要婆婆太靠近我,因為有距離,所以她不是完全了解我,要說我壞話,也很難說,即使有,我也不是很在意,反正她兒子愛我就好。
-
台灣的婆媳關係常常很緊張,很多時候都是因為住在一起,要解決這種問題,真的很簡單,就是分開住,保持距離,要分開住的那一刻,你肯定被冠上壞女人,拐走兒子,但她說的是事實啊,她養大的兒子,如今要跟你走,所以讓她罵一下也不會死哈哈。
搬出去後,多回去探望她們,即使他說你假惺惺,你還是去看,演久了就變真的了,你不需要跟婆婆大吵,因為沒屁用,一口氣是出了,但也更讓她燃起戰火對付你,這時你最要做的是,跟老公協調,快點搬出去,再怎麼苦也不要住一起,省那房租,結果氣死自己。
✂️………………………………………….
各位媳婦們,你們可千千萬萬不要正面跟婆婆決鬥,如果你老公疼愛你,那你還得感謝婆婆生下他,幹麻跟她鬥,好好的花時間經營婚姻,別浪費時間渴望他媽的愛,如果你老公什麼都叫你忍耐,想忍就忍,不想忍,直接走人,因為我叫你不要忍,你也不見得會聽,總之,不想玩的最大啦,也讓他忍,自己尻槍去!
/
婆婆就是婆婆,不要幻想婆婆會把妳當女兒疼,你搶走她的小寶貝也是事實,尤其是小寶貝把你惜命命時候😂
若幸運遇上視你為女兒的婆婆,也請不要真的當起她的女兒,不小心就會中招。
對婆婆,表面就是尊重,就算是假裝你也得假ㄧ下,內心你要翻白眼也沒差,反正沒人看,若受到無理要求,你就皮皮的,左耳進右耳出,反正你親生母親罵你時,不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慫恿老公幫你戰婆婆,要慫恿老公表現愚笨,全部的體貼事情都是媳婦想得周到,媳婦想的都是為了媽媽您啊
我知道很噁心,但這樣會讓你贏一場漂亮的戰爭,我也很想跟你們說,遇到姬襬婆婆,直接跟他對罵,打架,但事情根本沒解決!
說難聽一點,若沒意外,#先死的也是她啊,最後也是她的小寶貝伴你一生,想到這一點,就值得仰天大笑,有什麼好氣的😂😂😂😂😂
*附上婆婆看不到時,我愛穿蕭麻仔三八姬的衣服
⭐️IG太太的真實日常:https://instagram.com/black54399?igshid=1ixwh4bg37yht
🎁IG的新代購,這邊賣得會跟社團有些許不一樣唷
https://instagram.com/mrs_mark18?igshid=69ex8a0gjdkq
⭐️很掉漆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6OQsDMgXx95gmZMK03h4Q
⭐️買到剁手團👇
馬克太太住英國亂亂賣
太太要我搬出公婆買的房子 ptt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特別談到獨立與依賴,有些用詞上需要澄清,有些觀念要進一步理解。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870486590132307/
經濟獨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年輕人來說。低薪、高房價,難成家。
所以常需要老人家的經濟支援,而且是不少的支援。不過,讓老人家難過的是,錢拿走了,情也淡了。
這篇摘文,可以看到老人家的成全。我跟老人家討論家人之間的相處,常會聽到這樣的淒楚。
人是很現實的,即便是自己的孩子。
有些老人家把遺產分完了,自己就變成各家的人球了。遺產沒有分,也會有糾紛,在我們的社會也屢見不鮮。
很多時候,老人家自己都病了,還要為了養活自己的成年子女,拖著病體外出工作。有些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往老家一丟,自己就人去無蹤,老人家或有愉悅,但有更多煩憂。我相信這樣的新聞,各位朋友也看到很多。
我很少談孝順,因為這被傳統無限上綱了。按照傳統說法,很多強調孝順的人本身就可能不孝,因為標準過高。但我常談「愛」,沒有愛的孝順,其實非常沉重空泛。
尤其感受到老人家對孩子的愛,常令人動容。愛讓關懷能相互流轉,道德指責常彼此傷害。
距離能有美感,但沒有健康、錢財,有時候距離拉不開。我常聽這些家庭悲喜劇,常感嘆,滿懷遺憾,我不想只抓著一邊偏袒。
老人家的心聲,常用過度權威的方式表達,再夾雜道德譴責,有時讓人生厭。然而,不去評價只理解,可以感受到很多無奈在裡面。
我一直祝福我自己,身體健康,但不一定要長壽,這聽從命運的安排。我很滿意我現在的生活了,也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如果有個萬一,我不想久留!
****************************
住在廟裡的老人
兩位住在廟裡的朋友,提點了我老人該有的智慧,讓我以更寬容和慈悲的心態,面對自己與晚輩的生活。
【文/ 丘榮襄】
山腰下,一間觀世音菩薩廟,庭園遼闊,環境優雅,供奉的主神,觀世音菩薩又是我膜拜多年的神明。因此,偶然發現這一間古廟後,我常在心情苦悶時去那裡走一走、靜一靜,使身心靈得到安寧。
去的次數多了,和廟裡的住持熟識起來,他知道我是個老作家,便請我擔任志工,幫忙一些文書工作。
後來,我因為幫忙照顧大兒子、小兒子的三個小孩,比較忙碌,廟裡便另外商請一位從國中國文老師工作退休的羅老師擔任文書工作,只在忙不過來時,請我臨時去幫忙一下。
這天黃昏,我協助羅老師把廟裡信徒大會的紀錄和管理委員會的理監事名單整理完畢,兩人都輕鬆了,舒一口氣,便坐在廟埕裡泡茶、聊天。
我們正對面,是兩排素雅的平房,一排各有六間,是提供給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住的,男女分開,月租三千元,素食伙食費伍千元。羅老師就住在第一排第一間,也是十二間房子的管理員。
***
老人的智慧,讓囍事更圓滿
我注意到一個年紀與我們相仿的老婦人坐在屋簷下,金黃色的夕陽把她整個人包圍了,看過去,十足的安祥自在。
很有趣,她的門口貼一個大紅字:囍。
我伸手指著她,問羅老師:「她最近有了什麼好事嗎?」
羅老師笑起來說:「大好事,對她來說,真是天大的好事。」
原來,吳老太太以前是衛生所的護士,她先生在鄉公所當課長,因罹患癌症,所以,六十歲那年就退休了,死前,他用兩夫妻多年的儲蓄和自己的退休金買一棟四樓透天厝,登記在電子公司當工程師的兒子名下,讓母子兩人有個寬敞、舒適的安樂窩。
吳老太太遵照她先生去世前的再三叮嚀,要督促兒子趕快結婚,好為吳家傳宗接代。好不容易,媒人介紹了一位在市政府上班的小姐,兒子十分中意,那小姐也歡喜準備出嫁,可是,有一個條件,她婚後喜歡自由自在的小家庭生活,不願意與婆婆住在一起。
這件事,把一件喜事卡住了,做兒子的,不忍心叫母親搬出去,吳老太太的親戚朋友也勸她不可退讓,太軟弱了會被媳婦看不起。三個人反覆談判,始終無法解決難題,婚事拖延將近一年,可能要取消了。
吳老太太擔心三十多歲的兒子遲遲無法結婚,她死後沒臉去見吳家的列祖列宗。一年多來惶恐不安,常常以淚洗面。有一天,她來膜拜觀世音菩薩,碰上大雨,無法回家,便留下來吃中飯。同桌的老婦人自我介紹,獨子車禍死亡,她心灰意冷,便搬到廟裡來住,每天拜佛,用心擦拭廟裡的桌子、椅子,心情才逐漸平靜下來。體認到,人老了,凡事順從命運的安排才能平平安安過日子。
***
知足常樂,是最棒的人生座右銘
當天回家,吳老太太告訴兒子,她準備搬到廟裡來住,因為她年紀大了,不應該跟自己的親人計較什麼。而,兒子和媳婦美好的人生才要開始,可以趕快籌備婚禮,三個人各安其所,快樂過日子。
後來,吳老太太的兒子結婚了,她喜氣洋洋地穿上紅色外套,拿糖果分享給廟裡的每一個人。羅老師則代表觀世音菩薩廟,陪她去主持婚禮,看到她從頭到尾快樂、欣慰的模樣,真是感慨萬千。
「知足常樂」羅老師雙手合掌說。「真正體會到這一句老話的真諦,人生的智慧就圓滿了。」
我點點頭,表示認同他的看法。
「我搬到廟裡來住,朝夕親近佛法,學會寬恕、慈悲的生活態度,才深深確信我當年所做的重大決定是正確的。」
羅老師說,現在女孩子受完教育能工作賺錢,在選擇配偶時,通常要求男方要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不要跟公婆住在一起。
八年前,他兒子在任職的公司認識喜歡的對象,兩人情投意合準備結婚,女孩子很客氣,認為羅老師剛買的房子很寬敞,結婚後大家住在一起就好。這樣的結果讓羅老師喜出望外,非常高興辦了兩人的結婚大事。
可是,小孩子生下來,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氣氛逐漸消失,媳婦和公公婆婆對小孩子的餵養和管教問題常常看法、做法不一致,難免發生衝突,彼此鬧得不愉快。做兒子的夾在太太和父母之間,左右為難,日子便過得很痛苦。
羅老師在小孫子開始上小學後,便告訴兒子和媳婦,兩個老人幫忙照顧小孫子好讓兒媳可以安心上班,責任已完成,為了讓年輕人自己當家做主,他們決定搬回老家居住,把新房子讓給兒媳。這樣,他們不必自己買房子,長達二、三十年按月繳交房屋貸款,一家三個人才能夠輕鬆、幸福過日子。希望他們要明白年老父母的苦心,珍惜婚姻生活,白頭偕老。
去年,羅老師的太太死於肺部發炎,由於羅老師不會烹煮食物,生活很不方便,就搬到廟裡來住。偶爾放假日,兒子、媳婦帶小孫子來看他,大家有說有笑的,日子倒也過得很不錯。
天色昏暗了,我慢慢騎摩托車回家,心裡很高興。因為,從吳老太太和羅老師身上,我學到老人的生活智慧。
我家,也和羅老師過去的經歷差不多,小孫子調皮搗蛋,對付他的吃飯方式和生活態度,我和媳婦的意見常有不同,曾經鬧得不愉快,使兒子左右為難很苦惱。日後,我知道如何以寬容和慈悲心來過日子了。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後練習簿:終於可以自在過生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707
.
2/26 免費台北市教師工作坊_心靈花園生命書寫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3946890482810/
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太太要我搬出公婆買的房子 ptt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特別談到獨立與依賴,有些用詞上需要澄清,有些觀念要進一步理解。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870486590132307/
經濟獨立,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年輕人來說。低薪、高房價,難成家。
所以常需要老人家的經濟支援,而且是不少的支援。不過,讓老人家難過的是,錢拿走了,情也淡了。
這篇摘文,可以看到老人家的成全。我跟老人家討論家人之間的相處,常會聽到這樣的淒楚。
人是很現實的,即便是自己的孩子。
有些老人家把遺產分完了,自己就變成各家的人球了。遺產沒有分,也會有糾紛,在我們的社會也屢見不鮮。
很多時候,老人家自己都病了,還要為了養活自己的成年子女,拖著病體外出工作。有些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往老家一丟,自己就人去無蹤,老人家或有愉悅,但有更多煩憂。我相信這樣的新聞,各位朋友也看到很多。
我很少談孝順,因為這被傳統無限上綱了。按照傳統說法,很多強調孝順的人本身就可能不孝,因為標準過高。但我常談「愛」,沒有愛的孝順,其實非常沉重空泛。
尤其感受到老人家對孩子的愛,常令人動容。愛讓關懷能相互流轉,道德指責常彼此傷害。
距離能有美感,但沒有健康、錢財,有時候距離拉不開。我常聽這些家庭悲喜劇,常感嘆,滿懷遺憾,我不想只抓著一邊偏袒。
老人家的心聲,常用過度權威的方式表達,再夾雜道德譴責,有時讓人生厭。然而,不去評價只理解,可以感受到很多無奈在裡面。
我一直祝福我自己,身體健康,但不一定要長壽,這聽從命運的安排。我很滿意我現在的生活了,也做了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如果有個萬一,我不想久留!
****************************
住在廟裡的老人
兩位住在廟裡的朋友,提點了我老人該有的智慧,讓我以更寬容和慈悲的心態,面對自己與晚輩的生活。
【文/ 丘榮襄】
山腰下,一間觀世音菩薩廟,庭園遼闊,環境優雅,供奉的主神,觀世音菩薩又是我膜拜多年的神明。因此,偶然發現這一間古廟後,我常在心情苦悶時去那裡走一走、靜一靜,使身心靈得到安寧。
去的次數多了,和廟裡的住持熟識起來,他知道我是個老作家,便請我擔任志工,幫忙一些文書工作。
後來,我因為幫忙照顧大兒子、小兒子的三個小孩,比較忙碌,廟裡便另外商請一位從國中國文老師工作退休的羅老師擔任文書工作,只在忙不過來時,請我臨時去幫忙一下。
這天黃昏,我協助羅老師把廟裡信徒大會的紀錄和管理委員會的理監事名單整理完畢,兩人都輕鬆了,舒一口氣,便坐在廟埕裡泡茶、聊天。
我們正對面,是兩排素雅的平房,一排各有六間,是提供給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住的,男女分開,月租三千元,素食伙食費伍千元。羅老師就住在第一排第一間,也是十二間房子的管理員。
***
老人的智慧,讓囍事更圓滿
我注意到一個年紀與我們相仿的老婦人坐在屋簷下,金黃色的夕陽把她整個人包圍了,看過去,十足的安祥自在。
很有趣,她的門口貼一個大紅字:囍。
我伸手指著她,問羅老師:「她最近有了什麼好事嗎?」
羅老師笑起來說:「大好事,對她來說,真是天大的好事。」
原來,吳老太太以前是衛生所的護士,她先生在鄉公所當課長,因罹患癌症,所以,六十歲那年就退休了,死前,他用兩夫妻多年的儲蓄和自己的退休金買一棟四樓透天厝,登記在電子公司當工程師的兒子名下,讓母子兩人有個寬敞、舒適的安樂窩。
吳老太太遵照她先生去世前的再三叮嚀,要督促兒子趕快結婚,好為吳家傳宗接代。好不容易,媒人介紹了一位在市政府上班的小姐,兒子十分中意,那小姐也歡喜準備出嫁,可是,有一個條件,她婚後喜歡自由自在的小家庭生活,不願意與婆婆住在一起。
這件事,把一件喜事卡住了,做兒子的,不忍心叫母親搬出去,吳老太太的親戚朋友也勸她不可退讓,太軟弱了會被媳婦看不起。三個人反覆談判,始終無法解決難題,婚事拖延將近一年,可能要取消了。
吳老太太擔心三十多歲的兒子遲遲無法結婚,她死後沒臉去見吳家的列祖列宗。一年多來惶恐不安,常常以淚洗面。有一天,她來膜拜觀世音菩薩,碰上大雨,無法回家,便留下來吃中飯。同桌的老婦人自我介紹,獨子車禍死亡,她心灰意冷,便搬到廟裡來住,每天拜佛,用心擦拭廟裡的桌子、椅子,心情才逐漸平靜下來。體認到,人老了,凡事順從命運的安排才能平平安安過日子。
***
知足常樂,是最棒的人生座右銘
當天回家,吳老太太告訴兒子,她準備搬到廟裡來住,因為她年紀大了,不應該跟自己的親人計較什麼。而,兒子和媳婦美好的人生才要開始,可以趕快籌備婚禮,三個人各安其所,快樂過日子。
後來,吳老太太的兒子結婚了,她喜氣洋洋地穿上紅色外套,拿糖果分享給廟裡的每一個人。羅老師則代表觀世音菩薩廟,陪她去主持婚禮,看到她從頭到尾快樂、欣慰的模樣,真是感慨萬千。
「知足常樂」羅老師雙手合掌說。「真正體會到這一句老話的真諦,人生的智慧就圓滿了。」
我點點頭,表示認同他的看法。
「我搬到廟裡來住,朝夕親近佛法,學會寬恕、慈悲的生活態度,才深深確信我當年所做的重大決定是正確的。」
羅老師說,現在女孩子受完教育能工作賺錢,在選擇配偶時,通常要求男方要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不要跟公婆住在一起。
八年前,他兒子在任職的公司認識喜歡的對象,兩人情投意合準備結婚,女孩子很客氣,認為羅老師剛買的房子很寬敞,結婚後大家住在一起就好。這樣的結果讓羅老師喜出望外,非常高興辦了兩人的結婚大事。
可是,小孩子生下來,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氣氛逐漸消失,媳婦和公公婆婆對小孩子的餵養和管教問題常常看法、做法不一致,難免發生衝突,彼此鬧得不愉快。做兒子的夾在太太和父母之間,左右為難,日子便過得很痛苦。
羅老師在小孫子開始上小學後,便告訴兒子和媳婦,兩個老人幫忙照顧小孫子好讓兒媳可以安心上班,責任已完成,為了讓年輕人自己當家做主,他們決定搬回老家居住,把新房子讓給兒媳。這樣,他們不必自己買房子,長達二、三十年按月繳交房屋貸款,一家三個人才能夠輕鬆、幸福過日子。希望他們要明白年老父母的苦心,珍惜婚姻生活,白頭偕老。
去年,羅老師的太太死於肺部發炎,由於羅老師不會烹煮食物,生活很不方便,就搬到廟裡來住。偶爾放假日,兒子、媳婦帶小孫子來看他,大家有說有笑的,日子倒也過得很不錯。
天色昏暗了,我慢慢騎摩托車回家,心裡很高興。因為,從吳老太太和羅老師身上,我學到老人的生活智慧。
我家,也和羅老師過去的經歷差不多,小孫子調皮搗蛋,對付他的吃飯方式和生活態度,我和媳婦的意見常有不同,曾經鬧得不愉快,使兒子左右為難很苦惱。日後,我知道如何以寬容和慈悲心來過日子了。
.
以上文字取自
老後練習簿:終於可以自在過生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8707
.
2/26 免費台北市教師工作坊_心靈花園生命書寫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33946890482810/
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