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投票時剛好發文
#時間利用的真實場景
【高效時間管理 - 時間分秒不一樣】
一個尋常上班日的午後,我終於結束了三場會議,倒了杯黑咖啡醒醒腦,坐回我的位置上喘口氣,準備下一場戰役。
「好了,我要閉關了喔!」我向身旁的同事宣告,並拿起耳機作勢要戴上。
「等我!我有付款單要簽!」同事派派見狀立刻拿出該簽核的表單、該確認的文案,讓我一次處理完畢。
將這些瑣碎的事情處理完畢,我便把耳機當耳塞用的戴上,開啟蕃茄鐘的應用程式,打算用吃掉三顆蕃茄的時間,將下週要拍攝的宣傳影片腳本撰寫完畢。途中電話不接、訊息不回應,也不接受突然來的桌邊打擾。當然,如果老闆這時找我,事情肯定比影片腳本重要的多。
時間抓的剛剛好,一顆番茄二十五分鐘,加上中場休息時間,三顆番茄啃完不超過兩小時。腳本即時完成,再花個五分鐘把文字順過兩次,立刻寄給攝影兼設計團隊,進行分鏡圖的製作。
派派見我拿下耳機,這才蹭過來確認我等會要用的圖檔,她忍不住開口:「Eva~我之前就是看你用這蕃茄鐘,也去下載了一個,但對我沒用耶。我時間管理還是超沒效率的,妳要不要替我們訓練一下?」
「咦?誰跟妳說用了蕃茄鐘就會有效率的?把時間分段管理是要靠技巧的,技巧沒做到位,再多時間管理的工具都沒用。」正好手邊事情處理告一段落,我大方分享時間管理訣竅。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雖說總量一定,但每個片段時間的「質」、「量」卻不一樣。我習慣把不同性質的可用時間分門別類,各自拿來做適用的事情。
①大片段高品質的時間,拿來做燒腦的事
就好比這一天的午後,約莫有兩小時的完整空擋,精神狀態不錯,很適合進行高專注度、高創意性的工作,例如撰寫提案、製作簡報、研究數據等燒腦的事情。這類的事務需要長時間的醞釀、連續性的思考,很難把事情拆成細項處理,必須分配同時具備「大片段」、「高品質」這兩種性質的時間給它們。
如果硬要在「零碎片段」或是「容易分心」的時間裡處理這類事情,很容易事倍功半、成效極差之外,也容易影響情緒。
例如,下班後到小孩睡前,時間會被切的很碎,吃晚餐、收碗盤、幫小孩洗澡、打理家務,可用時間的片段最長頂多十五分鐘,如果這時候拿來處理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務,很容易因為小孩的要求與吵鬧失去耐心,不只事情處理不好,連難得跟小孩相聚的時間也變得很沒質感。
而在小孩睡著、忙完家務之後,比較容易有大片段時間,但若因為忙了一整天,此時的時間屬於「低品質」的疲累狀態,我就會拿來運動、看書,或是陪老公看影集,不免強自己動腦。
②小片段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拿來解決輕鬆的待辦事項
匯款、回信回訊息、打電話,這種需要高度注意力、不能同時做別的事情,但卻可以在短時間解決的,我就會在忙碌的空檔中完成。而且,這種可以拿來填空的事項,我一定會把他們紀錄在隨手可得的筆記上,例如Evernote,只要空檔一出現,我馬上查看可以先解決哪一個待辦事項,除之而後快。
小片段不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拿來思考或娛樂
例如,通勤時間。我是開車上下班,通勤時眼睛與手腳都不得閒怎麼辦?我通常會邊開車邊簡單安排當天待辦事項的順序,規劃完後,上班路上思考設計提案,下班路上思考專欄文章架構、粉絲頁需錄製的影音內容。通勤時間,沒特別需要思考的事情時,我會聽有聲書、轉成mp3的TedTalk演講、外文學習的CD等,替自己充電,提升思考靈活度。
我也會利用哄小孩睡覺的時間來思考。我相信有小孩的媽媽都懂,陪睡極度的耗時又沒效益,小孩不睡就是不睡,但你只能躺在旁邊陪著,甚麼事都不能做。當然嚴禁滑手機,否則小娃兒看到手機會開心到睡不著。這時候我就會邊陪睡邊規劃行事曆、思考PPT內容、默背記者會的講稿等等。
思考與計畫總比想像中更耗時,只要好好利用這種性質的時間,會意外提升不少時間管理的效率。
.
.
.
「聽起來很麻煩耶,誰會這麼認真的利用時間啊?」派派聽著聽著忍不住皺起眉頭。
「時間太少,事情又太多的人啊。」就是我。
媽媽的時間被小孩拆的細細碎碎的,而想做的事情太多,就會特別留意時間的特質,以及想辦法增進時間利用的心法與技法。
青春正盛的派派,還沒辦法體會我視時間重於金錢的心態,但如果她在聽我說教後,學會了一招半式,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得更好啦!
#排隊投票約莫1個半小時拿來發時間管理文章剛剛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50的網紅走阿一起去看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沈浸式音樂定目劇驚傳破產‼預算竟只夠拍預告】 #失眠之頁製作細節直擊 #愚人節快樂 這個企劃是上週突發奇想,覺得在劇場一片愁雲慘霧中,沒辦法像 嚎哮排演 在鏡頭前生動演出的我們,或許可以搭著愚人節來製造個有趣的事件,所以就像是一些產品會在開發初期打造prototype甚至有demo影片,...
分 鏡腳本 ppt 在 女人進階
分 鏡腳本 ppt 在 女人進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排隊投票時剛好發文
#時間利用的真實場景
【高效時間管理 - 時間分秒不一樣】
一個尋常上班日的午後,我終於結束了三場會議,倒了杯黑咖啡醒醒腦,坐回我的位置上喘口氣,準備下一場戰役。
「好了,我要閉關了喔!」我向身旁的同事宣告,並拿起耳機作勢要戴上。
「等我!我有付款單要簽!」同事派派見狀立刻拿出該簽核的表單、該確認的文案,讓我一次處理完畢。
將這些瑣碎的事情處理完畢,我便把耳機當耳塞用的戴上,開啟蕃茄鐘的應用程式,打算用吃掉三顆蕃茄的時間,將下週要拍攝的宣傳影片腳本撰寫完畢。途中電話不接、訊息不回應,也不接受突然來的桌邊打擾。當然,如果老闆這時找我,事情肯定比影片腳本重要的多。
時間抓的剛剛好,一顆番茄二十五分鐘,加上中場休息時間,三顆番茄啃完不超過兩小時。腳本即時完成,再花個五分鐘把文字順過兩次,立刻寄給攝影兼設計團隊,進行分鏡圖的製作。
派派見我拿下耳機,這才蹭過來確認我等會要用的圖檔,她忍不住開口:「Eva~我之前就是看你用這蕃茄鐘,也去下載了一個,但對我沒用耶。我時間管理還是超沒效率的,妳要不要替我們訓練一下?」
「咦?誰跟妳說用了蕃茄鐘就會有效率的?把時間分段管理是要靠技巧的,技巧沒做到位,再多時間管理的工具都沒用。」正好手邊事情處理告一段落,我大方分享時間管理訣竅。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雖說總量一定,但每個片段時間的「質」、「量」卻不一樣。我習慣把不同性質的可用時間分門別類,各自拿來做適用的事情。
①大片段高品質的時間,拿來做燒腦的事
就好比這一天的午後,約莫有兩小時的完整空擋,精神狀態不錯,很適合進行高專注度、高創意性的工作,例如撰寫提案、製作簡報、研究數據等燒腦的事情。這類的事務需要長時間的醞釀、連續性的思考,很難把事情拆成細項處理,必須分配同時具備「大片段」、「高品質」這兩種性質的時間給它們。
如果硬要在「零碎片段」或是「容易分心」的時間裡處理這類事情,很容易事倍功半、成效極差之外,也容易影響情緒。
例如,下班後到小孩睡前,時間會被切的很碎,吃晚餐、收碗盤、幫小孩洗澡、打理家務,可用時間的片段最長頂多十五分鐘,如果這時候拿來處理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務,很容易因為小孩的要求與吵鬧失去耐心,不只事情處理不好,連難得跟小孩相聚的時間也變得很沒質感。
而在小孩睡著、忙完家務之後,比較容易有大片段時間,但若因為忙了一整天,此時的時間屬於「低品質」的疲累狀態,我就會拿來運動、看書,或是陪老公看影集,不免強自己動腦。
②小片段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拿來解決輕鬆的待辦事項
匯款、回信回訊息、打電話,這種需要高度注意力、不能同時做別的事情,但卻可以在短時間解決的,我就會在忙碌的空檔中完成。而且,這種可以拿來填空的事項,我一定會把他們紀錄在隨手可得的筆記上,例如Evernote,只要空檔一出現,我馬上查看可以先解決哪一個待辦事項,除之而後快。
小片段不可自由運用的時間,拿來思考或娛樂
例如,通勤時間。我是開車上下班,通勤時眼睛與手腳都不得閒怎麼辦?我通常會邊開車邊簡單安排當天待辦事項的順序,規劃完後,上班路上思考設計提案,下班路上思考專欄文章架構、粉絲頁需錄製的影音內容。通勤時間,沒特別需要思考的事情時,我會聽有聲書、轉成mp3的TedTalk演講、外文學習的CD等,替自己充電,提升思考靈活度。
我也會利用哄小孩睡覺的時間來思考。我相信有小孩的媽媽都懂,陪睡極度的耗時又沒效益,小孩不睡就是不睡,但你只能躺在旁邊陪著,甚麼事都不能做。當然嚴禁滑手機,否則小娃兒看到手機會開心到睡不著。這時候我就會邊陪睡邊規劃行事曆、思考PPT內容、默背記者會的講稿等等。
思考與計畫總比想像中更耗時,只要好好利用這種性質的時間,會意外提升不少時間管理的效率。
.
.
.
「聽起來很麻煩耶,誰會這麼認真的利用時間啊?」派派聽著聽著忍不住皺起眉頭。
「時間太少,事情又太多的人啊。」就是我。
媽媽的時間被小孩拆的細細碎碎的,而想做的事情太多,就會特別留意時間的特質,以及想辦法增進時間利用的心法與技法。
青春正盛的派派,還沒辦法體會我視時間重於金錢的心態,但如果她在聽我說教後,學會了一招半式,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而且把事情做得更好啦!
#排隊投票約莫1個半小時拿來發時間管理文章剛剛好
分 鏡腳本 ppt 在 走阿一起去看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沈浸式音樂定目劇驚傳破產‼預算竟只夠拍預告】
#失眠之頁製作細節直擊 #愚人節快樂
這個企劃是上週突發奇想,覺得在劇場一片愁雲慘霧中,沒辦法像 嚎哮排演 在鏡頭前生動演出的我們,或許可以搭著愚人節來製造個有趣的事件,所以就像是一些產品會在開發初期打造prototype甚至有demo影片,我們似乎真的也用6分鐘,引起了許多「期待」
╔══════════════╗
❝ 如果可以,我們想創造一些希望 ❞
╚══════════════╝
這次的疫情,更加凸顯了台灣劇場的體質脆弱以及藝文工作者勞動條件的艱辛,更別說要像紐約百老匯或者倫敦西區那樣子,在正規場館打造出具有產業視野的「定目劇」。定目劇這件事從10年前就有人在討論了,近年亦不乏劇團透過長銷、巡演及加演等方式,來提升場次,讓製作規模可以被提升。但現實就會面臨現階段的台灣是否有相對應的藝文消費動能?以及團隊行銷能力能否支撐這麼多的預期觀眾數?
因此,若「劇場」能構築在非典型的場地,並結合觀光資源、文創旅遊、遊戲體驗等,那是不是會是表演藝術的另一條出路呢?
▍長銷定目:就有足夠的現金流讓規模提昇,並拉長製作期,完整孵化劇目,甚至培養夠多的口碑,讓看表演更有機會成為日常的娛樂選擇。
▍跨界合作:整合各方資源和優勢,如果我們認為藝術是日常,那音樂劇或許可以用不一樣的形式被發生、被參與、被體驗。
╔═══════════════╗
❝ 是真的想做,卻也真的還不是時候 ❞
╚═══════════════╝
為了讓這次企劃的「擬真度」高一點,我們邀請了大城小肆音樂劇節的夥伴們參與,真的很開心也很榮幸,大家一口就答應了!
而為何以《失眠之頁》作為主題?除了致敬《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外,我們認為「失眠」這件事確實是許多人的遭遇,戲劇作為一種綜合藝術的體驗,我們期待它能夠引發更多與當代社會及自我的對話、鼓舞我們更有勇氣生活,甚至陪著你面對日常難以獨自面對的傷痛,而能夠安穩地一覺好眠,是多少人想得卻不可得的。
因此在加入全面啟動、與神同行、飢餓遊戲、神隱少女(其實不只這些XD)等等過去一些喜歡作品的元素,參雜密室逃脫的想法後,在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們就收斂了這個還很模糊但又好像有那麼一回事的題目,寫出目前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影片腳本和文案,一開始很怕大家馬上識破這是愚人節玩笑然後就不理我們了,沒想到反應還算熱烈,所以我們也很好奇大家具體期待的是沈浸音樂劇的形式、主創卡司,還是故事大綱給人的想像空間?
╔════════════════╗
❝ 對不起每個期待,五口還不夠厲害 ❞
╚════════════════╝
我們確實從成立那一天起,就希望「定目音樂劇」或「沈浸式音樂劇」任何一種組合被發生的,但很可惜,我們並沒有找到金主或天使投資人,甚至工作室今年在還沒有轉虧為盈的狀態下又碰到了疫情, 或許,等我們再準備一陣子,累積足夠能量時,會再次認真的,需要各方朋友的支持與關注!
最後謝謝,四個劇團的藝術總監還有設計好友們,陪五口做了這場24小時的美夢,我們將從失眠之夜醒來,不過,我們這群做戲的愚人,都還真的有點期待這件事不會只是個玩笑話呢。
謝謝看完這麼多字的你,這是一篇在愚人節最真誠的自白。
::愚人節企劃【沈浸式定目音樂劇《失眠之頁》】製作團隊::
Directed by 五口創意工作室
Creative&Script:施淳耀、孫明恩
Camera Operator:孫明恩
Edited by 牛婕安
Design / Visual Effects:陳羿蓁
Guest:高天恆、孫自怡、曾慧誠、張芯慈、蔡鴻霖、Vic(依出場序排列)
Special Thanks:A劇團、C MUSICAL製作、uMeal 優膳糧、丁浩祖、李明潔、刺點創作工坊、徐啟洋、賀喔文旅 Hooray Boutique Hotel、嗅覺製作所、躍演VMTheatre Company(依筆畫序排列)
___________
追蹤 IG ►https://givemeetfive.art/letsgo_theatre
