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OO ╳ 許賢 ╳ 劉榮業 ╳ 梁能仁 ── 港足自救企劃 】
_
「東京奧運」香港代表隊狀態大勇,奪得一金、兩銀、三銅,創出港隊自1952年首度參加夏季奧運以來的最佳成績, #張家朗、#何詩蓓、#李慧詩、#劉慕裳、「港女乒團」的 #林凱琹、 #李皓晴、 #蘇慧音,還有 #謝影雪、 #鄧俊文 以及「劍擊F4」的 #張小倫、 #蔡俊彥 和 #吳諾弘 等運動員,統統成為體壇英雄、香港之光,霎時間,港九新界和離島都掀起運動熱,可以是單純參與,強身健體,亦可以深入探討(運動員薪酬待遇、退役後的職場出路、運動評述員專業培訓、體院發展資源、體壇宣傳方式等),劍擊、游泳、單車、羽毛球和單車尤其吃香,吸引不少家長鼓勵小朋友學習,加上向來熱門的籃球、足球,這種先由上而下再反過來由下而下的關注,前所未見。
_
且慢,剛才有說到足球嗎?問心,今時今日又有多少人仍然留意港足?又有多少人能夠說出擁有高人氣的本地足球員名字?就連無綫經典足球節目《球迷世界》都已經在大氣電波裏消失12年。仲講港足?Who Cares?
_
「作為一個足球員,錢你又搵唔到,名氣又冇,不如早啲轉行,搵份正經工作,未來仲有前途。冇偶像級(球員)出嚟,你永遠唔會有希望。」前香港足球先生劉榮業說。
_
近日,網上媒體「ACOO」以《衝擊300秒》的系列名義,製作一連兩集關於本地足球業的短片,邀請出名熱愛足球的「試當真」藝人許賢(2014年曾經拍過一條名為《我們都是大埔Lulu》的本地波短片,又不時在個人YouTube頻道上載練波片段),以及講波講到變「ViuTV一哥」的強尼齊齊參與,以重現《球迷世界》(1984-2009)當年介紹本地波的方式包裝,嘗試探討港足衰落與日後發展這個大議題。第一集(19/8上架),以風趣幽默的形式去評述香港小型足球賽事(2019東南海盃七人球賽),讓兩位主持「借講本地波講本地波」,分享對港足的看法,反思為何港足弄得如斯田地,愈踢愈霉。
_
來到周四(26/8)上架的第二集,許賢化身外景記者「腎仔」,跟兩位前香港足球先生劉榮業以及梁能仁切磋球技,又大談本地波發展,現時仍有參與小型足球賽事的兩位大前輩,一致認為港足未來發展難以看好。
_
講波前,先講數字。根據康文署數據,目前全香港共有83個草地足球場,撇除香港大球場及旺角大球場,整體使用率72%,而分布各區的小型硬地足球場(尺寸不一,落場人數沒有硬性規定,踢波的人懂得「睇餸食飯」)則有234個,因為是免費預約的公開場地,故使用率難以統計,但舉個朋友分享的真實例子,可以了解箇中變化:十幾年前,硬地場因為使用率高,年青人如果「落街踢波」,可以連波都不用帶,單人匹馬到球場邊「黐波踢」,都可以玩足一晚。每個場平均有3至6隊輪候,採用「黃金入球制」,一球定生死,勝者繼續留在場上迎接下一隊挑戰,敗方就到場邊休息排隊等待下次出場,如果等待期間波癮起,最多只能夠與隊友在場邊搓波,一不小心將足球踢入球場範圍,甚至會被在球場上比賽中的球員「問候」。如今?按小型足球要求5至7人為一隊的標準,約齊人已經非常困難,打算「落街跟隊」,不是沒有對手,就是有人跟你講已將球場「私有」:「唔好意思,Book咗場」,結果昔日「跟機踢波」的情況不再,非常冷清。
_
事實上,香港仍有不少小型足球的賽事(5人至7人),例如有「Winning 7」,亦有由香港足球總會主辦的「賽馬會五人足球聯賽」等。正如節目中提及,有知名度高球員參加的球賽,甚至會有過百名「球迷」圍觀,相比在11人場觀眾分散在席上觀看熱鬧得多,不過總是無法走進主流,引起廣大市民注意。吊詭的是,香港人的世界裏並非沒有「足球」,只是大家關注的主要是香港以外的足球,自千禧年代開始,電視台爭相競投英超、西甲、德甲、法甲等國際級知名聯賽轉播權,睇波的風氣蓬勃至今,投得大型聯賽轉播權的收費電視頻道,貴一貴都有人買,對很多球迷來說,甚麼「有線電影一台」、「爆谷台」在不少人眼中已成為畀錢睇波的「沒用贈品」,走在街上,隨處可見的收費上台易拉架,還有一大堆支持曼聯、利物蒲、巴塞隆拿、皇馬的粉絲,有些甚至穿上印有球員名稱的波衫,無比自豪。
假如將港足套用在上述情況,敢問大家可曾見過在街上有人身穿2020-2021年度「香港足球先生」、來自黑山、現時效力傑志踢前鋒的「丹恩奴域」9號球衣?很大機會是:只有在球場上的 #丹恩奴域 自己而已。
2003年8月,香港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此舉在當年是以「打擊外圍賭波」為名而實施,將睇波文化變成熱潮,就連強尼亦是在這段時間,加入有線球彩台成為「講波佬」(足球評述員)。賭波合法化轉眼已18年,發展至今,香港唯一合法投注的機構「香港賽馬會」不單開放世界大型聯賽例如 #英超、 #西甲 等,就連 #日本乙組聯賽、 #挪威超級聯賽、 #墨西哥超級聯賽 都加入可投注賽事,但跟香港人最貼身的「#香港超級聯賽」(簡稱 #港超聯)卻不在名單之內。近年曾有立法會議員質疑,為何「港超聯」不能賭?當時署理民政事務局局長陳積志表示,特區政府政策是不鼓勵賭博,並指看不見此舉對推動足球有幫助(甚麼答案?!)。反思一下,若果馬會沒有開放日乙或瑞超或墨超,香港人真的會對此類非主流的足球聯賽「有興趣」?
唔講賭錢,回到實際操作 ── 培育新人和相關配套又如何?誠如節目中許賢及兩位香港知名足球名宿提到的「青訓」計劃,根本難度甚高,因為要在香港中、小學開始培訓球員甚至球星,首先要擁有一個能夠長期使用的球場,其次是家長要陪同小朋友參加密集式訓練,然而香港教育制度出名功課和考試壓力大,坦白講,正如劉榮業所言「正正經經打份工」可能更符合香港人的需求。但曾經風光一時、大球場上人頭湧湧支持本地球員的光景,是否在今代香港人眼中經已「絕種」?又未必,畢竟特區政府在「東京奧運」後,公布五項支援本地體育發展措施,包括向立法會申請9.9億撥款,又會和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成立3億元「能力提升基金」,說不定港足也會因而此受惠。
另一個更應帶出的重點,是如何宣傳港足。就如許賢在節目中所言:「作為YouTuber,可以拍多啲足球片,YouTube係可以製造到名氣。香港足球最大嘅障礙就係建立唔到名氣。」當年「陳七」陳肇麒、「門神」葉鴻輝曾經為香港球壇牽起過一番熱潮,可惜後繼無人,「香港足球先生」的頭銜過去四屆亦被非本地球員包攬。如今運動風潮熾熱,多名香港運動員的社交網絡平台粉絲人數急升,推動本地足球亦算合時宜。若然11人足球賽事難以發展,香港足球界是否可以轉投發展小型足球?始終全港還有那麼多小型硬地足球場,劉榮業和梁能仁亦是踢「硬地」出身,換個戰場或者更合香港人口味,第一步要做的,是有更多人願意「落街踢波」、「圍埋睇波」,球場見啦大家!
上集(ACOO ╳ 許賢 ╳ 強尼):https://bit.ly/3mFYgxP
下集(ACOO ╳ 許賢 ╳ 劉榮業 ╳ 梁能仁):https://bit.ly/3ynI9ar
【 延伸閱讀 】
「東京帕奧」各台播放安排:
https://bit.ly/3mvbOML
「橫睇掂睇」 ── 開電視直播奧運食糊之後:
https://bit.ly/3gny07k
「橫睇掂睇」 ── 無綫直播奧運以綜藝凌駕專業:
https://bit.ly/3itG5sX
開電視直播女單羽毛球決賽創開台收視新高:
https://bit.ly/3iiGhuM
開電視最大弱點變成直播奧運最強賣點
https://bit.ly/3zRKvzy
香港運動員IG足本名單跟住Follow :
https://bit.ly/3iLEs8F
緊貼「游大東影視筆記」最新資訊:
▇ facebook專頁: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 instagram: instagram.com/yautaitung
▇ MeWe專頁: mewe.com/p/yautaitung
▇ Telegram:https://t.me/yautaitung
▇ Medium:https://yautaitung.medium.com
(2908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許賢 #強尼 #東京奧運 #港足 #香港足球 #梁能仁 #劉榮業 ACOO 許賢(海鹽) 強尼 #試當真 #衝擊300秒 #maketmrbetter #香港運動員 #東京殘奧 丹尼爾 vs 陳恩能 仙道彬手記 足球說故事 gregory wong 王宗堯 足球快報 FootballExp HKFA 香港足球總會 足球•看世界 Football Vision 李鴻彥專頁
加 斯 帕 德 尤 利 爾 ig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切都是豬膀胱】🐷
豬或許是用途最廣泛多元的家畜,尤其古時候物資較為短缺,無論在東西方文化,豬身上的每個部位幾乎都會被物盡其用,一絲一毫都不放過,包含豬膀胱。
豬膀胱可以拿來做什麼?入菜、入藥,或做成樂器和玩具…等等,都是常見用途,另外,豬膀胱也曾經為藝術史貢獻良多。
------------
在旅居英國的美國畫家約翰・戈夫・蘭德(John Goffe Rand,1801-1873)1841年發明錫製顏料管之前,畫家需要從顏料商那裡買來由礦石或是植物所研磨成的各色顏料粉末,再回到工作室加入亞麻仁油或核桃油等油類,製作成油畫顏料。這些顏料有時就是被分別貯存在一袋又一袋的豬膀胱裡頭,等到需要時再擠出來使用。
雖然比起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室裡,學徒得由研磨礦物粉末,再調製顏料,一切從頭開始來得方便些,但是拿豬膀胱做為顏料容器並非如此完美,例如容易破損導致顏料溢出,或者戳破它們取用顏料時,還得想辦法密封開口。
〝被畫家耽誤的發明家〞蘭德一開始就為他的革命性發明向美國專利局申請專利。這種錫製顏料管不但方便貯存顏料和收納,使用時整潔得多,也不會有怪氣味,同時還可避免顏料變乾的問題,對於畫家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
不過即使提供極大便利性,因為錫製顏料管起初價錢高昂,豬膀胱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會被逐漸淘汰。
就連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這種背景硬又名氣響亮的成功畫家也都繼續使用豬膀胱盛裝顏料,再擠到調色盤上,奔放揮灑出磅礡氣勢與華麗色彩。想像一下公共委託案眾多的德拉克洛瓦大師在工作架上埋頭工作,身邊被成堆豬膀胱包圍的情景,多~浪~漫~(咦😁
待到19世紀中期之後,錫管顏料越形普及,剛好成為印象派漫遊自然,追逐〝外光〞(en plein air)的有利條件。你想想,如果莫內和雷諾瓦每次出門畫畫,要努力捕捉轉瞬即變的光影變化已經很忙碌,還得背上一堆豬膀胱顏料袋,然後萬一不小心失手或是摔一跤,可能就會發生袋破顏料亡的悲劇惹…..
#豬膀胱顏料袋 看這裡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561926/Has-Gainsboroughs-paint-set-attic-former-home.html
------------
對於老百姓而言,豬膀胱除了入菜做成義大利香腸Ventricina、西班牙香腸Sobrassada,或是讓人口水流不停的法式佳餚「膀胱雞」,18世紀末的英國因為物資較為豐富,豬膀胱則更常被用來作為玩具。充飽氣體的豬膀胱就像顆氣球被丟來丟去,或是塞進乾燥的豆子在裡頭滾動碰撞發出聲響,都是可以讓小P孩消磨時間和精力的好選擇。
18世紀英國畫家-德比的約瑟夫・賴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1734-1797)就畫了這麼一幅《兩個男孩和豬膀胱》(Two Boys with a Bladder,c.1769-1770)。
畫面中有一大一小兩個男孩,大男孩正鼓起雙頰就著吸管奮力為豬膀胱吹氣,小男孩則是眼巴巴地盯著大哥完成這項〝神聖的任務〞,想要快點玩到膀胱球。在一片漆黑的背景中,豬膀胱因為被後方的燭光映照,成為畫面中心焦點,就連上頭的血管都清晰可見。
真好奇有沒有怪怪的味道?
像賴特這樣運用單一光源所營造的夜景畫讓人想起法國最著名的〝燭光畫家〞之稱的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宗教畫風格,而男孩吹豬膀胱的題材也早在17世紀的荷蘭藝術中常有所見。
------------
荷蘭黃金時期由於新教信仰不主張崇拜偶像,以往繪製聖經故事和聖人事蹟的宗教畫失去光環,加上較為均富和階級平等的社會風氣,使得資產階級品味崛起,靜物畫、風景畫和風俗畫都成為受歡迎的主題。但是無論靜物畫和風俗畫不免都要隱含警世寓意,這樣才能在欣賞畫作的同時有所提醒增加深度,例如豬膀胱主題就是。
豬膀胱在這類荷蘭〝虛空〞(vanitas)畫作中,不僅僅是玩具而已,其實更像是肥皂泡泡的變體。而肥皂泡泡那瞬間迸裂的脆弱易逝,不就像世間生命與眾多事物般短暫無常嗎?
即使現代科技和醫藥已經有大幅進展,仍有許多人力所無法控制之情況,更何況是疫病侵擾、煙烽戰火交迭起落的古代?無力避免且不可預期的莫可奈何都讓古人更加感慨。因此豬膀胱氣球當然是玩具,但若成為畫作題材時,意義通常就不會如此單純享樂了。
------------
賴特是英國史上首位出了倫敦,回到故鄉,照樣能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重要畫家,他的夜景畫自然不可能完全承襲前人而來。
儘管賴特畫作裡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和光影效果確實受到荷蘭大師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和傑拉德・範・昂瑟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1592-1656)等人影響,然而身處工業革命發軔之地,賴特的夜景畫同時反映出啟蒙時代對於科學的專注和興趣,於是他的關注對象還包含科學實驗場景、新式機具器械和工業革命景況等等,並且在畫中探索工業技術和科學成就。
------------
另外,17世紀荷蘭風俗畫出現豬膀胱的背景,通常是農民、市井階級在節慶或是宰殺牲畜場景時。
從17世紀荷蘭畫家卡斯帕・內切爾(Caspar Netscher,1639-1684)所創作的《被屠宰的豬》(Slaughtered Pig,c.1660-1662),也能見到男孩正拿著吸管努力對豬膀胱吹氣。以背景看來,這應該是廚房角落,就樸素的服裝而言,男孩可能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就是屠夫或是廚房傭人的小孩。
這類荷蘭風俗畫裡的屠宰牲畜主題源自中世紀每年屠宰季的傳統,尤其11月正是把豬隻宰殺之後,醃製或加工,準備年節和寒冬來臨之用。1640年代開始,荷蘭畫家越來越常繪製這類將動物宰殺後,吊掛在木梯橫桿上的景象,背景通常都是在廚房、穀倉或馬就廄裡,就連林布蘭也曾經創作現存於羅浮宮的《被屠宰的公牛》(Slaughtered Ox,1655)。
同樣都是屠宰動物,畫面意義卻會隨著對象而不同。
牛對農耕工作貢獻良多,又象徵精力旺盛的男性,也常被當成供品,因此自古代就有犧牲的涵義,被屠殺的牛同時也代表耶穌為了拯救人類而受難。不過豬就不同了,由於平常食慾太好,狼吞虎嚥又無法提供勞力回饋,因此宰殺豬隻有時含有貪婪寓意,而豬的貢獻得等到牠死後才能好好發揮作用。
------------
跟荷蘭風俗畫裡衣著平淡的男孩相比,在《兩個男孩和豬膀胱》中,賴特筆下的男孩卻穿得極為講究。你看他們的蕾絲領口和袖口、金色滾邊和緞面衣料,都不是一般老百姓的穿著。
事實上,這比較可能是賴特為了呼應英國當代流行的〝花俏畫〞(fancy pictures)風格所創作,而非呈現真實情景。畢竟賴特是位成功的肖像畫家,技巧與創意缺一不可,即使要畫農村產物豬膀胱,也要賞心悅目才能迎合金主們挑剔的品味啊~
同樣都是豬膀胱,賴特卻讓它增添了科學實驗的知識性和精緻感,為豬膀胱的人生開闢了另一條道路。要是這位豬膀胱地下有知,會不會給他有點感動?🐷🐷🐷
#一切都是豬膀胱🐽
#不要再誤會豬了🐖
#非洲豬瘟退散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加 斯 帕 德 尤 利 爾 ig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佛羅倫斯靜物女神】
文藝復興時期因為人文主義興起,翻轉了中世紀以來的藝術創作主題與表現技法,權貴品味和藝術家才能的結合也造就眾多經典作品;然而藝文發展蓬勃熱鬧如文藝復興時期,肯定不會只有單一表現,除了眾所周知,圍繞在宗教主題、神話故事、歷史事件和肖像畫等大師傑作之外,到了文藝復興晚期,靜物畫越加受到歡迎。
當時身為絕對少數的女性畫家喬凡娜・加佐尼(Giovanna Garzoni,1600-1670)就是靜物畫領域中的佼佼者,也是義大利藝術史上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人家不僅技藝高超,甚至成就傑出,收入豐厚,成為托斯卡尼第五代大公斐迪南二世・德・梅迪奇(Ferdinando II de' Medici,1610-1670)宮廷內的寵兒。
------------
喬凡娜是最早投身靜物畫的女性畫家,因為傑出表現獲得時人一致推崇。實際上喬凡娜作品非常多樣化,包含肖像畫、袖珍畫、宗教和神話題材,和古代大師傑作複製品,但她始終以風格獨特的靜物畫最為人熟知。
她最常使用的作畫媒材是蛋彩和牛皮紙、羊皮紙,那些色彩妍麗姿態生動,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又充滿感官趣味的動植物描繪,深深獲得貴族贊助人喜愛,梅迪奇家族就曾多次委託喬凡娜作畫,把她的作品拿來裝飾自家別墅和宮殿。
有了梅迪奇加持,喬凡娜作品身價更是水漲船高,眾人爭購。17世紀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利奧內・帕斯科利(Lione Pascoli,1674-1744)曾表示,喬凡娜受歡迎的程度讓她可以為作品隨便開價,但照樣還是有一堆人收購買單。
相異於同年代女子幾乎終生遵守傳統規範,甚至受教有限,謹守傳宗接代之〝重責大任〞,無知又封閉,才能傑出、性格更不凡的喬凡娜則是在義大利四處,如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那不勒斯和都靈(Turin)等地進行學習或者發展事業,或許還可能遠赴法國。她的一生見識之豐富,成就之豐碩,肯定曾經讓許多受限於古板窠臼的女子羨慕不已。
------------
喬凡娜的職業盛世,或許可以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條件配合得當而造就,當時的人文背景就是其中重要因素。
儘管之前許多藝術家都把觀察自然現象作為靈感來源,但是要到16世紀現代科學雛型誕生時,例如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和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的天文學理論、數學、物理學、醫學、地理大發現和金屬活字印刷術發明等重要事件帶動科學長足進展,才提供了觀察和解釋自然世界的嶄新方式。
還有,托斯卡尼的自然美景和傳統,孕育當地人鍾情於植物花卉和園藝種植的興趣,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串聯科學發展,自然更有助於研究植物科學,再融合梅迪奇家族對於藝術的熱愛融合,便孕育出精彩的靜物畫成果。
梅迪奇家族的〝植物熱〞從早期的柯西莫・德・梅迪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1389-1464),和有〝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之稱的羅倫佐・德・梅迪奇(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1449-1492)開始,都已經對植物學產生興趣並贊助植物學研究,再到200年後喬凡娜所服侍的托斯卡尼大公斐迪南二世・德・麥地奇,更是修復了曾經衰落的比薩和佛羅倫斯植物園,同時擴建比提宮(Pitti Palace)和波波利花園(Boboli Garden)。
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大公們長期對於自然科學和藝術的熱情支持,都滋養了喬凡娜創作靜物畫的有利環境。
梅迪奇宮廷向來有眾多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交遊往來,藝術與科學如此緊密交織,而17世紀宮廷中人對於科學研究和圖像都非常感興趣,喬凡娜剛好趕上了佛羅倫斯這股追求自然科學,尤其是植物學和園藝學的熱潮。她的作品迎合梅迪奇家族的藝術興趣,完美聯結自然科學與藝術,因而大受歡迎。
------------
從《有檸檬的一碗靜物》(Still Life with Bowl of Citrons,late 1640s),足以見識到喬凡娜功力如何強大。
一樣是敷彩於牛皮紙上的蛋彩畫,畫面中央有一大碗水果,這是喬凡娜的構圖特色。她也擅於運用細密精巧的微小色點,精心打造物體質感的差異性。兩種不同品種的檸檬連枝帶葉被放在略顯破損的陶瓷碗裡,檸檬表皮的粗糙質地、堅實的樹枝對照果實圓潤外形、精緻星形花朵和精描呈現的綠葉,在紋理和形狀都有彼此映襯之效。
喬凡娜刻意藉此展現她對自然的精確觀察、處理顏料的能力和嫻熟的技巧。而畫面前方的花朵和昆蟲都是為構圖增添趣味之用,而非如荷蘭靜物畫那樣隱含警世意涵。
然後,你看那輕薄透明如綢紗般夢幻纖細的昆蟲翅膀,不正是顯示她掌握顏料和筆觸的能力有多驚人嗎?
------------
關於喬凡娜的技藝養成過程,學術界尚未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她應該受到了義大利前輩畫家雅各波・利戈齊(Jacopo Ligozzi,1547-1627)所影響。喬凡娜和利戈齊相同,都為梅迪奇宮廷服務,以動物和植物標本作為繪製主題。這時期的藝術家,即使是義大利藝術家,依舊奉北方文藝復興大師杜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為自然主義繪圖大師,喬凡娜也是如此。
她可能收藏杜勒作品,並且跟著臨摹,另外也研究北方靜物畫大師如博舍爾特(Ambrosius Bosschaert the Elder,1573-1621)、范・德・阿斯特(Balthasar van der Ast,1593/94-1657)之作,這些都是為了更加增進技巧和表現。
其實就連大公本人也派人在歐洲各地收購荷蘭和法蘭德斯靜物作品,甚至延攬阿爾斯特(Willem van Aelst,1627-1683)和希里克(Otto Marseus van Schrieck,1613-1678)等北方畫家來到佛羅倫斯工作,進而使得北方的藝術風格影響了托斯卡尼本地畫家。不過相較之下,托斯卡尼的靜物畫卻更加自然主義,因而喬凡娜的靜物畫雖然師法北方藝術著重精緻細節,卻不帶有道德訓示之意味。
為了精準觀察詳加捕捉,喬凡娜肯定會在工作時使用放大鏡協助觀察物體和作畫。
儘管畫面不大,然而由於精工細描,過程複雜,往往耗時甚久,甚至可能在日復一日的繪製過程中,親眼見證眼前的水果麻豆們從青澀漸趨成熟的轉變。使得喬凡娜的靜物畫就主題或是尺寸而言雖屬小品之作,卻是精心打造絲毫不含糊,也具備極度賞心悅目的觀看效果。
------------
1651年,喬凡娜約莫51歲時搬移至羅馬定居,但仍為梅迪奇宮廷效力。托斯卡尼大公斐迪南二世和大公夫人,以及大公的兄弟們,都是喬凡娜遠在佛羅倫斯的忠實粉絲,他們依舊熱愛喬凡娜作品,並頻繁下訂單。
梅迪奇家族延續至斐迪南二世時,實力已經大不如前。這位個性溫和,卻在對外事務顯得無能的大公在那個紛爭不斷傾軋未停的年代,根本無法在羅馬教廷、法國和西班牙等強權之間捍衛利益,堅守佛羅倫斯的完全獨立,並且眼睜睜看著伽利略被教廷迫害,嚴重打擊了梅迪奇家族聲望和身為科學贊助人的聲譽。然而幸虧他老人家自己對藝術和科學充滿濃厚興趣,加上需要藉此作為加強聲望之手段,斐迪南二世從1628年掌權直到1670年去世,始終淋漓發揚家族贊助藝術人文的傳統,大力實施一連串文化政策,而喬凡娜正好躬逢其盛。
喬凡娜的畫作向來精心構圖,色彩鮮麗,具有強烈裝飾感,她常常會將相同元素以不同方式組合在許多作品中,再加入有趣細節和各種巧妙安排而創造出嶄新效果,營造視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新體驗,透過她的眼睛與畫筆重新打造自然本質。
另外,喬凡娜的靜物畫也反映時代趨勢,結合本地動植物和異國情調,像是東方瓷器、中南美洲植物花卉和來自平洋的鸚鵡螺等,增添欣賞的愉悅和畫面興味,也用來暗示金主梅迪奇家族的財富和園藝技術,另外更具有作為宣揚托斯卡尼物產富庶、物資豐饒之政治宣傳作用。例如喬凡娜筆下的朝鮮薊就有此意味,朝鮮薊原產於中東,15世紀便在義大利廣泛種植,尤其是托斯卡尼地區,畫出各種朝鮮薊,就是用來標誌托斯卡尼物產的榮耀。
既是美不勝收可愛多彩,又能強調政績發揚光大,喬凡娜也太惹人愛了,難怪一直被梅迪奇家族捧在手掌心~
------------
終其一生,喬凡娜的事業始終維持不墜,可能還比許多男畫家來得出色,1666年,她立下遺囑,將全部遺產饋贈給羅馬畫家協會「聖盧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條件式必須將她安葬在聖盧卡協會的教堂墳墓裡。4年後,喬凡娜去世,留下許多至今看來仍讓人動心不已又大感驚奇的精彩作品。
歷經數百年沉寂,從1960年代開始,喬凡娜又開始獲得注意,只要有她的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通常都會造成多人競標的盛況。要是有機會,我也很想把喬凡娜筆下的美麗世界帶回家啊~
有趣的是,由於詳實反映17世紀托斯卡尼動植物生態,她的作品也常常被與托斯卡尼食譜並列設置,作為圖解說明,進而引發食慾。
下回如果你翻到一本古代托斯卡尼食譜,可能也會是欣賞佛羅倫斯靜物女神翩翩才華的好時機,順便想像數百年前,它們在梅迪奇家族別墅曾經擁有的風光歲月。
#佛羅倫斯靜物女神
#靜物畫太美
#梅迪奇原來是植物控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